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钰岸 (上海市黄浦区青少年艺术活动中心 200000)
特殊儿童音乐律动教育研究
——黄浦区阳光学校箱鼓教学的案例实践
胡钰岸 (上海市黄浦区青少年艺术活动中心 200000)
当今社会上有着一批弱智儿童,他们一般智力明显低于平均水平且社会适应能力欠缺,我们称之为“特殊儿童”。他们需要人们的关怀,更需要人们像对待正常人一样对待他们。音乐教育能促进人左右大脑均衡发育,触发人的想象力,增强人的记忆力和创造力,对开发与提高人的智力有着其它教育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而对于特殊儿童而言,音乐律动教育研究的现实意义是有助于提高特殊儿童的协调运动能力和与人交流的能力。文化课程可以让特殊儿童获得技能上的知识,为他们的生活提供所需要的基础,而音乐律动教育则可以培养他们健康的心态,让他们用更加积极地心理加入到更加美好的生活中。因此,音乐律动教育对特殊儿童的作用比正常儿童更为显著。
上海市黄浦区青少年艺术活动中心与黄浦区阳光学校合作开展特殊儿童课外音乐活动教学,结合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对这部分学生学习律动情况进行研究。本课题以黄浦区青少年艺术活动中心与黄浦区阳光学校,于2013年携手为上海市黄浦区全日制培智学校内的特殊儿童,量身定制了“第二课堂”课程——箱鼓教学为研究实践基础。箱鼓教学课程从欣赏箱鼓作品,到了解基本的箱鼓演奏语汇;从培养特殊儿童认知音乐节奏,到逐步训练特殊儿童区分不同的音乐节奏语汇;从学会箱鼓的基本演奏方法,到学习用肢体配合音乐律动准确抒发自己的内心情绪,让特殊儿童在演奏的同时,身心缺陷得到一定的补偿,肢体动作得到一定的协调。
本项目所选用的打击乐器是箱鼓。箱鼓:又称Cajon (卡洪鼓)、英文名box drum、木箱鼓、中国有专业人士把它叫做鼓箱,声音类似于爵士鼓。具有爵士鼓的音色木箱鼓,有很高的即兴演奏空间,很适合在各种曲风下伴奏。箱鼓的演奏形式是,演奏者直接坐于乐器之上,通过双手拍击鼓面演奏发出声音。一方面,考虑到箱鼓的演奏是不需要特殊儿童用手指掌握较高技巧(例如:拿住鼓棒、单个手指接触、左右分手指配合等等),只需直接用手掌拍击,即可轻松发音。另一方面特殊儿童直接坐于乐器上,在生理上消除了他们与乐器的隔阂,心理上进一步使他们安心。学生因此消除了接触新事物、学习新乐器演奏时所产生的紧张、恐慌。因此,项目确定了箱鼓为特殊儿童学习音乐律动的媒介乐器。
项目中进一步力证了,所有的教学尝试都应以补偿学生的身心缺陷为任务的这一前提。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训练特殊儿童学习欣赏和享受音乐的美好,也才会最大限度避免学生对专业打击乐技巧的依赖,从而留给特殊儿童更多的时间体会音乐律动的美好。
案例:与“好动”说再见
学生:小石头 年龄:10岁 性别:男
“小石头”是一名三年级的学生。从表面看,“小石头”与其他男孩子没什么差别,但是,相处时间一长,就发现他有一个小毛病,那就是“好动”。他坐在座位上常常手脚不停,注意力分散。总是尽量主动避免完成需要他注意力长时间集中的任务。由于他很容易被外界事物分散注意力,在箱鼓教学节奏中往往被其他声部的节奏干扰,而不能完成自己原本的声部演奏。他轻视简单的节奏,但对复杂节奏的演奏有非常的好感,可是自己的学习能力又不能迅速提高,不能掌握复杂节奏,所以他虽然非常渴望演奏却没有耐心坚持练习。
“小石头”在运动、生活自理、语言发展、劳动技能等方面发展的情况都很好,但是他的“好动”却让学校的老师感到棘手。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他的“好动”问题导致他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事倍功半”。根据平时班主任和任课老师观察记录,他在课堂上能坚持接收新鲜事物、新知识的时间总时间约为20分钟左右,注意力集中呈现片段不连续特点。在注意力集中的这段时间内学习的能力比较强,也能牢记这段时间所学过的知识;而在此之后的15分钟左右,他思想开始渐渐远离课堂,并且常常会“专心和自己的手交朋友”。
他对科学、电子设备、生活自理能力这些方面知识感兴趣,投入这些兴趣学习的时间也会相应的长一些。他爱读儿童书刊,书刊中的可爱的卡通图片、立体的动物、智力游戏等等都是吸引他注意力的因素。
