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结英
[摘要]儿童诗作为一种文学体裁,以其动人的旋律,简单的文字走进了儿童的学习生活中。学好儿童诗能为学生日后的诗歌学习打下坚实基础。教师有义务培养学生对儿童诗的理解能力,丰富其精神世界,通过引导学生观其形、悟其意、抒其情,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诗歌独特的韵味与美好的情感。
[关键词]儿童诗教学;观其形;悟其意;抒其情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7)21001901
儿童诗是小学语文教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以往儿童诗的学习十分浅陋,仅仅以背诵为主,理解只是次要的。学生虽然对诗歌能朗朗上口,却只知其“音”,而不会其“意”。面对这种情况,该怎样培养学生对儿童诗的理解能力呢?为此,我在教学中引入三条“支源”,以充盈儿童诗教学的“主流”。
“支源”一:观其形
所谓观其形,也就是学会品读儿童诗的语言形式。一首好的儿童诗,必定是音韵优美,朗朗上口的。诗是语言文字的艺术,特别是儿童诗,具有生动、形象、表现力突出的特点。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指导学生学会观察诗歌的语言,注意其音韵特点、是否有押韵等。这是为儿童诗教学引进的第一支“源头”。
“风儿不闹了,/浪儿不笑了,/深夜里,/大海睡觉了。/她抱着明月,/她背着星星,/那轻轻的潮声啊,/是她睡熟的鼾声。”这是苏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大海睡了》一课。学习这首诗时,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反复播放诗歌的朗读录音。而后带领学生一起朗读,感受诗歌中“不闹了”“不笑了”“睡觉了”所形成的音韵回环。有了这简单的几个字,诗的感觉就出来了。若是单单用“不闹”“不笑”“睡觉”等词,诗歌就少了原有的亲切之感,“抱着”“背着”这两个词,又增加了诗歌的生动之趣。作者把“大海”“风儿”“浪儿”“明月”“星星”都拟人化了,仿佛“大海”是个温柔的母亲,而“风儿”“浪儿”“明月”“星星”是她调皮可爱的孩子。仔细品味一下,这是多么美好的一幅画面啊!
所以说,教学儿童诗的第一步,就是要带领学生品读诗歌语言音韵的美好。观其言、察其形,而后品其韵、感其情。一首好的儿童诗不见得语言文字要多么华丽精美,有时简单质朴反而更容易深入人心。
“支源”二:悟其意
所谓悟其意,就是引导学生领悟儿童诗的意境趣味。诗歌之所以为诗,便在于其拥有意境之美。诗的意境是感情与形象的结合。儿童诗具有形象优美、通俗易懂的特点。只有通过形象把儿童真实的感受含蓄地表达出来,方能打动儿童,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这首儿童诗,不但语言简洁明快,而且意境优美隽永,反映了采莲时的光景和采莲人的欢乐心情。整首诗格调欢快清新,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一幅明丽美妙的图画。碧绿的莲叶一望无际,莲叶下欢快戏耍、自由自在的鱼儿,还有那水上划破荷塘的小船上采莲的壮男俊女的欢声笑语,多么宁静而又生动的江南风景!读完此诗,一股夏日的清新迎面扑来。在感受着诗人那种安逸恬静的情怀的同时,学生的心情也随着变得轻松起来。诗歌情景交融,融情于景,通过“莲叶”“鱼儿”这两个简单的意向,把意境渲染得分外动人心弦。
儿童的世界是充满想象与童真的。在他们的脑海里,花儿会笑,鸟儿会歌唱,鱼儿会跳舞,夏天可泛舟……而儿童诗恰好把握了这一点,用符合儿童心理的方式,来抒发儿童内心的童真、童趣。作为教师,我们要带领学生漫步在诗歌的意境中,指引他们以丰富的想象力去感受儿童诗独特的魅力。
“支源”三:抒其情
抒其情,有两个方面。一是指引学生感受诗歌想要传达出的情感,二是鼓励学生借助诗歌主动抒写自己的情感。儿童诗的学习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感知“爱”。不单单是人与人之间会有感情,人与花草树木、动物、事物之间都会产生感情。
“悄悄地/拱出大地/想来打听/春天里/树绿的秘密/花开的消息。”这首儿童诗名为《笋》,诗歌内容极其简单,短短二几十个字,就把竹笋这个小植物描写得分外动人心弦。“悄悄地”将竹笋拟人化,把春筍新生的样子描写得活灵活现。当看到“树绿的秘密”“花开的消息”时,我们不禁感叹大自然是多么美妙。这首儿童诗虽然略显稚嫩,可恰恰是这份稚嫩,反映出了生命是多么可爱。诗歌并没有直接抒情,而是利用这株小小的竹笋来间接表达自己对生命、对大自然的喜爱。
在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情感的同时,教师同样可以鼓励学生拿起手中的笔和纸,主动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儿童是天生的诗人!在创作过程中,我们不要给他们制定那么多的条条框框,而要让他们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以我手写我心”,让他们在快乐中作诗,因作诗而快乐。
引进以上“三支源”,就能为儿童诗教学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长此以往,相信学生对诗歌的掌握会更加深刻、全面。学好儿童诗,并不只是为了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更多的是为了让他们去发现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在文字的海洋中尽情畅游!
(责编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