夏滨 汤晓
摘要:随着创新型大学发展的推进以及创新教育体系的构建,深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已迫在眉睫。学分制的改革是通向科学、高效培养综合性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然而,目前跨入适合创新人才培养的完全学分制的教学管理改革进展缓慢,严重地束缚人才培养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快速、全面、系统和深入的学分制改革,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推进高等教育科学化、高效化的改革进程,已成为高等教育高素质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和我们为之努力奋斗的理想目标。
关键词:学分制改革;人才培养质量;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8-0102-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要注重因材施教,要“关注每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推出分层次教学、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国家教育改革发展规划,为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要求,为此,全面深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势在必行。
一、当前我国教学管理制度的现状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科学技术的社会化水平与国际化进程的发展,高校的教育管理体制进入了大规模改革时期,以往学年制的教学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国内多个高校在尝试由学年制向学分制转变的改革和实践。学分制的实施彻底改变了学年制所带来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人才培养模式固定统一、专业设置狭窄单一的弊端,向着有利于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潜能,以及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和科学技术方向发展。
尽管学分制教学管理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极大的优势,但受旧的教学管理体制等各方面条件的制约,跨入完全学分制的教学管理改革进展缓慢,直至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仍实行的是学年学分制或学年制,而学年学分制依然没有摆脱学年制教学管理模式的束缚,学生的学业进展依然以学年为单位来衡量,学生选择的自由度很小,因材施教严重受到制约。就我校情况而言,自2000年合校至今仍停留在不完全学分制——学年学分制管理模式上。
二、制约完全学分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程的因素
学分制的实行从真正意义上贯彻了以学生为本,促进创新型拔尖人才的培养,进而达到培养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的目标。然而,一直以来学分制在推进过程中依然未冲破计划经济体制下集中教学管理的基本特征,学分制教学管理仍处在初级阶段,致使步入完全学分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缓慢或停滞,其原因和所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年制转变为学分制是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是意识形态上的改革,要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接受新的教育管理理念,并主动参与到这一改革中,需要有一个转变过程。
2.目前大部分高校依然严格地按专业和专业方向招生,按专业培养。由于受传统培养理念的影响,专业设置固定单一,专业口径小,限制了学生知识领域的扩展,学生的适应性差,难以培养出具备通识教育的复合型人才。这种僵化的招生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分制改革的进程。
3.完全学分制的架构核心是选课制,选课制的开展首先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即要有与学分制相适应的培养方案。然而,受现行教学体制的影响,指令性必修课的限定,使得必修课学分过多,限制了选修课的发展,开拓思维、促进创新能力的选修课开设不足。目前呈现的问题是,培养方案的多年一贯制,课程设置专业化严重,课堂教学以灌输为主、僵化教学内容的单一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缺乏开放性和创造性。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的滞后也阻碍了学分制的进展。
4.学分制的开展要求学校管理体制大环境的改革,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配套管理制度、方法、资源和设施。首先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学分制的有效开展依赖于教师理念的创新与教学的创新,教学质量的提高极大程度地取决于教师队伍的素质与能力的发展,然而目前学分制条件下高水平教师明显不足,特别是由于制度上的不完善,教师的积极性尚没有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其次,教学环境资源建设的需要。
5.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统筹管理、运作。然而,目前依然存在着不健全的制度和因素。如:完全学分制的实施办法和与之配套的管理制度不完善;学籍管理方式陈旧,学生延长或缩短学习年限的可能性很小;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发挥更大作用的激励机制不健全等,这些都有悖于学分制的开展。
三、加快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步伐的措施
1.全面实行学分制,是高等学校教学管理改革的一个重要措施,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树立服务教育“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战略方针,创办世界一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培养更多优秀人才的宏伟目标,以积极的态度全面规划学分制教学管理体系,以期促进学分制教学管理的有效开展。
2.我们培养的人才要能适应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大趋势。对此,拓宽专业,发挥综合大学学科门类优势,培养理工科结合,文理交叉的复合型人才。改革现有按专业招生制度,按大类招生培养,淡化专业,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材施教,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推行完全学分制要从完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入手,优化课程体系、结构,教学计划要富有柔性。加强课程建设,调整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比例,为学分制下学生能跨学科、跨专业选课提供条件。提高研究性和实践性课程设置的学分比重,从政策导向上激励师生对科研实践能力培养的热情和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获得更多基础知识和理论的同时,大幅度提升科研实践能力。加强实践基地建设,注重工程实践训练,积极探索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教育教学改革体系。
4.加快教学资源的配套建設,以期适应学分制教学有效开展。首先是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教学能力。要迅速培养一批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他们具备现代化教育思想,创新教学的内在活力,基本结构精干,能以个性化全方位的培养为出发点开展教育教学的优质教师资源。学校从政策上建立完善的教师教学激励体系,通过学分制学生选课的开展引进竞争机制,充分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另外,还要加强教学资源环境建设。
5.建立完善的導师责任制是学分制得以实施的重要环节,加强指导教师的指导方式的培训,增强指导教师责任心和使命感,使其有效地对学生课程选修、课外学习、科研实践进行启发、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业上的问题,进而推进学分制的有效开展。
总之,全面实行学分制的基本出发点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给学生提供适合自己特点的全面发展的机会,根据国家的需要和学生个性才能、志向、特长因材施教,使更多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然而建立完善的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自上而下重视人才培养,落实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且需要不断地研究、探索,寻找出一条适合学校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学分制管理制度,从而实现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易瑞洁.高校学分制改革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当代经济,2007,(5).
[2]孙晔.中国高等学校学分制改革研究[D].东北大学,2009.
Abstract:Along with advancing the development innovative university and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ve education system,it is extremely urgent to deepen the reform of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in higher education. The innovation of credit system is an efficient path for cultivating high-competent innovative talents with integrity character in scientific and efficient way. However,the progress of reforming teaching management in entire credit system,which is fit for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is still slow now and therefore the badly constraint development of talent cultivation and educational enterprise exists. It has become the primary mission and objective of training high-competent talents by our arduous efforts that rapidly,entirely,systematically reforms credit system in deep,constructs the institution of educational teaching management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and speeds up the progress of reforming higher education in scientific and high-efficient way.
Key words:credit system reform;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higher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