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卫娟 (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116029)
“省力”的言语交际
李卫娟 (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116029)
由于与生俱来的惰性,人们都会倾向于省力的言语交流,说话者省去那些冗长的解释,听话者也少耗费一些劳力来理解其中的含义,双方的交际效果更是事半功倍。本文将从什么是省力原则,为什么选择省力,省力原则对言语交际的影响,以及在交际中应注意的一些方面进行论述,希望读者在以后的交际的过程中更有效地交流,达到更好的交际效果。
省力;省力原则;言语交际
言语交际活动无时无刻都在进行着,因此可以说语言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它在人类的生活中承担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正因为有如此复杂的语言,人类才会有如此丰富的情感,表现出自己的喜怒哀乐,生活才得以五彩缤纷。现如今语言也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和新的社会因素不断发展。快节奏的生活步伐,语言也随之简短快捷。为了节省时间,提高效率,人们都会有省力的倾向。言简意赅、一目了然的文字,已经是现代社会交流过程追求的主流,大到新闻标题,公共标语,小至生活中的广告、社交软件(QQ、微信等)中人们使用的网络语言,无疑都充分体现了语言交流的简洁性和快捷性。
在实际的言语交流中,人们往往倾向于从简、省力的表达方式,也就是以最小的言语代价来换取最大的收益。这就是省力原则,又称为经济原则(姜望琪,2003)。美国哈佛大学语言学教授G.K.Zipf 认为,与比长词相比较,人们很明显地倾向于使用语言中的短词来交际。早在1949年,他就提出了省力原则:第一,省力是一种平衡量。第二,这只是一种概率。这两种经济原则看似互相矛盾、互相冲突,但Zipf解释到,在言语交际中要从说话者和听话者两方来考虑,说话人希望使用较少的语言,最好一个词可以表达所有意思,以节省其精力,而听话人则正好相反,最后这两种节省的倾向达到一种平衡,才算是真正的省力。我们常说的“心有灵犀一点通”,就是这个意思,交际的双方之间存在的那种默契,使得两者都减少了精力。如果说话人只是一味地追求自己的省力,完全忽视听话者的精力耗费,那么此次的交际活动很可能达不到预期的交际效果。
省力原则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而言语交际是发生在人与人之间传递和交流信息的一种社会活动,“省力”与言语交际定会不期而遇。言语交际是说话者和听话者两方共同参与的过程,一方的省力也就意味着另一方的费力,看似相互矛盾的双方,但其实双方都在为同一个目标努力,以达到预期的交际效果。说话者要想达成交际目的,必须要评价听话者是否有沟通的需求,满足听话者需求的条件,以及他的认知条件、能力和趋势,并以听话者最需要的有价值的信息,最能接受的方式进行沟通,从而达到最佳沟通效率。而听话者一旦有相应的需求,则会遵守共同的规则,积极配合,促使交际的完成。所以,双方为彼此提供的消息肯定是必要而充分的,言语形式应该是最少的但是明确的,这样省力原则的有效性就会水到渠成。
萨呸尔说:“语言是利用任意产生的符号体系来表达思想、感情和愿望的人类特有的、非本能的方法。”语言产生的地方,“省力”倾向就会如影随形,因为人类天生懒惰,他们做任何事情时几乎都试图以最少的付出获得最大的收益。作为英语学习者,都曾经接触过人们在语音层面、词汇层面、句子层面以及认知层面的省力实例。为什么省力现象在言语交际中如此普遍,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因素考虑:
1.认知因素
Rosch(1978:28)说过,每个生物体都希望从其范畴中得到大量的有关周围环境的信息,同时又尽可能少消耗掉其自身有限的能力资源。在言语交际的过程中,人们常常会利用自己认知中的范畴概念、抽象化的事物或者可以包括无数事物的概括性词语,来简洁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在不影响思维、交际效果的情况下,一个概念所能覆盖和储存的信息越多越好,这就符合认知经济原则,也正好契合人类与生俱来的惰性,同时也与Zipf所表达的省力原则不谋而合。
2.心理因素
一个人的心理活动会直接反映在他的行动或语言上,任何人在做一件工作的时候,都希望以最小的代价付出获取做大的收益、利润,这就是人生来所具有的心理力量在起作用,那就是惰性。虽然人都有交际和表达的需要,但是由于生理上(体力上)和精神上(智力上)的自然惰性,在交际过程中,人们追求省力的动机就会显现。一方面努力满足自己的交际需要,另一方面,交际需要又受到人的自然惰性的潜在制约,他们会想尽办法来节省自己的精力,来达到自己的交际需要。Zipf也曾说,如果所有其他情况均等,人类行为将会遵循一条最省力的路径。
3.信息传递本身特点
