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鹏 (扬州市职业大学 225009)
创客精神引领下的高职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陈海鹏 (扬州市职业大学 225009)
创意经济时代背景下,地方高校也将创客教育作为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在人才的结构中,创客模式融入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对于培养契合于地方文化经济发展需求的创新技能型人才,推进地方产业、经济转型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文章以扬州市职业大学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探索实践为例,阐述创客精神引领下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路径,以服务产业发展为目标,培养一批素质过硬、技艺精湛的创新技能型人才,为地方文化传承与创新提供智力支持。
创客精神;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创客”来源于英文单词“Maker”,意为“制造者”。指的是在创新驱动发展时代下,涌现出的一批善用信息化与科技化,将立足个人兴趣、专业特长、不以赢利为目标、致力于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群体。“创客”不仅为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也代表着一种忠于梦想、勇于创新、敢于实践、乐于分享的创客精神。
创客精神是一种重新理解创新、一种自觉实践创新、一种诸事推动创新的信仰。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以积极的创新姿态,通过主动学习、刻苦钻研、团队合作、信息技术等先进实践设备应用,推陈创新,打造经过实践检验的“创新成品”,即模式、经验、做法,推动创新发展、以及社会经济转型升级。
创客教育基于学生兴趣导向为基础,以信息技术的融合为核心,通过强化实践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最终让每个人或者团队的创意“落地生根”,其价值特征体现了以培育学生创造力乃至全人发展作为教育目标、以专业能力作为教育基础、以工匠精神作为教育核心的教育本质。创客教育的兴起为创新教育发展提供了一条新路径,创客教育以课程为载体,以动手实践为平台,融合多元文化与知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视觉传达设计是指通过视觉符号借助各种媒介来进行信息传达的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的主要内容为图形设计、招贴设计、包装设计、品牌形象设计等平面设计的范畴。视觉传达设计服务的范畴较广,大到国家乃至区域形象塑造及推广,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小至个人工作生活精致化所需,承载的媒介包含传统印刷与现代移动互联网等,时至今日,我们工作生活都离不开视觉设计。而在当今信息时代的背景下,各种新媒介和新技术的不断涌现,视觉传达设计在助推文化创意产业及经济转型升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高职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培养的对象均具备一定的绘画基础,在专业课程职业素养与创新能力塑造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因此,为地方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培养一批素质过硬、技艺精湛的创新技能型人才,构建具有创新意识,且符合职业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当下高职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探索实践的方向。
现阶段,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现状为:一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缺乏职业教育特性,滞后于市场的要求,尤其是供需不匹配的矛盾较为突出;二是课程体系结构不合理,传统课程体系实施过程中偏重技能训练、忽视理论基础和人文素养在职业技能培养当中的作用,各课程及模块之间彼此孤立,缺少引领性知识点之间的前后贯穿及运用;三是教学方法的过于单一,教学互动以及信息化技术应用不够,教学过程不能与职业能力培养相融合,导致培养学生缺乏就业竞争力,以及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突出不够,学生创新能力培育不足;四是实践教学创新不足,校企合作深入不够,“工厂化”程度不够,真实项目与企业运行导入实践课程不强,缺少了与行业企业市场的衔接与互通,导致专业人才服务地方经济与文化创新动力不足。
2016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到,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让人耳目一新。 “工匠精神”已成为各行各业的追求,也为高职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提出建设文化强国。扬州依据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质,政府着力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文化产业发展迎来了新的契机,视觉传达设计是该产业所涉及的领域之一。将视觉传达设计作为一门学科,是为了培育更多适应文化产业不断进步形势的应用型人才平台,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扬州地方高职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应培养一支素质过硬、技艺精湛的技能人才,更需要一大批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大国工匠,为地方文化传承与创新提供智力支持。“工匠精神”是创客教育的核心。“工匠精神”代表了一种对卓越品质的追求,体现了一种专业实践创新的精神,反映了一种的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与其人生观和价值观紧密相连。
2015年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高等教育版)中,“创客空间”被入选未来2-3年内加快高等教育领域技术应用的关键技术之一,创客教育被认为是提升学生实践力、探究力和创造力,促进高等教育学习变革的战略性策略。同时,创新2.0时代下的经济发展对高职教育要求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学习环境、学习方法和学习实践朝向个性化、合作化、数字化、定制化等新的教育理念发展,对重塑教育模式将产生革命性的影响。正同创客教育的特点将视觉传达设计的创意性、实践性、定制化等相融相通,相互作用,使之视觉传达设计教学做到“教中学,学中做,做中悟”,与之创客教育思维理念紧密切合。
一是“教中学”。带动教学转化理念,注重创新意识培养,不断提升教学水平。新时代下教育者必须清醒意识到教学思维与理念的转变对教学质量提升的作用,与之对应的专业就业岗位需求、技能要求,要不断强化专业特性,将视觉设计的创新性、实践性与创客教育核心诉求紧密结合,培育适合市场所需的创新技能型专业人才。
二是“学中做”。带动创意表达转化为实物制作。创客精神旨在将创意付诸实践、转化成果、制作成品。因此,教育者应凸显教学过程中的职业能力的拓展,导入沟通、合作、解决问题等职业素养模块,让课堂学习转化为职场实践;创客善用信息化技术与多元设备,强化信息技术与实验设备在视觉设计中的应用,提升设计作品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作用。
