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孟子是我国历史上的著名思想家与教育家,他的德育理论构成了我国德育理论的基石。班杜拉是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他的社会学系理论成为社会心理学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处于关键时期,我们一方面要学习古代教育家的德育理论。另一方面,对于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外来优秀文化,我们也应当积极汲取。本文通过比较孟子与班杜拉德育理论,提出了我国当前德育应当注意的问题,以期对实践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 孟子 班杜拉 德育思想
作者简介:郑楷千,东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6.411
一、 孟子的德育思想及方法
(一)孟子的德育思想
孟子是最早明确提出性善论的教育家。他认为人性本善,并将善划分为 “仁”、“义”、“礼”、“智”四个方面。同时,他认为人类后天所做的恶事,其根源来源于人的欲望,如果能够通过教育消除了欲望,人就能够发扬本心中的善。因此,孟子的德育思想中贯穿着通过教育消除欲望对人的影响,进而达到发扬本心中的善的境界。
同传统的东方哲学与西方智慧的区别相似,虽然其德育思想有其正确性,并且成为影响中国现代德育的重要思想渊源。但是,孟子的德育思想更多的是一种缺乏逻辑推理但高度概括的哲学思想,其思想并没有按照现代的科学方法和逻辑推理得以验证。因此,也就无法用现代的方法来评价其德育思想的正确性。
(二)孟子的德育方法
孟子的德育方法是在其德育思想的指导之下形成的,同时,他的某些方法与孔子的与方法相一致,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德育的主流观点。
1. 因材施教的德育方法
孟子主张的因材施教的方法核心主张在于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进行教育。其背后的逻辑很容易理解。虽然人的能力是大致相同的,但是个人与人类是个性与共性、特殊与一般的关系,既然每个人有不同的个性,那么个人在人群中便会出现相对优势,无论从社会还是个人的角度,利用相对优势都是一种有益的行为。因此,因材施教是一种科学的教育方式。
2. 循序渐进的德育方法
孟子主张循序渐进的教育方法。放在当前的教育领域,此种主张十分容易理解。但研究人的思想,应当放在当时的环境之中,对于思想品德教育,如同现代科学学科的教育相似,应当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否则如果直接将自身完整的理论进行灌输,则无法达到使人完全理解的程度。这是孟子对于人类认知规律的总结。
从此可见,提高一个人的道德水准,不能够直接灌输成熟的理论,应当由浅入深,用启发式、引导式的方法来实现学生自主的思考与认同。
3. 以身作则的德育方法
孟子十分重视以身作则,这也是古往今来的伟大哲学家与教育家共通的方法。苏格拉底也是以身作则方法的实践者。用现代科学的方法来审视以身作则的方法可以看出,德育一个人并不是通过理论的灌输即可实现,更多的是通过环境的反馈来实现思想的认同,如果不能够实现,则无法实现德育的真实目的。所以,为师者的以身作则一方面是营造客观环境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是实现反馈的过程。
二、班杜拉的德育思想及方法
(一)班杜拉的德育思想
阿爾伯特·班杜拉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他提出了自我效能感理论、社会学习理论与行为矫正技术。他的社会学习理论对于德育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德育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人性非一元论
班杜拉对于人性的观点在于人性无善恶,他认为人的行为是源于后天的学习与认识,而不是天生所具有的人性。虽然班杜拉并不否定基因和先天因素对人的影响,但他认为人的后天因素才是主要的。在班杜拉的思想中,人性是非一元的。
2. 人与社会的交互思想
班杜拉认为人的人格与其所处的环境是交互的,这种交互又通过两种途径来实现。
一是直接经验学习,即通过个体的行为和反馈实现学习过程。
二是示范学习,即人通过设定模板,确定学习的目标,进而实现学习过程。反应在德育领域,即一个人的道德素质与其所处的环境是交互影响的,如果要做好德育工作,必须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
3. 自我调节的思想
班杜拉除了认可社会与人的交互思想之外,并不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德育中的作用。他认为人都是在无时不刻的自我调节的过程中,这个过程不仅仅受客观环境的影响,也与人的自我调节方式有重要的联系。人的自我调节方式是受若干因素影响的,这决定了德育的过程是一个综合性有机的过程,自我调节是班杜拉德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也对实践有重要指导意义。
(二)班杜拉的德育方法
1. 反馈的德育方法
