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世界闻名的石油大王,人类近代史上的首富,凭借自己的魄力和手段,白手起家,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千亿富翁,财富总值折合3000亿美元以上;
他是美国家喻户晓的商业巨擘,一步一步建造了庞大的家族商业帝国,财富、名声、影响力在美国无人能及,最后政府不得不拆分了他的产业;他前半生拼命赚钱,积累巨额财富,后半生投身慈善,散尽亿万家财。
他就是美国洛克菲勒家族神话的创始人——约翰·戴·洛克菲勒。
约翰·戴·洛克菲勒所缔造的洛克菲勒家族,是美国最负盛名的家族之一,用“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来形容绝不为过。他们的家族中,出过美国副总统、著名的风险投资家、著名银行家等等优秀的人物。到如今,这个已繁盛了六代的“世界财富标记”与美国乃至国际政经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美孚石油公司、大通银行、洛克菲勒基金会、洛克菲勒中心、芝加哥大学、洛克菲勒大学、现代艺术博物馆以及在“9·11”中倒塌的世贸大楼……翻开美国史,洛克菲勒家族无处不在。虽然约翰·戴·洛克菲勒已逐渐淡出公众的视野,但洛克菲勒家族的故事和他们的影响力,却一直流传于世,影响着世界各地的人们。
约翰·戴·洛克菲勒:石油巨子 慈善大家
約翰·戴·洛克菲勒(1839─1937),出生于美国纽约州,是美国最著名的企业——标准石油公司的创始人,也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千亿富翁,被誉为“石油大王”,是洛克菲勒财团的创始人。《福布斯》网站曾公布过“美国史上15大富豪”排行榜,最终约翰·戴·洛克菲勒名列榜首。他是一个举世闻名的商业领袖,同时也是一名慈善家,创立了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扩建了当今赫赫有名的芝加哥大学,建立医学研究基金,投建北京协和医院,对现代医学医药研究有巨大的贡献。他一生贡献给慈善事业的金额估计超过55亿美元,以他名字命名的基金会培养了3个美国国务卿、23个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和众多的科学家。直到今天,洛克菲勒基金会依旧在造福社会,影响甚大。
【生平】
特殊家教 自立自强
洛克菲勒家族先祖18世纪便从欧洲移民到美国。1839年7月8日,约翰·戴·洛克菲勒出生于纽约州里士满的一个农场,他是六个孩子中的老二,也是长子。他的父母个性截然不同:约翰的父亲名叫威廉·艾弗里·洛克菲勒,人称“大个子比尔”,是个到处闯荡的木材商、马贩子,也是个走江湖的巫医,兜售所谓“立见奇效,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他总是装得又聋又哑,向印第安人推销货物。此外,他还出卖土地,买卖毛皮,贩盐,推销杂货,几乎是个无事不干的百事通。约翰的母亲是个一言一行都皈依《圣经》的虔诚基督教徒,她勤快、节俭、朴实。约翰作为长子,他从父亲那里学会了经商之道,又从母亲那里学到了精细、节俭、守信用的长处,这对他日后的成功产生了莫大的影响。
威廉出外经商,一去就是几个月,家中孩子们的教育主要由约翰的母亲承担。除了跟妻子生下六个儿女,就在约翰出生的前后两年,他的父亲又跟另外一个女人生下两个女儿,约翰就是在这样差不多破裂的家庭中长大。作为长子,约翰很早就承担起协助母亲的责任。他从小就学会了养火鸡、卖土豆,补贴家用。当然,他的父母并没有离婚,他仍然受到作為商人的父亲的影响,他甚至学会将得来的一部分钱贷款给邻居收息来赚钱。威廉望子成龙,只不过他的方式有些另类。威廉一有空就教儿子如何写商业书信,如何准确而迅速地付款,及如何清晰地记账。见惯了社会的现实和世道的冷酷,所以威廉常用一些特殊的方式教育孩子。他经常用自己设计的骗局欺骗约翰,让他在挫折中快速成长。威廉把这种方法视为“商业训练”,在这种“骗局训练”下,约翰不断地变得精明、成熟。