从信息传递本身来看,简约、缩略的语言表达无疑要比繁杂、累赘的表达更能迅捷地传递人们的思想、情感(陈新仁,1994)。信息越简洁明了,听者就会越容易获得信息的重点或要旨,繁琐冗长的语言,反而让听者抓不住信息的重点。交际的过程就是一个编码、解码的过程,若说话者采取一种简洁明了的编码方式,不仅减少自己的负担,又可以使听者能够迅速地明白自己的用意。显然,省力原则完美地满足了这一需求。
4.逻辑思维方面
缩略是逻辑思维的必然结果。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马克思语),是思维的最有效的、最理想的工具。一个人思维中的内容会通过他的语言表现出来。但人类的思维是发散的、多维的、跳跃式的、瞬时的,可以肯定言语表达不是全部的思维内容,从理论上讲,语言表达应该力求在最大程度上捕捉思维内容变为现实语言,所以说人类的现实语言本身就是一种缩略,更何况在复杂的现实交际中,就不可避免地会采取简约缩略的表达形式,从而实现自己的交际目的。
交际双方,一方面,都想获得成功的交际效果,另一方面,每个人又都想在交际中减少消耗,这样的情况大多存在于理想的交际环境中。实际上,言语交际活动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因素制约着省力原则的运行。向明友(2004)曾说,就省力而言,说话者与听话者的省力动机呈负相关性。也就是说,一方过分的省力,很可能导致交际的失败。理想的交际效果的实现,并不是越精简、越省力越好,必须要把握好省力的“度”,达到交际双方所需的平衡。交流绝非是信息的直接传递,从源知域到目标域需要参与者对认知环境的调节、意义的突显,相关的推理及其他思考机制(熊学亮,1999)。若交际双方不顾实际的交际环境,则交际失误不可避免。
过分的“省力”很可能导致话语连贯性的缺失。省力之后的语言是高度压缩的,结果听者听到的言语或许只是几个简单的词语,如此以来他就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来解码这句话,无形之际自己的工作量就被增加了。尤其是在紧急的情况下,说者根本无暇顾及听者的接收程度,听者在理清楚说者的意图之前必须恢复那些缺少的或未被说出的内容或细节。交际中,对话语的理解并不是直接的解码过程,交际者双方如想达到一定的交际效果,需要有一定的条件,首先语境因素不可忽略,交际双方必须有共享的知识背景,认知能力,生活阅历,否则就类似于对牛弹琴了,因为说话者的输出满足不了听者的需求,言语量的严重缺失,必会导致误解或不解。由此,“百思不得其解”就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省力原则倡导简洁经济的语言,摒弃啰嗦复杂的话语,因为这样既节省了交流时间,又提高了交际效率,同时也满足了交流双方的省力欲望。可以说省力,是每个交际者或者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每个人力求的一种方式,尤其是现在这样快节奏的生活步伐,任何人都想减少消耗,保存体力,以在匆忙的生活中喘息一口气。言语交际是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应该支持省力原则。然而任何事物都是两面的,如果一味追求省力,而忽略了现实,那交际效果可能适得其反。因此我们对于省力原则,应采取辩证的态度,在交际过程中,谨言慎行,这样才能达到更好地交际效果。过分的省力是万不可取的,只会让对方陷入无穷尽的解释中,如果双方享有共有信息、有共同的知识背景,大可选择省力,但若条件不许,切忌省力。
[1]陈伟英. 省略与省力[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6).
[2]陈新仁. 试探“经济原则”在言语交际中的运行[J]. 外语学刊,1994(1).
[3]崔展. 省力原则在言语交际中的归宿[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6).
[4]姜望琪. Zipf与省力原则[J].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5]刘焱可. 从省力原则看言语交际[J]. 安徽文学,2008(8).
[6]牛毓梅. 经济原则和结构简约的语用解读[J]. 山东大学学报,2004(1).
[7]向明友. 论经济分析的可行性[J]. 外语教学,2000(3).
[8]熊学亮. 认知语用学概论[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9]张勇, 宋旭. 语言省力探究[J].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10(3).
[10]杨菊花. 从省力原则看网络缩略语[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6).
[11]邹晨曦, 何岑成. 论“省力原则”在沟通决策中的应用[J].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李卫娟,出生年月:1992年11月24日,学校: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英语语言学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