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建平 (定西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743000)
借新媒体手段保护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曹建平 (定西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743000)
我国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但因种种原因部分面临消亡危险,必须及时加强保护研究。据《中国戏曲志》,20世纪初我国有390种戏曲剧种,目前尚有演出的有200余个。
如今,现代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造成冲击。利用信息技术优势,是突破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及开发瓶颈的关键,特别是在新媒体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如何发挥其特点更值得研究与探讨。
传统戏剧;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媒体技术;传承保护
《档案工作基本术语》是我国档案行业标准,其中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概念该书认为,指在各类社会形式的活动中,来自国家单位、社会机构或任何个体,关于非物质文化有价值的记录,它们能够以各种载体或形式表现出来。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该书作了详细具体的释义,即档案具有两种明显特征,一种是具体清楚,另一种是保留了原始内容,都来自于社会单位、个体在长期的历史生产活动中。
我们不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下这样的定义:指国家单位、社会机构以及个人运用文字、音频、视频等多媒体途径,坚持真实性、客观性、完整性三大原则,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抄录、整合,从而完成具有保存价值的载体。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多样,表现形式十分丰富,为了实现科学保护从而让其活态传承,我国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大致的归类,除了有文学、音乐、传统戏剧、民间舞蹈、美学、曲艺这些常规类别,还包括中医为代表的中华传统医学、杂技、民俗以及传统手工技艺。
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有两类:戏曲和话剧。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戏剧多元丰富,它既包括称为中国国粹的平剧,也有起源于湖北黄梅县的黄梅戏,还有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等等。
从客观存在形式来看,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文本档案,也有数字档案;既有音视频档案,又有实物档案。许多人认为他们彼此之间是独立的存在,但实际上存在密切的联系,因为每一种档案都具有自身记录能力的缺陷,若将多种档案形式整合挖掘,则能够实现长短互补,最大程度地还原某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原貌。
因此,在整理过程中需要对三者给予相同的重视。许多政府投资建设的档案机构,具备专业强大的硬件设施,有能力提供完备的档案管理服务。一些档案馆每年都在招录优秀的档案管理人才,他们能够运用专业技能与经验,最大程度降低时间对稀有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损害。
在历史发展长河中,我国许多宝贵的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各自散落在史料典籍中。因此,必须通过专业人员的考证,对其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式的甄别筛选,这种方法特点在于成本低,参照性强,不仅能够帮助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完善其历史,也能够从遗产的演变发展中找到规律,为现在以及未来的戏剧发展提供启示。
许多人会按照时间将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进行归档,这种做法是失当的。首先,不同于文书档案,对于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应该实事求是地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处理。这是因为,无论哪一国家的哪一种戏剧,它都是经过历史传承下来的,保留了戏剧的统一性,所以不会出现明显的分界点,在处理过程中特别需要注意所有档案在时间轴上的逻辑关联。
其次,档案元素之间存在关联性。剧目由说明书、场记、服装、灯光音效等组成,这些元素有机组合才搭建了一台完整的戏剧。因此,整理戏剧档案时必须按照寻找联系点,从而进行有序的分类。
此外,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载体不同,要对不同载体的档案归类,避免不同的材料混淆,然后对其立卷,这样能够合理归档,也非常便于公众查阅使用。
不仅如此,立卷过程应该对文本、音视频、实物三种不同载体的档案材料,使用不同的处理标准和方法。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有文本、音频、视频多种形式,工作人员应当坚持特殊问题特殊处理原则,由于文本档案对环境的温度、湿度要求不同,采取的保管措施也要与音视频档案有所区别,这样才能够妥善安全地管理好相关档案。
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整体滞后的大环境下,全国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保护也存在局限性,它们多在各地的文化馆和档案馆等机构,要实现所有的档案统一到某一单位机构集中管理极有难度。
不论是社会组织,还是个人,可以通过阅读、拷贝、编辑的方式,利用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这一社会公众资源,进一步研究戏剧艺术内涵,保护剧种免遭消亡,或是满足各自对于文化艺术的创作需要。
想实现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跨地域共享,新媒体就是非常便捷的一种载体。目前,电子数字化已经被许多展览机构借用,实现了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移动化展示。
随着时代进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逐步向网络化发展,出现了类似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领域的网站,软件和大数据平台的搭建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突破。如中国非遗数字化保护工程于2011年5月底正式投入建设。目前借助该项目,秦腔、年画、徽派传统民居营造技艺,这三个我国国家级非遗名录,已经凭借工作人员的前期拍摄、电脑处理,完成了数字化样本的拍摄采集,形成的产品在全国各地展览。
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重要内容,但如今已经面临着严峻的生存环境。新媒体技术更新日益加速,手机、互联网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休闲生活,同时改变了长期形成的文化消费结构,剧院、剧场门可罗雀。
不可否认,如何运用适当的新媒体手段,对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的研究,是一道摆在众多研究工作人员面前的难题。由于新媒体只是一个相对概念,工作人员更应当与时俱进,善于学习掌握新媒体理念和技能,推动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活动水平不断提升。尤其对濒危居中开展抢救性保护,非一日之功,需要我们整合非遗保护中的各种资源,集各家保护部门的宝贵经验,使有条件的剧中从而实现活态传承。
综上所述,针对不同种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进行科学分类,借助新媒体使其数字化。所有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工作人员,都应当意识到现代科学技术对于保护研究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能够发挥的重要作用,并在未来的研究中,探究将濒危遗产与数字化保护相互结合的现实路径。
[1]国健.《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研究》[J]. 山东大学,2014.5.
[2]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3]信春鹰.中国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释义[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
[4]肖秋惠.档案管理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
曹建平(1967.10- ),女,汉,甘肃省定西市,甘肃省定西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二级演员,研究方向:档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