学生时代,约翰喜欢并擅长于算术,但别科成绩平平。他并不属于才华横溢的人物,但永远严格系统化、理性不带感情地处理问题,同辈形容他:“规矩诚恳,严肃沉稳,内敛谨慎。”
约翰的父亲不仅是个卖假药的江湖郎中,还犯有重婚罪,且在外男女关系混乱,因而导致家庭动荡。1853年,因父亲威廉被告性侵女佣,约翰全家搬到了俄亥俄州的克里夫兰,约翰也不能继续上学了。他听从父亲的建议,花了40美元在福尔索姆商业学院克利夫兰分校读了一个为期三个月的短期商业学校,学习复式簿记等会计技能。
完成学业后,16岁的约翰开始找工作养活自己。因为当时的商业不景气,他没能马上找到工作。他跑遍城里每一家公司,有些公司甚至连续拒绝了他两三次。在人口约为三万的克利夫兰,他连续奔波了六周,但谁也不想雇一个孩子。约翰偏偏有股倔劲,不屈不挠。
这一年的9月26日,他走进一家从事农产品运输代理的公司,公司正好需要一个人记账,老板仔细看了约翰写的字,然后说:“留下来试试吧。”此后,约翰一生都把9月26日当作“就业日”来庆祝,比生日还重视。
他对这第一份工作极为热爱且努力,也学习到很多知识。他日后回忆,他经商的所有方法与思维,都是在那三年学到的。他的努力很快得到雇主赏识,因而不断得到升迁。之后,约翰还为老板收房租,年轻的他不但有耐心,有礼貌,而且还表现出斗牛犬般不屈不挠的精神,直到欠债的人交出钱为止,升职便也顺理成章。但在三年后的1858年,因为加薪要求被拒绝,他选择了离职。
独具慧眼 挖掘商机
离职后,年仅19岁的约翰开始与他的第一个合伙人——莫里斯·克拉克相熟。克拉克是约翰在商业学校培训班的同学,不过当时约翰与克拉克的关系算不上融洽,但约翰对利息的反复提问,让年长约翰十岁的克拉克印象深刻。在与约翰深入交流几次后,克拉克说出了自己的盘算:他想邀请约翰与自己一起创业,从事农产品贸易。
克拉克的主意,对约翰有非常大的诱惑。但是,要自己创业,约翰的储蓄还远远不够。工作三年不到,约翰储蓄了800美元。对于一个一文不名的穷孩子来说,这笔钱算得上是天文数字了,但是要做生意,还是不够的。一向吝啬的父亲威廉这时伸出了援手。威廉找到约翰,拿出1000美元,以10%的高利息借款给约翰。有了这笔钱,不久后,两人合伙办起一家公司——克拉克·洛克菲勒商行。仅经营了一年,商行就获得45万美元的盈利,让整个商界为之一震。
不久后,在美國宾夕法尼亚州发现了石油,成千上万人像当初采金热潮一样涌向采油区。克利夫兰的商人们对这一新行当也怦然心动,他们推选年轻有为的约翰去宾州原油产地亲自调查一下。约翰来到产油地,眼前的一切令他触目惊心:到处是高耸的井架、凌乱简陋的小木屋、怪模怪样的挖井设备和储油罐,一片乌烟瘴气,混乱不堪。约翰透过表面的“繁荣”景象,看到了盲目开采背后潜藏的危机。
冷静的约翰没有急于回去向克利夫兰的商界汇报调查结果,而是在产油地的美利坚饭店住了下来,进一步作实地考察。他每天都看报纸上的市场行情,静静地倾听焦躁而又喋喋不休的石油商人的叙述,认真地做详细的笔记。经过一段时间考察,他回到了克利夫兰。他建议商人不要在原油生产上投资,因为那里的石油开采已经过度而需求有限,油市的行情必定下跌。他告诫说,要想创一番事业,必须学会等待,耐心等待是制胜的前提。
果然,不出约翰所料,由于疯狂地钻油,导致油价一跌再跌,那些钻油先锋一个个败下阵来。3年后,原油一再暴跌之時,约翰却认为投资石油的时候到了,这大大出乎一般人的意料。他与克拉克共同投资4000美元与一个在炼油厂工作的英国人安德鲁斯合伙开设了一家炼油厂。
安德鲁斯采用一种新技术提炼煤油,使公司迅速发展。才20岁出头的约翰做生意已颇为老练,他在耐心等待,冷静观察一段时间后,决定放手大干了。可他的合作者克拉克这时却举棋不定,不敢冒风险。两个人在石油业务的决策上发生了严重分歧,最后不得不分道扬镳。
在拍卖公司时,两人都不肯放弃公司的股权,彼此喊价的情景十分激烈。约翰已下定决心要投入石油生意,因此每次都毫不犹豫地喊出比克拉克更高的标价,直到最后克拉克不得不放弃,26岁的约翰终于取得了公司的全部股权,他后来在回忆这个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时刻时说过:“这是我平生所做的最大决定。”
石油大王 垄断巨头
不久之后,约翰又开办了第二家炼油厂,公司成为克里夫兰最大的炼油企业。1867年,亨利·莫里森·弗拉格勒入伙,公司改名约翰——安德鲁斯——弗拉格勒公司,他们整合了大量的小型石油行业的竞争者,不断壮大。
