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在对权利意识内涵的阐述基础上,运用实证调查,从大学生的权利认知、权利行使方面分析,发现了我国大学生的权利意识现状有积极一面,表现为权利义务意识基本形成,在广度和深度上得到发展;但有知行不一、 参与意识不强的问题存在。最后,本文提出策略,展望未来工作,学校思政课内、校园环境和课外家庭教育、社会环境综合作用才能提高法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 大学生 权利认知意识 权利行使意识
作者简介:夏玉杰,广东理工学院思政部,教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
中图分类号:D922.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6.360
大学生权利意识研究有利于推行依法治校,将会促使高校管理者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实行素质教育、高等教育改革。让他们成为知法、懂法、守法 、用法的好公民。通过本文实证调查、分析,以期提高培养学生法治意识和权利意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权利意识的内涵
作为高校的主体,大学生权利意识,与校方对应而存在,對自我利益、对他人行为进行认知、要求和社会评价形成的权利意识。 大学生权利意识表现为,在学校里对自己应享有的权利和实际享有的权利是否了解、是否会主动要求学校确认自己的在校内权利,针对在学校内的特殊权利的认知、主张、要求、评价的态度。
学者权利意识的概念的界定,多将权利意识分为三个方面,权利认知、权利主张、权利要求。权利认知,就是人们对自己本该拥有的、实际享有的权利了解程度,是完全充分不了解,还是了解一部分,或者全部不了解。权利主张,是指主体对理论上规定拥有的、实际上享有的权利进行主动确认、主动维护自己权利的意识。 权利要求指根据社会发展变化,权利内容也会随之改变,社会成员随之向立法者、政府部门提出新的权利诉求的意识。 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权利认知和权利行使内涵概括如下:
权利认知,就是人们对自己本该拥有的、实际享有的权利了解程度,是完全充分不了解,还是了解一部分,或者全部不了解。作为大学生,能够认识了解自己应该享有的权利有哪些,重视自己权利意识的提升。包括大学生基本的权利义务意识状况、对立法保护自身权利的渴求状况。
权利行使,大学生如何积极行使自己的权利,不滥用权利,且不妨害他人合法全能的实现、不能侵害他人权利的素质。包括权利参与行使状况、法律权利人之上与行为实践中的差距状况等。
二、研究概况与本文创新之处
(一)研究概况综述
多数学者理论上对大学生权利进行的研究,主要研究了与大学生生活关系密切的隐私权、参与权等具体方面的权利,分析相关侵权案例的成因,针对侵权案例中的某项权利分别给出对策。部分人为了分析大学生权利意识现状、原因,进行实证调查。谢华汉调查研究大学生权利意识,说成绩是主要的,大学生特别关心与个人切身利益有关的权利等特征。
随着国家对学生素质教育推进,对权利与义务教育的重视,相关研究数量已经很大,但是还留有研究的空间和余地。总结概括以往研究,较多从理论方面展开阐述,研究对象权利意识的基本特点。而调查研究的文章,一是问卷设计上,多以“你是否知道某知识点、面对某问题你会不会某种方式某种行为”这一类命题方式调查,选项和结果非此即彼;二是在调查数据分析中,他们没有全面分析学生的权利认知、权力行使、权利维护和救济、权利评价各方面。通过对调查数据分类统计、交叉统计和自定义查询,分析这些自变量,对比因变量权利意识的差异,这也是本研究所要探索之处。
(二)实证调查分析
在写作文章之前,采用问卷调查法搜集了数据,深层次挖掘数据,以求反映出现状和问题。问卷设计了15道题目,有13道选择必答题和最后两道主观题非必答题构成。基本信息为学校专业、政治面貌、是否担任学生干部等影响因素考察对因变量——大学生权利意识的状况的影响。题目是分层、有针对性的。第一至第八题主要调查大学生对权利的认识了解的情况。第九至十五题主要调查大学生的权利参与行使,本文研究采用抽样调查,利用QQ、微信等网络应用软件在2015年1月份共发放问卷500份,总共回收了474份,有效问卷达到434份,回收率为95.42%。有效率为92.28%。问卷发放范围广,被调查者不仅局限于笔者本人的学校学院或者某一专业,受调查学校层次分明、专业多样,家庭类别各异。学校层次分明,985/211、大学本科、民办院校、专科学校各占一部分。被调查者专业覆盖了人文社会科学类和理工类别,马克思主义理论、高等教育学、机械工程、经济学、医药护理学等专业。其中,学校类别分为重点大学名校与普通院校,两者各占56%、44%,文理专业各占一半左右,不同年级学生比例分别为18%、14%、20%、18%和30%。
三、大学生权利认知意识的现状
权利认知,就是人们对自己本该拥有的、实际享有的权利了解程度,是完全充分不了解,还是了解一部分,或者全部不了解。
(一)大学生基本的权利义务意识
在对单选题“你对公民个人的权利和自由的理解是什么”的调查中,大部分同学认为权利范围存在边界,绝对自由是不存在的。仍有1.14%的同学认为权利和自由就是冲破现有规章制度的限制,反对、抛开规章制度的权威才能得到个人权利和自由,这种叛逆的态度占据很小一部分同学的头脑,把法律、社会道德规范看作权利的对立物,把法律法规、校规校纪作为我行我素的障碍和束缚,是大学生权利意识中的毒瘤,权利意识堪忧。
在对题目“您是否能够了解法律及所在大学章程中有关自己的学生权利和义务?”的调查中发现,只有3.41%选择能够清楚地了解学生权利和义务的内容,了解一些的占72.86%,20.73%的同学选择不了解。可见,大部分人没有清楚地了解自身的权利和义务,对权利认知和主张上认识模糊。
