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兰兰
【摘 要】媒介转型背景下,新闻从业者的职业流动现象愈来愈明显。劳动报酬、传媒转型、员工满意度以及传媒产业聚集等因素对新闻从业者职业流动产生较大影响。传媒行业持续稳定的发展,需重视新闻人才流动问题,建立完善的人才流动机制,提升传媒从业者工作满意度,优化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体系,促进新闻从业者合理有序地流动,满足媒体的人才需求。
【关键词】新闻从业者;职业流动;影响因素
近年来,我国传媒行业的市场化发展趋势不断加剧。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加速了媒体行业的整体转型,传统媒体的市场竞争力明显减弱,新兴媒体的发展蔚然成风。在此背景之下,新闻从业者的生存环境发生改变,职业忧虑随之而来,面临着主动或被动的职业流动。新闻传播行业的职业流动(Occupational mobility),是指新闻从业者在不同职业之间进行的角色互换,或在同一职业中进行的职位变换。“我国新闻从业者职业流动的频率呈现出不断增强的趋势,进行职业流动时会再次选择新闻行业的比重也在不断下降。”[1]2016年7月,职场社交平台领英(Linkedln)发布了2010年至2015年媒体行业从业人员跳槽指数的报告分析,数据显示,媒体人才的流失量在2015年达到峰值,跳槽率高达13.45%,新闻人才的年均跳槽率增长高达4.5%。[2]根据近年来新闻从业者职业流动的规律可以看出,劳动报酬、传媒转型、员工满意度以及传媒产业聚集等是影响其职业流动的主要因素,本文将从上述几个因素展开分析,以期为新闻从业者职业规划提供参考。
一、劳动报酬:收入变化是引发职业流动的直接因素
不同类型媒体之间的个人收入差距,是新闻从业者职业流动最根本的经济动因。互联网信息时代,传统媒体日渐衰落,对新闻人才的需求量也不断下降,不少纸媒还推出一波又一波裁员“风暴”,传统媒体的新闻从业者面临巨大的工作压力,且工资待遇增长空间狭小,收入与付出难以成正比。与此同时,网络新媒体迅速发展,涌现出大量的新媒体平台,且以丰厚的劳动报酬招贤纳士,内容运营、文案策划等新媒体岗出现人才供不应求之态。相比之下,新媒体平台更能吸引人才,因此,传统媒体新闻从业者在本行业内进行职业流动时,首先会选择新媒体。
传统媒体新闻从业者向新媒体行业的职业转型经历了1.0时代到3.0时代的跨越。2000年左右,1.0时代少量新闻人开始投身于新媒体行业;2.0时代,资深媒体人纷纷离职,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创立互联网媒体公司等;3.0时代,传统媒体遭受互联网的强烈冲击之后,新闻从业者的职业流动也变得更加频繁,且职业流动的领域也不断扩展。在传统媒体工作了一定年限,且积累了丰富工作经验的新闻人,职业转型至网络媒体即可成为资深媒体人,薪资福利又相当可观,新闻人现实生活中迫于生存压力,为了实现利益增长,必然会选择跳槽。
图1数据显示,以报纸、电视产业为代表的传统媒体新闻从业者年平均工资远低于网络媒体从业者的年平均工资。网络媒体从业者年均收入比报纸行业的高2至3倍;比电视产业的高1至2倍,显然,网络新媒体的劳动报酬更能吸引新闻人才。从2009年至2014年报纸、电视、网络媒体从业者平均工资的增长趋势上看,报纸、电视产业从业人员工资增长幅度比较平稳,且增长值也比较小;而网络媒体从业者年均工资增长幅度明显高于传统媒体。相关数据显示,在进行职业流动的新闻从业者中,有21%的人会选择进入高收入的互联网媒体。由此可见,劳动报酬的高低与传统媒体新闻从业者的职业流动是息息相关的。
二、传媒转型:人才需求结构变动是职业流动的内在动力
目前,新闻人才需求结构的不合理,采编播等基础业务人才占比较大,而传媒经营管理者以及复合型人才比较缺乏。据了解,许多媒体开始采用虚拟或实体智能新闻机器人,把记者从琐碎繁杂的基础数据和新闻信息整理工作中解放出来。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从业者仅凭借文字功底难以立足,采编播新闻人才急需进行业务升级。新媒体平台需要的新闻人才必须是高水平的复合型人才,是能够把握大数据时代脉络的媒体平台运营者。因此,面对日益严峻的传媒生态环境,一些资质平庸或者难以承受重压的新闻从业者不得不选择职业转型。