1870年,公司内部合并,标准石油公司成立,约翰任总裁。标准石油公司几经更名,最后定名为美孚石油公司。此后,约翰大举向西欧和中国扩大海外市场。这时,美国的工艺已使美孚公司的产品优于欧洲人的产品,因而标准公司赢得了欧洲大部分地区的煤油市场。为了打开市场,他命令工厂生产一种质量较高的照明用煤油,这种煤油质量优良,品质一流。为推销产品,约翰还使出一个绝招,他不惜血本制造了几百万盏新颖的煤油灯,免费赠送给用户,凡购买美孚油的用户都可以得到这种馈赠。后来这种灯和美孚油一道遍布全美,并打进了欧洲和中国市场。在中国,标准公司分送掉了几百万盏廉价的油灯,上了年纪的中国老百姓至今仍记得当年的美孚油和美孚灯,人们称之为“点燃亚洲的光明之灯”。就这样,美孚公司一步一步地把石油市场从欧洲扩展到亚洲,进而扩展到全世界,这种创造性的推销策略让美孚石油公司大获利。
1872年,约翰开始计划垄断炼油厂,抑制价格的大起大落。他下令在全国不惜血本地收购炼油厂,越快越好。这时候的他,野心勃勃,恨不能一夜之间荡平全美国,独霸世界石油市场。短短3个月,洛克菲勒就打败了克利夫兰、费城和匹兹堡石油区的一切竞争对手。不到两年的时间,约翰就吞并了20多家炼油厂,控制了克里夫兰90%的炼油业、全部主要输油管及宾夕法尼亚铁路的全部油车。他又接管新泽西铁路公司的终点设施,迫使纽约、费城的石油资本家纷纷拜倒在其脚下。
据1878年的不完全统计,美国每年的石油总产量为3600万桶,美孚石油公司产量就有3300万桶,占全国总产量的90%以上。人们惊呼,自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后,还没有谁能像洛克菲勒这样,独领工业王国风骚。这时的约翰刚满40岁。
1879年底,美孚石油公司已控制了全美90%的炼油业。到了1880年,全美生产出的石油,95%都是由美孚石油公司提炼的。自美国有史以来,还从来没有一个企业能如此完全彻底地独霸过市场。此时,约翰的律师多德提出了“托拉斯”这个垄断组织的概念。在多德的“托拉斯”理论指导下,约翰合并了40多家厂商,垄断了全国80%的炼油工业和90%的油管生意。托拉斯则迅速在全美各地、各行业蔓延开来,在很短时间内,这种垄断组织形式就占了美国经济的90%。洛克菲勒成功地造就了美国历史上一个独特的时代——垄断时代。
1884年,约翰把美孚石油公司总部由克利夫兰迁到纽约,成了全世界最大的石油集团企业。约翰成了当仁不让、蜚声海内外的“石油大王”。
倾注慈善 泽荫百年
身为垄断者的约翰得罪了很多人:商业对手、法院、国会。垄断企业对经济的控制令社会不安,问题也随之而来。随着财富的积累,约翰的诸多行为也开始遭到批判。他善用铁路回扣等不公平竞争手段,切断小企业的原油供应和铁路运输,从而击败竞争者,形成托拉斯帝国,遭到纽约州参议院、美国联邦众议院的调查和惩罚后,他又采用了新的“持股公司”制度,吞并大量小企业。同行和媒体指责洛克菲勒通过低价以及与石油运输商的私下协议导致行业垄断。经过法律的诉讼,1892年,法院判定洛克菲勒在俄亥俄州的公司触犯反垄断法,使得这个分公司从美孚石油公司分离出来。
1904年,女记者爱达·塔贝尔撰写了《标准石油公司的来龙去脉》,在客观记录约翰和他领导的公司如何成功的同时,痛斥了其欺骗、高压、利用特权和苛刻的交易。她还说,自己父亲经营的石油公司也被洛克菲勒鲸吞,全家濒临破产和绝境。这本书引发了人们的同情和共鸣,多次重印后仍销售一空。在那一段时期,约翰成了一个富可敌国却名声扫地的人,他的名字几乎成了冷酷、贪婪、剥削、掠夺的同义词。
民众的反感抵制加速了洛克菲勒商业集团的分离。在众多的非议之下,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通过了针对美孚石油公司的《反托拉斯法》,此举让约翰痛骂罗斯福为卑鄙小人,发誓不再资助共和党的候选人。在政府特殊政策的大棒之下,美孚石油公司被肢解。到1911年,美国最高法院命令美孚石油公司分解成34个彼此独立的公司,今日的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以及雪佛龙石油公司这些世界最大的商业组织,原来都是美孚石油公司的一部分。
事实上,冷酷、貪婪等形容词用在约翰身上是不确切的。从做售货员起,他就把自己收入的十分之一捐赠给慈善事业,随着财富的增长,他的捐赠也不断增加。