大学生对自己本该拥有的、实际享有的权利了解程度,是完全充分不了解,还是了解一部分,或者全部不了解的状况是对权力行使、 维护和权利评价的基础。大学生应该逐渐认识,学生是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清楚自身权利,积极履行包括遵纪守法和尊重社会公德的义务、依法纳税、劳动的义务、受教育的义务、遵守学校管理制度、努力学习,注重自己法律素养的提高,培养自己的法律信仰。
(二)主张立法着重对自身权利的维护
在被问到是否需要制定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生法》专门来维护学生的权利,规定学生的义务是67.39%,认为“非常有必要”是选择“没有必要”的人数的二倍。我国有关学生权利的法律数量亦不少,而法律中部分涉及到学生权利的内容,只是原则性的规定,保护高校学生权利缺少针对性、专门的法律和规定。在学生权利受到侵害时,他们却不知所措。《学生法》在学生中呼吁热情高,渴望制定出这样一部法律来专门保护高校大学生权利。
四、权利行使意识现状
权利行使,大学生如何积极行使自己的权利,不滥用权利,且不妨害他人合法全能的实现、不能侵害他人权利的素质。
(一)参与意识、权利行使意识意向提高
在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参与学校管理的意向调查中,笔者设计“您认为学生应该参加学校管理事宜么,比如在大学章程制定中投递有关学生奖惩制度、教学秩序、校徽等的意见稿?”37.5%的被调查者表示有参与讨论并向学校反映自己的意见;29.55%的学生渴望参与;26.14%的同学认为自己拥有权利参与,认为在学校公共事务中,学生与学校领导干部管理层有同等的发言权。这表明,大学生参与校园活动意识、积极的权利行使意识有了提高。普通学校与学生关系,有之前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关系、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关系,现在又是服务提供者与消费者的关系。学生积极参与校园管理活动,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学校决策,也是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二)知行不一,权利行使的行为能力有待增强
在实践中,在遇到自己行使权力的情形下,诸如在题目 “你是否认为学校趁学生不在宿舍,打开宿舍搜查大功率电器属于侵权行为”调查中认为这属于严重侵权,表示坚决抵制的占34.09%;认为是维权行为,却可以理解学校的行为和学生应该配合学校管理工作分别占63.64%、15.91%;更有认为这不是侵权行为的占9.09%。
获得公正评价是学生的一项权利。假如上学年你所在的学院在学生评优中选拔程序不民主不透明,你会怎么做?选择“看情況,看是否跟我的评优评先相关”,如果某事件的结果与自己利益没有直接相关性,大多数学生会持观望态度。“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社会到处是不公平现象,懒得管这么多”和“忍耐下来,得罪学院和学校的老师不值得”这样懒得出面懒得过问的行为和“息事宁人”的占到91% 之多,选择“找辅导员说出自己的看法,行不通就继续找学校管理部门反映,伸张正义”的仅仅占了不到10%。在主观意志方面,参与管理的欲望增强,但是实际行动中,更多的学生会顾及“得罪学院和学校的老师不值得”等利害关系而选择放弃获得公正评价的权利。在行动上为权利而斗争、付之于实践的比例极少。
五、展望未来工作
加强学生权利意识教育研究,是推进高校教育改革、全面推行依法治校的需要,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研究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对法律的热情、对权利的关注,进而成长为具有民主、法治、契约精神的现代化公民。
研究发现我国大学生的权利意识在广度和深度上得到发展,权利义务意识基本形成;但知行不一、 参与意识不强。我们培养大学生对法治和权利的热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营造民主参与的高校管理模式、学好专业知识与法律知识和提升权利意识并举、担任过学生干部有利于责任心培养和提高维权能力;在父母自身行为上,应知法守法,遵守社会公德,谦虚谨慎,身体力行,成为高校学生子女学习的榜样。
注释:
谢华汉.大学生权利意识现状调查与分析——以广东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青年探索.2007(3).
夏勇、高鸿钧,等.走向权利的时代——中国公民权利发展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34.
参考文献:
[1]于苏静.河南大学生权利意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郑州大学.2010.
[2]周向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探索.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2.
[3]曾惠燕.高校学生的权利与义务.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