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隐喻”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2017-07-13 02:23牛跃辉张婷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30期
关键词:学习效果

牛跃辉+张婷

摘要:20世纪末期,“多模态隐喻”理论的问世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一些具体实例,阐述了在外语词汇教学中,适当采用“多模态隐喻”的方式,可以弥补传统词汇教学方式的不足,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对英语词汇的含义加深理解,激励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掌握词汇;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進一步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使教与学两方面的效果都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和提高。

关键词:“多模态隐喻”;英语词汇学习;认知思维模式;学习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30-0154-03

一、引言

在外语学习过程中,语音、词汇和语法是学习者必备的三个基本要素,词汇学习在其中又起着至关重要的、不可忽视的作用。英国著名语言学家D.A.Wilkins曾指出:“没有语法,很多东西就无法传达,没有词汇则任何东西都无法传达。”词汇可以看作是语言学习的基础与核心,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也被视为一种重要因素。换言之,学生对英语词汇掌握得扎实与否,往往直接关系到其英语水平提高的快慢。

传统英语教学模式非常注重对英语词汇“音、形、义”的教授,但却很少从认知角度对词义进行深层次地剖析和讲解,导致学生更多地是以自己的方式进行机械记忆,耗时长且成效小。面对这种情况,近年来,部分学者开始尝试以认知语言学为切入点,寻找更适合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新方法,提出可以从隐喻的角度来讲授词汇。这当中,概念隐喻与词汇教学研究相结合,已经成为了外语教师关注的一个方面。Lazar认为:“能够了解、认识和使用词汇的隐喻性延伸含义,是英语学习者扩大词汇量的一个重要技巧。”据此,是否也可以说,掌握词汇的隐喻延伸意义同样也是学习和理解新词的一个有效手段呢?现实中,我们可以发现,隐喻和词汇的联想认知往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语言教学者也恰好可以利用隐喻理论,来阐述词汇的多重含义和意义之间的相互联系,进而强化学生对词汇的认知和理解,甚至记忆。这种做法本身,在笔者看来,可以被看作是帮助学习者掌握词汇,扩大词汇量的一个更为有效的途径,值得在实践中多多尝试。

“多模态隐喻”与词汇教学相结合,会更有利于学生提高认知水平和拓展其思维能力,帮助他们更有效地记忆和运用词汇。采用“多模态隐喻”方式讲授词汇,可从多方面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学习者在词汇学习方面更上一层楼。

二、隐喻、单模态隐喻和多模态隐喻

20世纪8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Lakoff和Johnson最先以认知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研究和探讨隐喻,提出隐喻是人类的一种“思维认知模式”。他们认为,语言是隐喻的表现形式,而隐喻又从属于人类认知的范畴,这一点引起了认知心理学家的广泛关注。同时,他们也指出,隐喻的本质是通过某一类东西来深入理解和体会另一类东西,隐喻不仅是披着一层语言的面纱,更是扎根在人脑海中的一种深层认知方式。在人类的语言中,隐喻是无处不在的,因为有隐喻,语言才变得如此丰富多彩。实践中发现,在外语词汇教学方面,教师也同样可以利用隐喻来开发学生的认知能力,帮助学生将所学词汇的本义同其延伸含义联系起来,以此来加深和扩展学生对词汇的认知和理解。

随着这方面研究的不断深化,Forceville认为,单单凭借语言标志得出的概念隐喻理论似乎有些片面,因为语言仅仅是众多社交媒介当中的一种,其他一些交际媒介,比如,各种声音、色彩、肢体动作,甚至空间布局等,难道就不能用来构建和表达某种概念吗?