1890年,约翰出资创立芝加哥大学,并在余生持续向芝加哥大学捐款,总额超过8000万美元。他还在纽约设立了洛克菲勒药物研究学院(即今天的洛克菲勒大学)。这些学校后来都成为了世界级的学院,特别是创立于1901年的洛克菲勒大学医学院,根除了长期困扰美国南部农村地区的钩虫病,还培育出了2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约翰1902年设立的通才教育董事会,宗旨是为了推进美国每一个角落,及每一阶层的教育,尤其是南方黑人的教育。同时,洛克菲勒也对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等名校提供过资助,还在中国投资创建了协和医学院。
1896年,57岁的约翰宣布退休。退休后,他几乎将全部的精力放到了发展慈善事业上。从19世纪90年代开始,他每年的捐献都超过100万美元。1913年,他设立了“洛克菲勒基金會”,专门负责捐款工作。
约翰所从事的慈善活动是非常细致的,而且具有战略考量。他花了近40年的时间,经营他的慈善事业,范围从教育、科研、医疗卫生系统,到基础科学和艺术。一位传记作家评论说,洛克菲勒改变了慈善事业的结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由于约翰对于慈善事业的投资被视为具有长期眼光,他被誉为“战略性慈善事业之父”。
约翰在小时候就立下两个人生目标:一是赚到100万美金,二是活到100岁。第一个目标,他自然是达到且远远凌驾其上了。而第二个目标,他虽然在晚年尽其所能地强迫自己延长寿命以达到幼时立下的目标,包括搬到佛罗里达,绝对严格的规律生活,食物只摄取炼乳与蔬菜水果等等,但在1937年5月23日,98岁的约翰在他位于奥尔蒙德海滩的别墅里去世了,离目标差了两年。约翰死后葬在故乡克利夫兰俄亥俄州的湖景墓园。死后的他被誉为头号国际公民,丘吉尔则这样评价他:“他在探索方面所做的贡献将被公认为是人类进步的一个里程碑。”
在约翰的一生中,贡献给慈善事业的金额估计超过55亿美元。由于金额巨大,他不得不请专家来协助其慈善事业,于是,就有了著名的洛克菲勒基金会,宗旨是“促进世界范围内全人类的幸福”。截止20世纪20年代,洛克菲勒基金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慈善机构,他赞助的医疗教育和公共卫生是全球性的。以他名字命名的基金会培养了3个国务卿、23个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和众多的科学家。
约翰死后,他的儿子小约翰继承了他的遗志,继续致力于慈善事业,在各个慈善领域投入大量资金。时至今日,许多学校、医院、科学研究基金会、教会组织、残疾人基金会等机构,仍在接受来自洛克菲勒家族的捐赠。这时,洛克菲勒家族已经在冶金、军火、汽车、飞机、化工、橡胶、食品、保险等行业都拥有巨额股份,其家族的实力甚至对美国联邦政府的内政外交产生了巨大影响。
【轶事】
不要本钱的买卖
约翰·戴·洛克菲勒的首次发迹来自一批不要钱的丝绸。那批丝绸来自日本,数量足有1吨之多,由于在轮船运输当中遭受风暴,这些丝绸被染料浸染了。如何处置这些被浸染的丝绸,成了日本人十分头痛的事。他们想卖掉,却无人问津;想运出港口扔了,又怕被环境部门处分。于是,日本人自己盘算在回程的路上把丝绸抛到大海里。
港口有一个地下酒吧,约翰常常到那里饮酒。那天,约翰喝醉了。当他步履蹒跚地走过几位日本海员身边时,海员们正在与酒吧的服务员说那些令人厌恶的丝绸。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他觉得机遇来了。
第二天,约翰来到轮船上,用手指着停在港口的一辆卡车对船长说:“我可以帮你们把这些没用的丝绸处理掉。”结果,他没花任何代价便领走了这些被染料浸过的丝绸。而后,他用这些被染过的丝绸投入工厂,制成迷彩服装、迷彩领带和迷彩帽子,全部售出了,他净赚了10万美元。
锱铢必较
有一次,约翰·戴·洛克菲勒下班想搭公车回家,差一毛钱,就向秘书借并说:“你一定得提醒我,免得我忘了。”秘书说:“请别介意,一毛钱算不了什么。”他却正色地说:“你怎能说算不了什么,把一块钱存在银行里,要整整两年才有一毛钱的利息啊!”