三是“做中悟”。引领学生拓展视野、分享成果。创客式学习不拘泥于单一知识,而会根据需要解决问题所需进行综合知识的学习。地方经济转型升级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需视觉设计专业教学以地方文化为依托,培育具有地方文化视野和大国工匠精神的专业人才;创客都是热爱分享的群体,把新建构主义分享式学习理念引入课堂教学中,协作学习,共同分享所学、所见、所悟、学习收获。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的求异往往是创造的开始。创客教育是一种基于学生兴趣导向出发所进行的教育,在这样的背景下,基于视觉设计特性,视觉传达设计采取基于项目的合作学习与探究,转变原有“教、学、做”,拓展为“师生协同创新”的课堂教学方式,课程教学导入实际项目,转化教师、学生角色,让学习转化为工作过程。在合作探究和问题解决过程中鼓励学生探究和创造。教师提倡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创意和想法变成作品,拓展思维、强化实践创作。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成就感和快乐,形成独立思考和创新的精神。
扬州市职业大学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结合地方经济特点以及学院自身的办学条件,对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架构、功能等做了大量且有实效的创新性研究,多年来围绕扬州地方文化传承与创新,坚持用“工匠精神”培养学生的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敬业态度,激励学生的精益求精的技艺追求,提升学生的地方文化设计创新能力。通过涵养、领悟、磨炼创客精神,培育学生成为新时期的地方特色文化创新型技能人才。
高职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应建立以艺术传统氛围为根基,以培养能够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通过“两贯通、三融合”培育具有良好的人文艺术修养和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具备较强的艺术创新思维与设计实践能力的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为目标。“两贯通、三融合”即:贯通“专业基础”与“创意设计”两大课程建设,促使学生、教师、大师三大教学主体的融通。在创客精神引领下,让创新创意思维贯通与“专业基础”和“创意设计”两大课程,拓展 “传统设计”与“现代设计”相结合的视觉传达设计课程体系,始终以就业为导向,夯实基础,注重实践、强化创新意识,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在课堂教学中,强化课堂知识的形象化、具体化,把启发式、参与式的教学理念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将讲授型教学向探索型教学过渡,在教学过程中聘请地方非遗传承人、技艺大师、文化名师入驻实训工作室走进课堂。将相关设计任务带到工作室,教师、大师、学生三方面对面进行探讨、切磋、创作,一起开发设计相关产品。组织由大师、名师主导的师生参与的以扬州特色文化为主题创作实践,考量师生作品的社会认可度和师生的“工匠精神”。
一是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创新素养为导向,构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实践平台。实践平台是培育具备创客精神专业人才的舞台。学院不仅搭建了“学产研”一体化平台,而且筑巢引凤,校内建设大师与名师工作室,构建了教室、实训室、工作室三室互补的教学载体,建设了漆器、玉器设计加工校中厂,推进校企深度合作,不仅建平台,还要带项目,出师资共同培育切合于地方经济发展所需创新技能型人才。
二是校企合作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实现资源共享。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室和文化名师工作室的创设,名师技艺的传授与实践平台的历练,及依托扬州旅游产业集群优势资源优化与整合,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利用实训平台,在与大师、名师学习、创作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他们的工作态度与工作技艺,领悟创客精神。
三是为了引导学生树立和追求“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技高一筹”的学习目标,通过大师、名师、教师共同组建“创意指导团”,鼓励师生积极参加各类文化创意设计及作品创作大赛,让参赛的准备过程与作品设计的创作过程磨练学生的创客精神。近年,毕业生中近75%参加过各类技能展示与比赛,学生收获丰硕。通过培养创客精神,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提升创造和竞争能力,做到毕业、就业、创业“无缝对接”。
“本土化”的教学方式是指在视觉传达设计的教学中,注重地方文化的挖掘与发扬。扬州丰富的艺术形态为设计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作为地方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学院立足于地方文化发展的需要,加强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注重学生的地方特色文化素养的提升,学院开设了切合地方文化的《地域文化概论》、《民间艺术》、《玉器加工与鉴赏》等课程。立足“工匠精神”,培养学生的坚持不懈的职业态度、精益求精的技艺追求与创造创新能力,并且注重创新创意成果转化,使得人才培养目标做到了与时俱进,服务地方。例如: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基础教学中将扬州文化相关的设计元素作为课程命题,对扬州剪纸、雕版印刷等文化遗产在课程中的再创作,让它转变为时尚生活中精神消费产品。师生合力创作的《扬州剪纸艺术的传承与超越》荣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以及师生创作的系列海报获得多项扬州市公益海报设计奖项;作品《版刻扬州古城池及大运河遗产图》荣获了江苏省“紫金奖”文化创意大赛,并收录为扬州2500年城建礼品目录。由此可见,“本土化”教学将地方文化与“研、学、产”相结合,不仅强化了师生创新创造意识,且有力于地域文化的开拓与发展。
[1]高群,王小慧.创新双螺旋视角下的高校创客教育模式[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2016, (4):89-90.
[2]袁贵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J].人民教育,2014,(5):7-16.
[3][美]NMC地平线项目组.新媒体联盟2015地平线报告(高等教育版)[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5,(2):3-22.
[4]创客教育运动[DB/OL].http://makered.org/,2015-05-21.
[5]李菲,张润昊.高职“创客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J].职教论坛,2016(28).
[6]赵天华.浅析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以沈阳工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为依托[J].艺术教育,2015(3):175
[7]胡晓琛.“设计师+”斯坦福 D.School模式的设计创新教育[J].艺术教育,2015(9) : 88-89
陈海鹏(1983- ),男,甘肃兰州人,职称:讲师,学历:本科,主要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与数字媒体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