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宣
【摘 要】体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地组织体育锻炼,可以促进学生身体形态机能和素质的发育,增强体质。提高学生身体形态机能和素质的发育,增强体质,提高学习工作能力。课外体育活动能够强化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情商,促进学生心里健康,搞好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工作中的一项基本任务。
【关键词】课外体育;体育活动;小学生
一个人才的成长和成熟,固然需要掌握丰富的知识,也需要有健康的身体,需要健康的心理,还需要一定的社交能力和交际圈子,这都是从实际出发所不可或缺的。课外体育活动是一个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必然要求。这既是人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环境的种种暗示的必然影响。例如,在校生放学后偷偷的去网吧玩游戏,其实也属于一种自发的课外体育活动。这就证明,课外体育活动的存在不是学生贪玩、家长管教不力等待“人治”因素,而是有着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如果学校、家长、教师不去组织和管理,而是一味的压制,往往是按倒葫芦瓢又起,东边日出西边雨。其实,这是一种不科学的态度在教学、是一种不科学的精神在传授科学。正确的做法是应该认识到其存在的必然性和意义之后,有效地引导和组织,使其发生、发展的环节掌握在教学工作当中,使其发挥正面作用,抑制消极作用。
一、课外活动,增强学生体质
由于选择内容的自主性,学生可以挑选自己最喜欢的体育形式,这是体育课所无法满足的,不论是各种球类还是舞蹈以及其他形式,兴趣决定了学习的效果,在学生充满兴趣的投入到活动中的同时,在其具体活动类型中也会取得较快的进步,学生们玩的投入,身体锻炼的效果就会很明显。而无论是哪一种具体的体育项目,都可以提高学生的体质,储备体能,提高免疫力。通过多种形式的课外体育锻炼活动,可以满足青少年学生对体育活动的爱好和需求,充分发展其个性和才能,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课外活动,培养学生情商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生之间的互动,一些课堂上沉默寡言的学生往往会在课外体育活动中展示出自己优秀的一面,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平等快乐的与他人交往。从这意义上来讲,课外体育活动属于学生们之间的社交活动,它会培养和模拟成人社会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模式,对于人的情商的培养也具有重大的,不可替代的价值。因为在学校的课程里,是不可能去培养情商的,也是没有有效的途径的。体育活动对于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独特的作用,经常参与体育活动的学生,合作和竞争意识、交往能力和对集体的关心程度都会得到提高。当学生把在体育活动中所获得的合作与交往等能力迁移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去时,会使自身的心理更健全、人格更完善、素质更全面,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为,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同学之间的接触比较频繁,同学关系也逐渐密切起来。同学之间随时会组成一个团队,进行合作练习对或抗比赛。在这些练习和比赛中,学生扩展了自己的交往范围,学会了相互协作与帮助,增进彼此之间的友谊,建立了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了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例如,在组织体育竞赛活动时,我们也会看到这样一些情景:在比赛中,场上的队员斗志高昂,团结一致专注比赛,场下的同学则热情高涨,不停地为场上队员鼓掌、呐喊助威。在这过程中,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体验到合作的重要性、团结的力量。认识到一场比赛的胜利,除场上队员个人技能、技术的充分发挥外,主要还有同伴的默契配合和场下的鼓励是分不开的;即使是比赛失利了,队员之间也做到了相互谅解、鼓励与支持,坦诚承认缺点,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争取在以后的比赛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三、课外活动,健康学生心理
长期以来,我国体育教育、学校教育注重学生的身体健康,却很少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而我国社会其实也同样如此,现在的心理学还是个新生事物,在我国的传统、社会文化背景下,大部分成年人都不会想到去治疗心理疾病,更何况是学生。但正如今天社会的科学知识、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日新月异一样,在课堂上,学生们需要掌握的知识量也在增加,这就导致许多学生的心理并不健康,尤其是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稳定的青少年时代,过大的心理压力往往会使他们和成年人一样走向极端,这必须要有一个释放的空间和方法,那么和其他同学一起进行喜欢的体育活动,快乐的玩耍,是最好的释放心理压力的方式方法。只有不断的将因辛苦的学习积累下来的负面情绪、压力释放出去,学生们才会有一个健康的心理迎接新的学习。小学生活泼可爱,生性爱动,喜欢游戏。在紧张的学习后,去操场活动一下,进行适当的运动,他们会很开心的,因为他们的愿望被满足了;有时让他们自由活动,各自玩自己的游戏,也可以几个伙伴一起游戏,可是有时候会有人去捣乱,几次以后,他们会生气不理睬那些捣乱的学生;有时通过进行比赛来游戏,有成功也会有失败,成功的人会手叫好,兴奋不已,可失败的学生也会感到遗憾,失望;有时上单双杠的课,有的同学很胆小,不敢上去,有的即使上去了,也不敢做动作,怕摔下来,几次下来,他们对类似的课会产生一种恐惧感……不管是快乐,或是愤怒,或伤心,或恐惧,体育活动都能改善人的情绪变化。但我想积极乐观的情绪会多一些,因为他们活动的愿望被满足了,他们的身心愉悦了。他还可以调整人的心理平衡,改善情绪状态,促使人的情绪稳定和心情愉快,保证学习正常有序的进行。学生都是来自不同的家庭,生活的环境不同,他们的性格也就不同了,有的学生急躁,易冲動;有的学生孤僻,不合群;有的学生生性胆怯;而有的学生很要强,爱逞强……面对不同的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也可以找方法来解决。第一种急躁冲动型。可适当的进行耐久跑,或是下棋,进行那种持久类的运动项目。再通过教师的耐心指导,启发和教育,帮助他们提高意志力,尤其是自控能力。第二种孤僻型。多让他们参加一些集体类的运动项目,如拔河、课堂上可以进行跳长绳,羽毛球,游戏比赛等,鼓励他们积极参加,激发他们的兴趣。久而久之,他们会自然而然的融入到集体中,也会慢慢改变这种不好的性格特征。第三种胆怯型。可以让他们参加一些有难度的运动,如跳山羊,单双杠,即使他们不敢,也要激励他们,要求他们有一种不怕困难的精神,培养迎难而上的精神,从而克服胆怯心理。第四种逞强型。他们不管遇到什么事都会第一个站出来,总认为自己什么都行。和上面一样,可以用一些难度较大,动作复杂的运动动作来改变他们这种性格;也可以找出他们有优势的项目,找一些水平超过他的学生让他们进行比赛,来压压他的势气。在实施过程中,一定要量力而为,循序渐进地进行或降低难度给学生增加自信,不能伤了学生的自尊,时刻注意学生安全。
总之,课外体育活动的核心在于其并非是课程内的,并非是受到拘束的,而应该是自由灵活的,是应该按照学生喜欢的方式、内容开展的。它应该是独立于体育课之外的,独立于体育教育教学大纲之外的,有着更丰富内容的广泛意义上的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能够让学生回归自然,亲近自然,释放自己内心中最原始的那份天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