还有一次,约翰来到纽约一家旅馆,要住最便宜的房间。他向经理问道:“这里最便宜的房间一晚多少钱?我是一个人住,只需要一个很小的房间。”
经理告诉他后说:“您为什么要住这样简陋的房间?您的儿子来我们这里从来都是住最贵的房间,您却要住最便宜的房间。”
约翰打趣地说:“是的,因为他(儿子)爸爸是个富翁,但我爸爸不是!”
【箴言】
1、我不靠天赐的运气活着,但我靠策划运气发达。
2、凡事都需要看得远一点。你在迈出第一步的时候,心中必须装着第二步——这几乎是我一生的经验。
3、一个人不是在计划成功,就是在计划失败。
4、命运给予我们的不是失望之酒,而是机会之杯。
5、往上爬的时候要对别人好一点,因为你在走下坡路的时候会碰上他们。
6、大多数人之所以会失败,不是因为犯错,而是因为没有全身心投入。
7、在这个世界上能出人头地的人,都是那些懂得去寻找理想环境的人,如果他们不能如愿,就会自己创造出来。
8、即使你们把我身上的衣服剥得精光,一个子儿也不剩,然后把我扔在撒哈拉沙漠的中心地带,但只要有两个条件——给我一点时间,并让一支商队从我身边路过,那要不了多久,我就会成为一个新的百万富翁。
9、我们的命运由我们的行动决定,而绝非完全由我们的出生决定。
10、财富是勤奋的副产品。
——摘自约翰·戴·洛克菲勒《洛克菲勒写给儿子的38封信》
【解密】
洛克菲勒家族对中国的巨额慈善投入
洛克菲勒基金会于1913年成立,首批捐资1亿美元,洛克菲勒的第二代继承人小约翰为基金会主席。他除了继续支持父亲在欧美的慈善投入之外,还将目光投向了中国。
一次会议上,董事会在《远东的教育及其他需求》的报告中说:“必须对远东的教育采取行动,包括医学教育和建立好医院。”这个提议得到小约翰的大力支持。
两个月后,洛克菲勒财团专门对中国问题进行了讨论,决定在中国的项目首选医学,投资中国的医学教育,“渐进有序地在中国发展一个完善的、有效的医学系统”,并派考察团去中国进行更详尽的考察。
1914年,洛克菲勒财团派入中国的考察团中,有哈佛医学院内科教授、芝加哥大学校长、美国驻汉口总领事。这位美国驻汉口总领事,名叫顾临,他此后的20年时间都贡献给了洛克菲勒驻华医社与协和医院的投建中。
考察团用4个月的时间,访问了中国十几个城市的医学校和80家医院,最终总结成一份名为《中国的医学》的报告。这份报告,至今仍是西方人写成的中国医学教育的宝贵史料。报告详细描述了中国医学的状况:医学教育水平很低,所有医学校的师资水平和教学设备都很差,学生的预科教育不足。由于清朝閉关锁国,导致中国医学停滞不前,对于国际上已有的常见病的治疗,大部分中医还不会治疗,且由于语言不通,他们难以学习外国的医学知识。而由于专家都是外国人,用中文教学有很大局限,导致医学教育陷入进退维谷的僵局。小约翰想在中国办一所培养综合人才的大学,为此先后于1908、1914、1915年三次派员来华考察。考察团队看到了在中国发展医学教育的迫切性,赞同在中国办医学教育,地址在北京和上海,尽量与已有教会学校合作。考察团还建议日后的新校,招收女生和办一所高级护士学校。
1915年6月,考察团与业主达成协议,用20万美元购买了“北京协和医学堂”的全部资产,原“协和医学堂”只留用少数人员。新的医学院,定名为北京协和医学院。这一年,洛克菲勒医学教育考察团第三次来中国,团员中有约翰斯·霍普金斯医学院院长韦尔奇、洛氏医学研究所的弗莱克斯纳教授,这两位是当时美国医学界最有名的教授,他们专门挤出了4个月的时间来中國,对之后中国医疗事业的发展意义十分重大。
为符合“高标准”的规模,让学校的基础设施尽可能完善,洛克菲勒基金会又以12.5万美元的价格购买了医学堂附近的豫亲王府,提高建造预算100万美元,至1919年底,建设学校费用竟已达750万美元,而超出的预算则要归因于小约翰的一句话,为了建造一所改变中国落后的医疗教育环境的学校,要“不惜代价”。