学者Kress和Leeuwen在系统功能语法、社会符号学和传统话语分析等领域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多模态话语”这一概念。在此基础上,Forceville对模态的形式也进行了深层次的界定。他指出,模态是一种符号系统,人们通过具体的感官体验和认知过程,可以给它一个很好地诠释,其实人的听觉、视觉、触觉、嗅觉等多种认知形式都可以称之为模态。之后Forceville对“单模态隐喻”和“多模态隐喻”这两个概念又进行了详细地区分。他认为,“单模态隐喻是目标域和源域只用或主要用一种模态来呈现的隐喻。”而“多模态隐喻”恰好相反,它指的是“源域和目标域都分别完全用或主要用不同的模态来呈现的隐喻。”也就是说,单模态隐喻只涉及到单个感官的交流互动方式,而“多模态隐喻”则涉及到多个感官的参与和互动方式。人类社会,其实各种各样的交流和思想表达形式多样,丰富多彩,不拘一格,万事万物的相互联系也必然会涉及到视觉、听觉、嗅觉等多个模态和符号资源参与的感官互动。正是通过这些多模态的互动形式,我们才能从各个角度全方位地感知和理解所学习的东西,了解历史,了解社会,了解我们周围的一切。

近年来,国外对“多模态隐喻”的研究比较多,而国内则相对较少。在国内的一些研究中,对多模态话语的介绍性研究占据比例比较大,如常见的有张德禄对多模态话语和系统功能语言学之间的关系的介绍等,而应用性、实证性的研究则并不多见。即使有一些相关的研究,也是集中在对电影、广告等传媒类型中语言的隐喻表达方式的分析上,很少涉及对声音、表情、手势等其他模态隐喻的研究。“多模态隐喻”与教学方面相结合,尤其是和外语词汇教学相结合,这方面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正因为如此,如何使“多模态隐喻”与外语教学相结合,更好地为外语教学服务,对外语教师而言可谓是一个新的课题,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践,从教者才会进一步加深对这个课题的理解和认识程度。

三、“多模态隐喻”和大学英语词汇教学

在英语词汇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合理使用,适当地使用“多模态隐喻”,对学生更好地掌握词汇来说还是非常有益的,这其实就等于教师手上又多了一个新的“法宝”。当然,教师在课堂上也应注意协调好传统的词汇教学模式与借助于“多模态隐喻”来讲解词汇的关系,使两者结合,达到互相补充、相辅相成的目的。教师在内容合适、方法可行的情况下,完全可以大胆地、不失时机地将“多模态隐喻”与词汇教学结合起来,以进一步提高词汇教学的效果。举例如下。

1.通过“多模态隐喻”可以将一些抽象的词汇具体化。在《全新版大学英语视听阅读》第三册第13单元“Snake Detective”这篇课文里,某些生词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少见,比如sheikh、enclosure、noose、slimy等,它们的含义多,而且生僻,单单把词义和例句打在PPT上,让学生看完之后死记硬背,显然不利于学生记忆。若不改变方法,这种教学就会是“蜻蜓点水”、“走过场”。这也就是说,东西虽然讲了,都提到了,但并没有把教学效果放在第一位。什么是真正的教学效果好?简言之,就是学生学得明白,记得快,记得牢,甚至还可以在多方面有所收获,有所悟。其实,针对上面列举的这组词汇,我们就完全可以采用“多模态隐喻”的手法,将一些与这些词相关的图片或者视频展示出来,这种形象而又生动的视觉模态可以给学生带来更好地视觉上的冲击,便于他们进行思维拓展,记忆效果也会更好、更牢。就拿“slimy”这个形容词来说,它有好几个意思:黏滑的;泥泞的;谄媚的;虚伪的。教这个词的时候,与其干巴巴地带学生读、念,讲解,不如直接用两张图片来展示,同时给出单词:一张是大雨过后,土地泥泞,车辆不小心在地面上打滑,无法前行,这可以用来解释“slimy”的前两个意思;另一张是狐狸向老虎献媚,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出一幅虚伪、阴险的嘴脸,以这种寓言故事的方式,可解释“slimy”的后两个意思。如此一来,这个单词的几种意思就都被形象、生动地展示出来了,学生记忆时会觉得简单明了,容易得多。这个例子说明,在教词汇时,我们完全可以借助于“多模态隐喻”的方式,将某些抽象的、不太好理解或记忆的词义变得具体、生动、易懂、易记,令学习者印象更加深刻。