“小石头”是家里的独生子,在他二年级的时候,父亲因病而去世了,母亲既要工作又要教育这样一个特殊的孩子,对于她来说有点捉襟见肘。但是在他的教育上母亲积极配合学校,非常支持对小石头的矫正教育。例如:在家时,母亲针对他“好动”症状也进行了一些矫正行为,用的最多的是食物奖励矫正的方法。与此同时,在学校里老师采用正强化的方式去矫正他的“好动”行为。例如:注意力能够集中了,老师就奖励他喜欢看的图书或者动画片,用这样的方式让他在某一些方面关注的时间更长或行为习惯上得到进步。
“小石头”刚开始参加箱鼓演奏学习时,看着高年级的哥哥姐姐们的演奏,他会情不自禁的去用双手敲击箱鼓,并在环境音乐的播放过程中能主动跟着节奏进行简单的敲击。在节奏欢快地音乐中他常常自由发挥,跟着旋律舞动,表现出他对学习演奏箱鼓这个乐器是很有兴趣的。
但是在箱鼓的教学活动中,他的“好动”一度影响到箱鼓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经过几次教学观察,他在练习分声部合作节奏律动的过程中“好动”行为时常浮现。这样就导致,他在练习中明明已经准确掌握前一部分节奏敲击,但在后一部分节奏敲击时又控制不住自己的好奇心和注意力跟着其他小组的节奏进行敲击。所以他的“好动”的结果是,他得到了不完整演奏的体验,这个不好的体验又继续引发了他的注意力不集中,这样周而复始,给他带来了不好的学习感受。
为了能更好地让他安心学习演奏知识,并尝试听懂、感受音乐节奏律动,进一步体会音乐律动带来的情感体验。老师与班主任进行了沟通,并在箱鼓教学的技巧训练环节中,为他设计了“改善好动”训练方案。
他的训练计划的目标分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
一、长期目标:尽可能使“小石头”延长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渐渐学会自我控制和自我监督。
二、短期目标:1、完成基本节奏学习; 2、参加声部合作演奏时注意力集中能由开始的四小节提高到八小节。并努力做到不让老师纠正坐姿;3、鼓励他确立高一点的学习目标,进一步缓解注意力障碍情况。
确立他的训练目标以后,老师就进行了具体的实施,具体实施分为四个步骤:
(一)调整他的上课位置。
在学习时,让“小石头”坐在辅助老师的旁边,使他有更多的机会观察授课老师的演奏动作。在学生集体演奏的过程中,授课老师也可以更多关注到他的情况,并针对他的问题进行提醒。
(二)注重课堂练习。
1、从演奏时间上训练“小石头”的注意力。在练习的过程中,由于他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比较短,一开始,他练习的时间不宜过长,在他掌握了练习的节奏后,逐渐增加练习时间。
2、在他能够完成多一小节的演奏时老师及时给予表扬与赞赏,逐步让他提高自信心,也能帮助他努力跨越注意力障碍。
3、注意在适当的时候要教会他怎么做,而不采取命令的口吻让他做什么。
(三)训练控制技能。
1.首先是训练他“自我监督”的本领。能够集中注意力,正确课堂上敲击老师教的节奏,由保持4小节到保持8小节最后到保持16小节。
2.其次是帮助他建立“自我批评”意识。在老师的帮助下对自己上完这堂课的评价,包括比如自己的坐姿,在敲鼓中存在的问题等等,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3.再次是“自我强化”这一环节的运用。每次的箱鼓日常教学中都有安排课后的练习,通过任课老师与班主任老师、家长的沟通让学生在家进行练习,强化注意力的练习能让学生体会到巩固学习成果的喜悦。
(四)同伴互助。
同伴关系是黄浦区阳光学校一直以来所关注并提倡使用的教学方式。在箱鼓律动教学中同样有着同伴关系的教学环节设计。箱鼓教学课有一个热心的大姐姐,非常乐于帮助弟弟妹妹进行学习,老师就在练习的过程中,将她和“小石头”编在了一组。“小石头”在这位姐姐的帮助下,有了很大的进步,无论是在注意力方面,还是在自己的坐姿,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在学习方面,“小石头”在姐姐的帮助下,准确率也有了一定的提高,注意力慢慢可以集中能够演奏几个小节,与小伙伴合作演奏的时候也开始变得更有自信了。
通过一学期的箱鼓教学活动下来,“小石头”有了一定进步。在学会了本声部的节奏后,能在与其他声部小伙伴的合作演奏中注意力集中,完成本声部的演奏,获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通过箱鼓的训练,“小石头”的“好动”也在老师的帮助下有所改善。在学期结束时,从班主任访谈中得知,他上课注意力集中的时间长度也比之前有所增加,学习的效果也有了显著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