2014年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在关于媒体融合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媒体要树立互联网思维,顺应时代发展,这意味着媒介需把握时代脉络进行改革,将媒体融合上升为发展战略。与此同时,新闻传播人才需求结构必然面临着重新洗牌。新闻媒体的数字化变革对新闻人提出了更高的职业要求,不仅要具备扎实的新闻专业基础,部分岗位对技术素养的要求也比较严格,一些新媒体岗位还要求新闻从业者具备良好的市场营销能力。2015—2017年中央电视台校园招聘信息做出相应调整,新媒体岗位对人才的需求持续完善与扩充,且更加强调新闻人才的复合型才能。2015的招聘信息還是比较具体细化的,涉及到摄像岗位,而2017年的招聘信息则更加具备综合性,且取消了编辑记者岗位的招聘。由此可见,媒体对新闻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人才需求结构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必然会引起新闻人的职业流动。
有研究者对 2009 年至 2015年间 52 位媒体人的离职告白文本进行内容分析,从数据上看,仅2015年从传统媒体核心岗位转型至新媒体平台的达到20人,包括陈朝华、张泉灵等。传媒转型过程中新闻人才需求结构变革,一部分优秀的新闻人才离开新闻岗位,追求更高更有挑战性的职位;还有一部分新闻人,即使选择留守媒体行业,但由于自身能力有限,表现出与传媒行业现实需求不匹配的能力欠缺,不得不选择职业流动。
三、员工满意度:新闻从业者职业流动的综合性因素
新闻从业者职业流动的综合性影响因素,是新闻从业者对自己所在的传媒机构的满意度。新闻从业者是否会跳槽取决于其对所服务传媒行业的忠诚度,而职业忠诚度又取决于对所服务媒体的满意度。满意度是一个综合性因素,与员工的劳动报酬、传媒转型均存在一定的关系,除此之外,工作兴趣、工作的稳定性、晋升的难易程度、职位的状况、传媒机构的形象、传媒内部员工有效沟通、工作环境的好坏等,都是影响新闻从业者对传媒机构满意度的因素。新闻从业者的个人职业目标与所在媒体目标是否一致,也是引发其职业流动的因素。借用日本学者中松义郎在《人际关系方程式》一书中提出的目标一致理论对这一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即当传媒工作者的个人目标与传媒组织目标出现错位时,就会通过跳槽解决这一问题。
当新闻从业者难以从新闻理想与传媒市场化制度之间找到平衡点,对传媒行业的满意度较低时就会选择离职,这一现象在调查记者队伍中体现得尤为明显。2011年11月被誉为法治报道最优秀的记者杨海鹏离开《财经》杂志;2012年7月刘建峰从《经济观察报》离职;同年8月著名调查记者简光洲从《东方早报》离职。众所周知,调查记者是很艰辛的职业,且工作报酬不高,工作环境往往比较复杂,有时还带有危险性。职业转型时是否愿意继续从事本行业,是检验从业者职业忠诚度的重要指标。显然,调查记者的工作满意度是比较低的,他们工作到一定年限之后就会另谋出路,且继续从事新闻工作的意愿比较小。
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满意度会受到工作回报与心理舒适程度等多维因素的影响。当新闻从业者的个人目标与传媒单位目标不一致时,职业满意度下降而产生职业倦怠,工作积极性也会不断降低。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之一,是新闻从业者调整自己个人目标向传媒单位目标靠拢,或传媒单位为其改变目标,显然,这样的改变是有很大困难的,短时间内几乎不可能实现。因此,当新闻工作者对传媒行业的满意度比较低时,进行职业流动是唯一行之有效的办法,跳槽至目标一致的传媒机构,实现个人能力最大化。
四、产业聚集:新闻人才职业流动的外部动因
随着传媒产业经济的迅速发展,新媒体的产业聚集也日趋明显。目前,北京、上海传媒产业聚集区是比较典型的。以上海为代表的长三角经济圈的传媒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新闻从业者涌入,同时,长三角地区也成为传媒行业跳槽频率最高的地区。领英数据显示,在全部职业流动的新闻从业者中,长三角地区占46.4%。相对于上海而言,北京的传媒产业聚集发展更具优势,三大央媒(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四大门户(新浪、腾讯、网易、搜狐)、优酷等互联网媒体,以及媒体传播公司等均聚集于此。近年来,北京CBD国际传媒产业集聚区也取得了飞跃式发展。诸如上海、北京等传媒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能吸引更多优秀的新闻人才,体现出了人才流动的市场行为。传媒产业聚集也会客观地造成新闻从业者不理性的职业流动,传媒机构也不再愿意花费精力培养优秀人才,把目光聚集在挖墙脚上。
