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必军+王震林
摘 要:本文應用2011年至2012年江苏省地区闪电定位资料数据,通过统计、绘图等方法分析研究了江苏省地区的闪电频数、地闪电流平均强度的时空分布特点,并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江苏省地区地闪主要发生在夏季,2011年7为全年最高而2012年为8月。(2)江苏省地闪主要集中在内陆地区。(3)江苏省地闪电流平均强度较高地区均在沿海城市。
关键词:闪电频数;地闪平均强度;闪电定位系统
中图分类号:P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11-0195-02
1 引言
近些年间社会各行各业遭受雷电破坏的影响越来越大,气象部门应用闪电监测系统即ADTD记录闪电发生的信息量并不断地积累,科学合理地分析和运用,加快对雷电的研究,找到相关规律,提出科学合理防范措施,减少因雷电造成的破坏,为防雷减灾贡献一份力量。
闪电定位系统是一套大范围、全自动、高精度的实时雷电监测系统。本文运用全国的ADTD闪电定位数据,从中筛选出江苏省的闪电定位数据资料,进行江苏省的闪电空间特征分析。为研究闪电这一自然现象,中外学者做出了很多贡献。例如:Orville等[1]对美国 1995—1997 年地闪资料进行了研究,得出了闪电总频数、正地电占总地闪的百分率和地闪密度的地理分布情况。
冯明学等[2]利用江苏省46年来13个地面观测站的雷暴日资料和4年的电力部门以及2年的气象部门闪电定位资料,分析研究了江苏省闪电的时空分布特征。程向阳等[3]利用1961~2009年安徽省78个气象台站逐日雷暴资料,数统分析出每年各站雷暴日数并建立时间序列,运用趋势、EOF等方法分析该省近50年闪电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李家启等[4]利用重庆1999~2008年闪电定位资料,通过数理统计、回归分析等方法,对丘陵山区闪电特征进行分析。陶祖钰等[5]对京津冀地区300km范围内的1989至1990两年夏季闪电定位资料分析了闪电强度,回击数的气候概率分布和闪电日变化及空间分布的气候规律,并将与美国俄克拉荷马及堪萨斯州进行了对比。
2 地闪的时间分布特征
2.1 资料
本文使用的资料:2011年至2012年全球闪电定位网数据库中江苏省闪电定位资料。全球闪电定位网在江苏省设立的ADTD闪电定位仪为23个,探测资料有闪电的时间、位置、回击电流峰值强度、陡度、定位误差等,闪电定位仪性能良好,运行正常,资料真实有效。
2.2 地闪逐时分布特征
利用2011年至2012ADTD闪电定位资料进行数统分析得出图1江苏省的地闪逐时分布图。如图1中可知,闪电频数在江苏省大致呈现单峰单谷,2011年闪电频数明显高于2012年,在一天中江苏省在15时左右闪电频数最高,2011年江苏省闪电频数的最低值出现在下午21时左右,2012年则出现在24时左右。2011年在上午4时左右闪电频次有明显的抬升阶段,但在2012年此阶段较为平缓,但2012年在21时左右抬升明显。
2.3 地闪逐月分布特征
利用2011—2012年两年中24个月的闪电定位数据,根据统计方法制作出江苏省的地闪月季分布图,如图2,分析得出全年地闪次数集中在7,8月,2011年江苏省8月份闪电频数最高,2012年7月份为最高。两年均在冬季闪电频数最低,主要由于冬季雷暴活动较弱引起。
3 地闪空间分布特征
运用克里金插值法绘制出图3(2011年江苏省总地闪密度区域分布图),图4(2012江苏省总地闪密度区域分布图)。图中等值线数值是每0.1°×0.1°区域发生的闪电频数。图3中2011年江苏地闪密度主要集中在31°-33.5°N,118.2°-121°E附近,地闪密度最少值出现在江苏省边界附近。从图中可以明显的看出,江苏省的地闪密度差异十分明显,内陆地区大于沿海地区,极大值中心出现在南京、镇江、常州地区,极小值中心出现在盐城和连云港地区,这与闪电形成环境的机理有所不同。由图4中可以看出,虽然大部分与2011年闪电密度分布相同但还是有差异存在,在西南地区最大闪电频数范围缩小,主要集中在镇江和常州地区。
4 地闪电流平均强度空间分布特征
运用所给的ADTD闪电定位资料,通过数统分析绘制出图5江苏省地闪电流平均强度分布,图中等值线设置为0.1°×0.1°。图5中可以看出2011年江苏省总地闪平均电流强度主要在20—45kA范围内,平均强度最强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极大值中心在连云港地区内,最弱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内陆,极小值中心在镇江地区,其他地区地闪平均强度分布的较为均匀。由图6中看出,2012年江苏省地闪电流平均强度分布与2011年有着明显不同,2012年江苏省地闪平均电流强度明显高于2011年,主要为30—65kA,沿海地区电流强度依旧高于内陆,这与2011年相同。但相对于2011年电流强度较高的沿海地区,2012的范围有所缩小。
5 结语
本文利用了2011年至2012的江苏省闪电定位资料数据对江苏省地区内的雷电进行特征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1)一天中江苏省地闪大致呈现单峰单谷形式,主要集中在下午15时,2011年闪电频数明显高于2012年,两年最低时分别出现在21和24时左右。(2)一年中江苏省地区地闪主要在7、8月,2011年最高出现在8月而2012年则出现在7月。(3)江苏省地闪空间分布特征显示,江苏省闪电主要集中在内陆地区,沿海地区较少,2011年闪电主要集中在南京、镇江和常州地区,而2012年其范围有所缩小主要集中在镇江和常州地区。(4)对江苏省地闪平均电流强度空间分布特征分析,地闪电流强度较高为沿海地区,2011年地闪电流平均强度低于2012年,相对于2011年,2012年地闪电流较高地区明显缩小。
参考文献
[1]许小峰,郭虎,廖晓农,等.国外雷电监测和预报研究[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
[2]冯民学,焦雪,韦海容,等.江苏省雷电分布特征分析[J].气象科学,2009,29(2):246-251.
[3]程向阳,谢五三,刘岩,等.安徽省近50年雷暴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21(1):117-121.
[4]李家启,申双和,夏佰成,等.重庆地区1999~2008年雷电参数变化特征[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21(2):242-250.
[5]陶祖钰,赵欣奕.京津冀地区闪电的气候分析[J].气象学报,1993,51(3):325-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