班杜拉认为,既然学习过程包含着直接经验学习和示范学习,对于直接经验学习,反馈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在儿童阶段,当儿童没有形成稳定道德观之前,父母往往通过身体上的反馈来实现德育。当儿童形成了稳定的道德观之后,一个良好的道德环境有利于帮助儿童实现反馈,进而有利于儿童道德的完善。另一方面,在成人阶段,通过一系列的奖励与惩罚措施,可以实现反馈的效果,以达到德育的目的。
2. 模范的德育方法
既然班杜拉认为示范教育是学习的重要方法,那么模范教育便成了班杜拉德育方法的重要方面。模范教育并不完全指代培养道德模范,模范教育的内涵要比培养道德模范更加宽泛。模范教育并不一定是一个具体的人,他可以是一个群体,例如儿童身边的老师、家长、亲友等,这些群体的道德水平和行为表现能够对儿童的德育产生重要的影响。班杜拉认为,在德育对象身边培养良好的模范,有利于开展德育工作,使德育工作达到预期的效果。
3. 综合性的德育方法
班杜拉的自我调节理论重视德育对象自我调节能力对德育的影响,因此培养德育对象的自我调节能力成为德育的重要内容。由于德育对象的自我调节能力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必须通过综合性的方式提高德育对象的调节能力。这些方式包含着理论学习、社会引导、模范引领、环境反馈等各个方面,而这些方面对于德育对象的影响是长期且稳固的,通过综合性的德育方法,实现德育对象的品质的固化,有利于提高德育的效率。
三、孟子与班杜拉德育思想与方法的异同
(一)孟子与班杜拉德育思想与方法的相同点
孟子与班杜拉是跨越时空的完全相异的两位教育家,其时代与生活环境各不相同。但其思想依然有着共同的方面,这集中体现在两位教育家都十分重视环境对人的影响。孟子在教育过程中提倡的以身作则就是一种通过外部环境的反馈实现教育的方式。而班杜拉的学习理论中,人与社会交互影响的理论本身就是其理论的核心内容。同时,班杜拉还提出了反馈理论,这与孟子的因材施教的方式是有共通之处的。
(二)孟子与班杜拉德育思想与方法的不同点
孟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与他的老师孔子一起构成了中国古代德育思想和方法的重要基础,直到现在,儒家的德育思想和方法都在我国的德育思想和方法领域占据重要地位。而班杜拉是现代美国学者,其理论也被众多学者所接受,在学界享有重要的地位。孟子与班杜拉的德育思想与方法的不同主要体现在教育者的定位方面,孟子把教育者作为德育的唯一途径,他所提出的所有的教育思想与方法都是站在一个教育者的角度为出发点。而班杜拉将教育者定位于眾多教育因素的一个环节,更加注重社会大环境对于德育的影响。通过孟子和班杜拉的不同,能够折射出我国德育现与美国德育现的不同,进而解释中美德育存在的差异。
四、孟子与班杜拉德育理论对当代的启示
当前我国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时期,各方面的利益矛盾冲突十分尖锐,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方面。通过孟子与班杜拉德育理论的比较,我们在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过程中,应当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培养道德模范
孟子和班杜拉十分注重道德模范的作用。我国在当前也有类似的实践,例如“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三八红旗手”等。应当继续加强道德模范的培育和宣传,培养一批百姓喜闻乐见的道德模范,使得道德模范的形象深入人心,通过道德模范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建立社会的道德荣誉反馈机制
当前我国社会道德水平总体情况较好,但仍存在很多道德缺失的现象,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社会层面的道德荣誉反馈机制的缺失造成的。通过建立和完善社会层面的道德荣誉反馈机制,使得真正做好事的群众能够获得荣誉,在全社会中营造良好的氛围,培育公民正确的价值观,全面的提高德育工作。
(三)重视引导青少年的德育工作
通过班杜拉的理论可以看出,德育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学校作为一个相对封闭且可控的环境,在开展德育共工作中有着其他环境所不具备的优势。
因此,在青少年价值观不够完善,尚未形成稳定的道德观的时候,利用好学校教育,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降低德育的成本和提高德育的效率,确保德育工作切实取得效果。
参考文献:
[1]沈丽萍. 试论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道德发展观.北京:教育探索.2001.
[2]唐凯麟. 儒家传统道德观念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石家庄:河北学刊.2007.
[3]杨千朴. 孟子的德育思想和德育方法.扬州:扬州大学学报.2009.
[4]王怀乐. 从性善到行善——孟子德育思想的逻辑架构.长春:长春工程学院学报.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