最终,洛克菲勒基金会在1921年建立了北京协和医科大学,这所大学为中国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掌握现代知识的医学人才,被称为“亚洲第一流的医学院”。1921年,学校建成,小约翰从美国乘坐轮船,在海上航行了一个多月后,赶到中国出席了开学典礼。
此后,协和医学院培养出林巧稚、吴阶平、诸福堂等一批顶尖名医,在中国建立起了培养现代医学人才的体系。而这些中国现代医学精英,一人往往可开办一所甚至多所医院或学校,为日后中国现代医学发展打下了基础。
协和医学院成立之初,中国没有一所综合性大学能够达到协和期望的医学预科系水平。为此,洛克菲勒基金会斥资捐助13所综合性大学,以提高其教学水平,过程整整持续8年。这其中最大的资助对象是当时中国的世界级一流大学——燕京大学(燕京大学建国后被整并,文科、理科并入北京大学,工科并入清华大学,法学院、社会学系并入中国政法大学)。
此后,洛克菲勒基金会在华投入领域再度扩展,从与医学有关的生物、化学、物理等学科,延伸至考古学、遗传学、农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研究,他们曾援助清华大学成立生物系,并为清华大学生物馆的建造捐助了一半经费41250美元;著名的周口店“北京人”挖掘和研究项目,便是在洛克菲勒基金会的资助下完成。
洛克菲勒家族进入中国的第一项慈善事业是在医疗健康方面,之后基金会也开展了很多其他方面的慈善,比如说在农村方面的慈善,提高人们的阅读识字能力方面,还有经济方面的一些慈善,总体来说,到1937年洛克菲勒的基金会,它的赠款已经覆盖了中国的13个省和60多家机构。不幸的是,在日本入侵中国的时候,很多资助的项目被迫缩小了规模或者不得不关停。
1947年,虽然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但是洛克菲勒家族还是向中国的协和医院的理事会捐赠了1000万美元的巨款,希望在这种动荡的环境中,医院能够生存下来。协和医院是洛克菲勒家族慈善事业在整个世界范围内的第三大受助机构,它也是洛克菲勒家族在美国以外的地方最大的一个捐赠的接触方,对于洛克菲勒家族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洛克菲勒家族第五代掌门人史蒂文·洛克菲勒二世在中国创立罗斯洛克文化艺术集团,并担任董事长,延续洛克菲勒家族在中国开展交流合作的优良传统。洛克菲勒家族百年来,一直利用自身在国际上的行业资源和专业素质,活跃于多个产业,先后多次携中国艺术家参加国际艺术活动,与国内多地政府开展重点文化项目合作,为促进中美、中法友谊,对提升中国艺术的国际地位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家教】
关注细节,劳有所得
洛克菲勒家族的创始人约翰在家里搞了一套虚拟的市场经济,称他的妻子为“总经理”,要求孩子们认真记账。孩子们靠做家务来挣零花钱:他们有一套祖传的教育计划,定期检查孩子的账本,检查他们的支出。他鼓励孩子们做家务挣钱,比如赶走走廊上的苍蝇,每100只奖一角钱,捉住阁楼上的耗子每只5分,背柴禾、劈柴禾也有价钱。打苍蝇2分钱,削铅笔1角钱,练琴每小时5分钱,修复花瓶则能挣1元钱,一天不吃糖可得2分钱,第二天还不吃奖励1角钱,每拔出菜地里10根杂草可以挣到1分钱,唯一的男孩小约翰劈柴的报酬是每小时1角5分钱,保持院里小路干净每天是1角钱。约翰为自己能把孩子培养成小小的家务劳动力感到很得意,他曾指着13岁的女儿对别人说:“这个小姑娘已经开始挣钱了,你根本想象不到她是怎么挣的。我听说煤气用得仔细,费用就可以降下来,便告诉她,每月从目前的账单上节约下来的钱都归她。于是,她每天晚上四处转悠,看到没有人在用的煤气灯,就去把它关小一点儿。”
