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伟荣 惠州惠城供电局水口供电所
为了维护配电网络的正常运转,做好配网的管理工作是基础和前提,并且要在实际工作中对于出现的故障问题进行明确的诊断和分析,找出问题的成因,以此来进一步研究影响配网稳定运行的因素,有针对性的完善管理制度,防止再出现类似的故障问题是配网管理工作中提升供电可靠率的重要工作事项。
配网在运行期间会受到很多方面因素的不良影响,包括运行的时间、整个过程以及人为的操作失误等因素,在日常的运行和维护的管理工作中,关键要点就是防范期间出现各种安全隐患和风险事故,采取合理手段提高配网在供电中的可靠率,管理工作人员就要根据已经发生或者各种诱因的分析来提高运维管理的质量和水平。但是在一些电力企业的配网管理的实际工作中,总是会出现很多频繁发生的故障和问题,由此引发很多安全事故,对于风险的防控和预警不及时,准备工作不充分,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平常的运维工作存在较多的缺陷和不足之处,比如在配网线路和设备的巡检和检修工作中,疏忽大意之下对某个环节产生的问题没有做到及时的发现并合理处置,对设备运行状态的监管措施不合理,也不能及时有效的去执行相应的检修举措,这样就造成了故障问题由小变大,影响到更大范围内的配网区域,配网的正常运行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导致供电可靠率下降,还会出现各种安全风险,对于风险的防控应急处置预案规划和设计也存在明显的缺陷。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对于电力能源的需求逐年提升,当前的电力工程中对于配电部分区域的网络规划和设计存在诸多问题和缺陷,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电力能源的庞大需求,而且这些问题也阻碍了配电网络的正常运转和供电的安全稳定,在这方面必须要做好各个区域的配网规划和设计,制定合理的方案和计划。目前的主要问题出现在某些线路和设备组成的网络架构无法形成通常的连接,电力输送过程中会与很多障碍,这种架构的缺陷不仅会导致配电线路和设备的老化速度加快,而且会影响到整个配电网络供电的环境,对于电力能源也会造成严重的消耗甚至浪费,安全风险系数也会逐步升高,电力企业如果不能及时扭转这种局面,就会导致经济收益下降。
随着配网建设逐步完善,各项功能服务体系更为健全,管理工作的复杂性提高,这就对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各方面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当前电力企业内部的配网管理的专业性人才是极为匮乏的,尤其是复合型的管理人才,不仅难以通过招聘聘用到企业管理岗位之上,而且培养的难度也很大,需要耗费很长时间,部分企业在人才引进方面的资金和资源的投入相对较少。
电力企业要以供电的可靠率的提升为主要的工作目标,围绕这一目标来开展有针对性的运维管理工作,首先要做好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制定科学的规章制度来规范工作人员的行为和工作习惯,让每个工作环节程序都有相应的规章制度作为重要的依据,一旦由于管理人员的失误和疏忽造成供电的不稳定,就能够及时找到相关人员的问题和责任,并果断采取补救措施。此外,配电网络中拥有众多设备和线路,每个区域的功能都不同,因此就要根据其不同的功能特点以及故障问题进行检修和维护,制定健全的巡检检修工作机制,通过定期的例行检查来做好日常的检修管理工作,及时发现问题所在并加以合理应对,降低事故和风险发生的几率,提高供电的可靠率,还要做好日常的清洁整理工作,保持各个区域网络内的卫生,防止杂物遗留影响到配网的正常运转。
配网系统能否安全运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配网结构是否进行优化,对配网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能够在发生线路故障时,可以利用转供电的形式提供正常用电,同时其断电范围具有一定的控制性,对于配网系统中的关键线路应尽量采用双回线供电方式。而对于经济发展水平高,人口密集程度较高,用电需求较大的地区,可以通过利用敷设架空绝缘线以及地下电缆,能够改善电力传输能力,优化电能储备。
电力企业在配网管理工作的人才引进中要投入更多的资源和资金,通过公平的竞争平台来聘用和引进更为专业的管理人才,并且要注重完善企业自身的培训制度和培养模式,采取培训加实践的工作方法来磨练管理人才的各方面能力,通过良好的人力资源配置和管理来提高电力企业对人才资源的合理使用率,吸引更多的人才加盟,通过多方面资源配置来培养适应企业发展特点和进步方向的复合型管理人才,进而提高管理人员的整体专业素养以及综合素质,提高管理水平,减少工作中的失误。
综上所述,电力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国家现代化配网水平得到有效提升,配网管理水平随之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配网供电的可靠率。但是配网管理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有利于国家经济水平的增长,另一方面增加了配网系统不必要安全事故风险,供电企业作为电力市场电网经营的重要组成部门,应全面贯彻落实配网管理中的基本内容,优化配网结构,提升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以保证整体配网系统的运行效率,他提升供电企业在电力行业的竞争实力。
[1]姚瑜平.加强配网管理提高供电可靠率分析[J].硅谷.2013(15).
[2]揭建栋.浅谈加强配网管理提高供电可靠率[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