传媒产业聚集是一种资源整合式发展,使传媒行业内的竞争机制更加透明,有利于不同岗位的媒体人之间更好地沟通交流,也为新闻人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但是,传媒产业的聚集必然会诱发新闻人才的聚集,也不可避免地加速新闻从业者的职业流动。年轻的新闻从业者跳槽时比较倾向于去传媒经济发达的一线城市,因为相对于二、三線城市而言,一线城市传媒产业聚集水平更高,发展机会也更多。近年来,新闻专业毕业生择业时“孔雀东南飞”现象越来越明显,大多数都比较愿意在传媒产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择业。
五、结论与思考
新闻人才是传媒产业稳定发展的核心力量。合理有序的人才流动能够推动传媒行业的健康发展,新闻从业者个人也能在职业流动过程中不断寻找适合自己的传媒单位,从而提升职业满意度,更好的发挥个人的工作潜能;但过于频繁无序的跳槽则会影响传媒单位的稳定发展,从业者个人的职业归属感也难以建立。总体而言,新闻人职业流动的影响因素是复杂的,多元化的。从新闻工作者个人这一方面看,劳动报酬的高低、职业满意程度都是影响其职业流动的因素。当收入难以满足需求时,新闻从业者很难安心投入工作,对新闻职业的满意度必然也会随之降低,影响新闻人的职业忠诚度。从传媒生态环境这一角度看,传媒转型促使新闻人才的需求结构发生变化,基础人才因职业技能缺乏而被淘汰,遭遇被动的职业流动,优秀的传媒人为了追求更好的发展机遇而离开传统媒体行业。同时,传媒产业的聚集发展,必然会带来新闻人才的流动。
针对新闻人才职业流动过于频繁这一现象,传媒行业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逐渐弥补新闻人才需求缺口,才能保证传媒产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第一,建立完善的人才流动机制。传媒单位需将优胜劣汰的市场化用人机制落到实处,淘汰一批不适应传媒转型的新闻人。新传媒生态中要引进相关产业的急需人才,而要留住这一批人才,就必须采取一套独特的收入机制,劳动报酬要能满足新闻人才的需求。同时,还要以更优的机制留住原有人才,重塑传媒单位的采编人员的考核制度,保障从业者经济利益最大化。新闻从业者个人则要清醒地认识到,过于频繁的职业流动并不利于工作经验的积累,高收入的媒体岗位必然对人才要求更高,且工作压力更大,要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做好工作,并不断提升自身能力。
第二,提升传媒从业者工作满意度。仅提升工资报酬来解决这一问题是欠妥的,因为员工满意度是受到多维因素影响的。传媒单位要优化新闻人的工作环境,提供更好的上升机制,培养新闻人的职业归属感。传媒单位还要找出新闻人工作回报层面与心理归属层面的平衡点,尽管这个平衡点因人而异,但只有掌握新闻从业者的综合需求,并做出适当的应对策略,才能更大程度地提升员工满意度,使新闻人不具备“跳槽”的动机。另外,新闻媒体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创立专属的文化品牌,吸引志同道合的新闻人才,也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提升新闻人的职业忠诚度。
第三,开展新闻人才在职培训工作。传媒单位应该注重对其专业素质的提升,创建优质的学习平台,或者可以委托专业机构对在职员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学习相关的互联网技术,懂得如何从庞大的新闻数据库中挖掘出有价值的新闻信息。最关键的是要树立新闻人才的创新意识,新媒体是一个灵活多变且信息流量庞大的平台,许多新媒体平台依靠个性化品牌求发展,因此需要大量的具备创新思维的新闻人才。
注释:
[1]苏林森.新闻从业者职业流动状况及其影响因素[J]. 新闻界,2012(02).
[2]媒体人跳槽都去哪儿了?互联网等高科技行业最受青睐[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6-7-19.
参考文献:
[1]蔡雯,翁之颢.融合转型的传媒业需要什么样的新闻传播人才?——对近年传媒业人才需求状况的观察与分析[J].新闻记者,2016(12).
[2]陈敏,张晓纯.告别“黄金时代”:——对 52 位传统媒体人离职告白的内容分析[J]. 新闻记者,2016(02).
[3]中松义郎.人际关系方程式:用公式开拓你的人生[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0.
(作者: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16级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