洛克菲勒家族后来延续了这一家教,这个家族的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有赚钱的意识,从小事做起,牢记“劳有所得”的概念,代代相传。
【家族】
重振家声的慈善家——小约翰·戴·洛克菲勒
洛克菲勒家族的第二代继承人小约翰·戴·洛克菲勒(1874-1960),作为家里的独子(有4个姐姐),他沿用了父名,只在前面加了个“小”字。
23岁那年,小约翰前脚跨出校门,后脚就踏进了位于百老汇大街26号的标准石油公司纽约总部,职位是总裁助理。成为家族掌门人后,他不仅接管了家族的石油生意,同时还接管了家族的慈善事业。有时候,小约翰发现:自己要想在石油生意和慈善事业这两种祖传家业之间找到心理平衡非常困难,因此他经常经受着神经失常的煎熬和折磨。小约翰曾经描述说,他在做生意的时候感觉就像参加一场和自己良心进行比赛的赛跑。
在努力赚钱的同时,他经常想起有人给过父亲的忠告:“您的财产在蒸蒸日上,翻滚得像一场暴风雪,您必须把它散得比积得快!要不然,它会把您和您的儿女、儿女的儿女们压垮的。”因此,他放弃了许多把家族事业发扬光大的机会,把大部分时间用在“散财”上。
小约翰在纽约建立了洛克菲勒中心,并设法挽救了美国西部山区的许多古老的红杉,还主持投建了中国北京协和医学院,致力于慈善事业的发展。回过头来审视他的一生,他的大半生时间都花在了把家族财富送出去,而不是积聚更多财富。因此,洛克菲勒家族能有今天的名声,小约翰绝对功不可没。
经济帝国第三代掌门人——戴维·洛克菲勒
戴维·洛克菲勒(1915—2017),洛克菲勒帝国的第三代掌门人。他是洛克菲勒家族第三代的兄弟中最小的一个,也是最出色能干的一个。他的事业不在石油上,而在大名鼎鼎、位列世界十大银行第六位的曼哈顿银行上。他任该银行执行委员会主席兼总经理以后,使该银行从资金二十亿美元上升到资产净值三十四亿美元。
作为美国第一富豪家族的后代,戴维有其他人没有的机会,可以接触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最有权势的家族、影响整个欧美政局的政治家、每一届美国总统,参与了很多改变世界格局的重要访问。他在冷战时期造访前苏联,跟赫鲁晓夫和戈尔巴乔夫都有过直接而锋利的面对面交流,他也是第一批在中美关系开始解冻后的1973年到访中国的资本家,还是在改革开放之初跟中国密切接触,并成功开展商务活动的国际金融家。
戴维长大成人后,当上了曼哈顿银行的行长,具体负责监管该银行的国际业务。同时,他还对从事慈善事业和艺术事业怀有浓厚的兴趣。他还帮助掌管一处家族遗产,这笔遗产至今仍影响着美国人的生活。除了把自家公司经营得稳稳当当,戴维还做了许多祖父辈没有尝试过的事。例如,他写了一本名为《论文集》的书,讲述他在美国实力最雄厚家族中的个人生活。他还写了一本传记——《回忆录》,把家族史囊括其中,好给子孙辈借鉴。不论是在他的书中,还是在生活里,戴维总是念念不忘地强调说,一个拥有巨大社会财富的人应该具有社会责任感。
2017年3月20日,戴维·洛克菲勒去世,享年101岁。
出色的政治家——纳尔逊·洛克菲勒