2.通过“多模态隐喻”可以有效记忆外形相近的词组搭配。在词汇学习中,最容易混淆的是由同一个单词引申出来的外形相近的一些词组搭配。有不少学生反映,记忆这些词组难度较大且用法上也容易混淆。显然,在这里,仅仅靠带读,给出一两个常用例句来帮助学生掌握是远远不够的,不一定能取得好的效果。那么有没有更好的教学方式呢?实践中发现,可以派上用场的又是“多模态隐喻”,它可以使词汇教学在许多情况下事半功倍。比如,在《全新版大学英语视听阅读》第四册第3单元“The Orient Express”当中,出现了一连串与“take”紧密相关的惯用法,它们是:take after、take apart、take in、take over、take to、take out、take up等,每个短语都有不同的含义,甚至在一个词组当中也会有多重意思,掌握起来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但是利用“多模态隐喻”的方法效果也许就不太一样,会好得多。我们可以把每个词组的含义直接用美图的方式展现出来,或事先把每个短语编成一个“小故事”,課堂上让学生用动作和语言来表演。这对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也是非常有益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感觉更加快乐,同时又学了东西。这些多模态学习方式可以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在视觉、听觉、触觉的全面参与之下,学生掌握这些词组,可以相对比较轻松,而且对它们的意思也不容易搞混。这种做法说明“多模态隐喻”的使用可以为外形相近的词组提供更多、更好的记忆方法。

3.通过“多模态隐喻”可以深入了解词汇蕴含的文化内涵。《全新版大学英语视听阅读》第四册第4单元“The Varied Cultures of China”讲述了中国不同民族的文化习俗,以及他们如何共同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增砖添瓦。一些与历史文化和种族特点相关的词汇,比如ethnic、heritage、matriarchal、minority、mores、tribal等,都与民族部落和风俗习惯有关。根据这些特点,我们也可以采用“多模态隐喻”的方式,用PPT来传达出每个单词的文化意义和历史内涵。如“matriarchal”(母系氏族的),讲述这个单词的时候,教师可以把母系社会的发展史用适当的图片形式呈现出来。这样,词汇的文化内涵也就被更清楚地印在了学生的脑海当中。利用“多模态隐喻”的方式讲授词汇的含义和用法,学生无疑可以多接触到词汇本身所蕴含的文化含义,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从而对词汇有更好、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

四、结语

“多模态隐喻”教学方式为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和探索之路。教师在词汇教学中可以适当地利用隐喻的研究成果,将词汇的意义联想和隐喻的运行机制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视觉、听觉、触觉等各个感官模态的相互作用之下,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词汇学习,更加有效地记忆词汇的多重含义、搭配和用法。用隐喻手段将零散的语言知识巧妙地组织起来,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记忆效果更好。在此过程中,教师所应该做的,就是要在每个单元里面认真寻找出词汇与“多模态隐喻”结合起来最契合、最合适的那几个“点”。然后,在备课过程中进行精心设计,准备好各种材料,在课堂上对这种方法不失时机地加以利用,从而使“多模态隐喻”更好地为英语词汇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D.A.Wilkins,Linguis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 [M].London Edward A mold,1972:110.

[2]Forceville,C.Non-verbal and Multimodal Metaphor in A Cognitivist Framework:Agendas for Research [C]. Forceville C,urios-Aparisi E. Multimodal Metaphor. New York:Mouton de Gruyter,2007.

[3]Kress,G & Van Leeuwen,T.Multimodal Discourse:The modes and Media of 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 [M]. London:Arnold,2001:183.

[4]Lakoff & Johnson,Metaphor We Live By [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3.

[5]Lazar,G,Using Figurative Language to Expand Students' Vocabulary [J].ELT Journal 1996,50(1):44.

[6]Palmer.Harold E,The Principles of Language Study [M].George G.Harrap & Company.London,1921:167.

猜你喜欢
学习效果
基于信息化教学学习效果量化的课程考核研究
疫情期间大学生线上学习效果影响因素调查研究
“百词斩”对于大学英语四级词汇学习效果的实证研究
昆明某高校医学生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线上学习效果评价
大学生自主学习效果的调查研究
——基于新疆高校1081 份调查问卷的分析
莲心宝宝有话说
学习效果之影响研究:基于学习动机、态度与学习满意度视角
小学生提高英语学习效果的良方——良好英语课外学习习惯的养成
《生理学》课程文理科生学习效果评价——以湖州师范学院护理专业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