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怀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 226010)
中国当代美术生产同质化中的“模仿”探索
王维怀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 226010)
受到艺术教育的普及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当代美术经过几十年地“模仿”探索,在创作形式和展陈传播中出现了规模较大的同质化现象。现阶段的当代美术模仿探索大都还处于低级的借鉴引用,将有益的模仿付诸实践才能对中国当代美术的发展有所助益。
当代美术;同质化;模仿
改革开放标志着中国进入一个全球化发展的新阶段,“当代美术”这个名词在国内文艺界的广泛传播,它不仅是纯粹意义上的潮流象征,还代表了对中国传统美术生产形式、教育承习的强烈冲击和挑战。亚里士多德指出,不管何种样式或种类的艺术都是“模仿”,进一步将“模仿”认为是人的本能。“模仿”在中国当代艺术生产中的作用尤为突出,这里的“模仿”不仅是对客观事物的再现,还包含对艺术家所认可作品的临摹。
究其当下中国美术生产异质性程度较低的成因,大致可以归为以下三类:
1.流水线下的高等美术教育。自本世纪初期,设置美术专业的高等院校从五百余所猛增至近一千七百所,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庞大的高等院校美术学生成为当代美术的主要创作群体,看似蓬勃发展的高等美术教育,不可避免的造成了从学生生源质量到学校教育质量的严重下滑。每年近百万学生在短暂机械的考试突击后,通过参加美术高考进入高等院校的大门,程式化的艺术教学,学生主体的兴趣缺失,导致在学生的美术生产实践中一个或者多个环节出现较为频繁的重复现象。
2.当代美术的功利性表达。在社会部分负面价值观的影响下,美术的功利性表达问题逐渐凸显。社会经济带动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各级政府部门、高等院校和诸多民营机构举办的美术竞赛也随之越来越多。对学生来说,参加正规的美术竞赛本身确实是有益的,不仅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还是学校专业学习实践的有利补充,但是不难发现在许多美术竞赛中,总有一部分参赛者为了获奖而刻意迎合评委的审美而模仿创作,偏重于以获奖为比赛目标的短期利益化因素,脱离了艺术创作的本质。
3.主流大众的接受缺失。从上世纪六十年代接受美学的理论提出,肯定了观者受众在艺术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和能动作用。“当代美术”不再只是传统意义上为人所熟知的中国画、油画,随之改变更多的是夸张的内容和强势的主题,还有各种前卫的新艺术形式,比如装置艺术、行为艺术等。和传统美术相反的是,传统美术大都表现的是“美”的人和物,而当代美术往往总是和性、死亡、暴力、荒诞这些消极的主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事实上即使大部分当代美术作品的主题并不极端,主流大众的接受度仍然较低。如果说这是文化审美和艺术修养的不足,那么在受过许多高等美术教育的专业人士对当代艺术也持有否定的态度又是何因?大众思维的开放性与自由度与现代民主的进步不可分割,对于当代美术的创新发展,取决于大众的审美逻辑、审美取向和美育的普及程度,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对接受美学的认知思考。
上世纪最后的二三十年中,冠以“当代美术”之名的各种美术生产活动主要在作品内容,传播媒介和展陈模式中呈现出许多相似性和关联性,可以说“模仿”在中国当代美术生产同质化现象中占据了主导因素。
首先,从美术作品的形式模仿来看,重新建立美术类别、使用新式的美术媒材是强调作品“当代性”最行之有效的方法。自“85美术新潮”出现到90年代成为当代美术生产的主要模仿形式,当代艺术家们对行为艺术、装置艺术和多媒体艺术的表达形式达到狂热的地步。不仅限于大量的美术类别的模仿重复,科技发展的影响,在新媒材的颠覆性创造中,艺术家们蜂拥而上,其根本上的目的在于开辟一个有别于学院官方美术生产、传播展览的新空间。
第二,美术作品的传播展览与创作的重要性是一致的,因此在当代美术的发展中展陈模式也随之变化,典型的代表就是空间从室内走向室外,作品与观众的互动从静态走向动态,这一转变在当代美术展陈中产生较大的同一性。对于空间选择的集体性的改变形成了两种格局,第一种是在政治性浓郁的地点进行艺术呈现,第二种则是围绕城市发展为核心概念选择商业区、拆迁区、工地或旅游景区表现艺术内涵。这些空间的选择性变化将环境及其历史现实的社会功能交融,与艺术家创作的作品的主体形成一个完整的作品。显然,这种新奇的改变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公共空间的自由性和群众的关注度激发出许多艺术家对此类展览的兴趣,当代美术也将展览的焦点从作品的本身转移到展览的选址和形式之中。到了90年代后期,当代美术展览的跟风模仿盛行,却也让中国当代美术蓬勃发展起来。
中国当代美术的飞速发展,成因必不能脱离二十世纪西方现代派美术的影响。西方的现代美术体系也是在“模仿”中不断建立起来的,以野兽派、立体派、未来派、达达派、表现派等为首的西方现代美术产生与现代西方的社会历史进程密不可分,并与其政治、经济、文化、哲学的发展有着广泛的联系。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现代科学体系逐步确立,自由主义原则的深度贯彻,致使人的思想意识和观念发生明显的改变,投射到现代美术的人文领域中,西方民众对现代艺术创新持有的态度越来越开放。西方现代美术自此也从单一化的发展模式逐步转向多元化。由现代科学衍生的摄影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当时以模仿和写实为核心的学院派美术,不仅如此,频繁的跨地域文化传播给沉寂的西方美术注入一道新鲜的血液,以日本版画为首的东方艺术和非洲美术影响最深。西方现代派美术的勃发在康德、黑格尔、叔本华、尼采等人的哲学思想和弗洛伊德的心理学影响下达到一个空前的高度,一批又一批画家在传统理性的桎梏中斗争,不断寻求意识与精神的传达,现代美术的内涵也从以往的客观再现走向艺术家的内心情感抒发。
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我国实施了一系列的社会经济改革,开放的文化思潮与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当时的社会情态相似,社会经济变革的影响自然在人文艺术领域也产生巨大的波动。这场波动在当时美术界中直接撼动了“苏化学院派”的统治地位。因此,在社会变革影响下,高等院校的教育模式方法也作出反应,时任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教师舒传曦主张将结构派教学复苏到课堂当中,并与西方现代美术的主要流派进行观念的对接,与林风眠、刘海粟、庞薰琹、吴冠中等本就非学院正统派的同时期的美术大家所创作的作品呼应,有效激发了青年艺术学生对西方现代美术的兴趣,对西方现代派的主流派别模仿学习,融合中国本土特色进行艺术实践,进行一种积极的“模仿”美术生产活动。发展至今的中国当代美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越来越多的艺术作品出现大量的雷同,长期的抄袭复制只会让萌芽中的当代美术发展停滞不前,只有对前辈大家的优秀艺术作品取其精华,融合当代艺术特色和自身探索的创作灵感才能破解对我国当代美术中同质化现象,对中国当代美术生产的发展有所助益。
王维怀(1963- ),江苏南通人,高级工艺美术师,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