纳尔逊·洛克菲勒(1908—1979),美国慈善家、商人、政治家,曾出任四任纽约州州长(1959-1973)和第41届美国副总统(1974-1977),美国共和党温和派领袖。纳尔逊在五兄弟中排行第二,由于是在祖父约翰·戴·洛克菲勒生日那天出生的,所以他自小倍受钟爱。1930年,纳尔逊毕业于达特茅斯学院,开始在家族企业中任职,但志不在从商。1940年,纳尔逊正式进入美国政府供职,任国务院美洲事务调解人,1944年升任主管美洲事务助理国务卿。1958年首次被选为纽约州州长,并接着又连任三次,成功创下4次连任纽约州州长的惊人纪录,成为自罗斯福、杜鲁门和艾森豪威尔以来最受瞩目的一位政治家。
随后,纳尔逊把目光盯住了总统宝座。为了增加在国内的认可度,他发起了一场花销巨大的公关活动,在任期间,纽约州的财政、文化、教育都大为改观,州立大学制度大为发展,州政府雇员和预算分别增加一倍和三倍。
1968年大选,在党内提名中,纳尔逊意外地输给了退出政坛已久的尼克松。尼克松当选后,他虽与尼克松不和,但还是把自己的心腹基辛格送入白宫,以求影响美国的对外政策,后利用“水门事件”终于报了一箭之仇,把尼克松赶下了台。
1974年12月,纳尔逊当选为美国副总统,与杰拉尔德·福特总统合作,而他的私人手下基辛格此时为国务卿。1975年,纳尔逊作为美国副总统代表美国参加了蒋介石的葬礼。1976年他退出政界返回纽约,于1979年逝世。
“风险投资之父”——劳伦斯·洛克菲勒
华尔街天才劳伦斯·洛克菲勒(1910—2004),生于纽约,他是小约翰·戴·洛克菲勒所生的6个孩子中的老四。
劳伦斯从祖父那里继承了赚钱的天赋,他的名下拥有15亿美元的资产,曾在《福布斯》全球587位亿万富翁中排名第377位。
1937年,劳伦斯继承了祖父买下的纽约证券交易所,从华尔街踏上创业之路,开了美国风险投资的先河。他的第一次尝试非常偶然。当时,他和新婚妻子预备定制几件家具。当他看到芬兰设计师阿尔瓦·阿尔托设计的曲木家具的照片时,预感到这些家具会成为增值品,于是下订单购买了一批,在纽约开了一家专卖店,居然十分抢手,直到1940年货源因芬兰冬季战争受到影响,生意才被迫中断。劳伦斯的第二桩买卖则更有影响力。他结识了一战飞行员埃迪·瑞肯贝克,认为瑞肯贝克关于商业空运即将兴起的看法很有见地。于是,1938年,他资助瑞肯贝克成立了东方航空,并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成为公司的第一大股东,而东方航空也成為战后盈利最多的航空公司。此外,他在1939年投资的麦道航空公司也成为军用航空器的主要供货商。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冻结生意,进入海军服役,军阶至少校。战争结束后,他重返商场,继续寻找新创立的企业进行投资。1959年,《华尔街日报》的一篇文章特别指出劳伦斯在“风险资本”这一新领域所作的贡献,从而确立了他“风险投资之父”的地位。
劳伦斯联合洛克菲勒家族其他成员,成立了专事风险投资的凡洛克风险投资公司。截至1996年,他们共投资221家处于起步阶段的公司,这些公司在得到投资后都取得了良好的业绩。数十年的从商经验,令他相信保持头脑灵活、与时俱进的重要性,因此他很乐于接受新事物,引入新概念,推动创业投资基金,发展高科技和其他新兴行业,包括投资苹果电脑和全美最大的芯片公司英特尔集团,且都大获成功。
2004年7月11日,坐拥亿万家财、在美国叱咤风云的劳伦斯·洛克菲勒在睡梦中与世长辞,享年94岁。
到了第三代以后,一个整体的洛克菲勒家族已经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不同的小家庭。如今,洛克菲勒家族已經繁衍到第六代,共有200多名成员,广泛活跃在各个阶层和领域。
(编撰整理/妄言;资料来源:《影响世界的百年家族》 陈平 著)
(责任编辑/谭 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