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禧(福州教育学院附属第二小学,福建福州350001)
小学语文多元化阅读教学初探
唐禧
(福州教育学院附属第二小学,福建福州350001)
阅读教学是一项综合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多个领域的有效配合和互动协调。听、说、写、画这些教学活动与阅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语文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可以将“听、说、写、画”与“读”进行有机融合,构建多元化、立体式、有创意的阅读模式,能大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展阅读视野,进而提升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多元化;聆听;叙说;撰写;描画
南宋学者朱熹在《朱子家训》中指出:“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不能久也。”[1]意在强调阅读是一项综合的系统性活动,需要调动多种感官进行协调与配合。个体的阅读活动如此,集体的阅读教学更应如此。传统的阅读教学只注重在“读”这个领域精耕细作,忽略了与其他领域的有效互动。实际上,听、说、写、画这些教学活动与阅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语文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若能将“听、说、写、画”与“读”进行有机融合,构建多元化、立体式、有创意的阅读模式,一定能大大激发学生“读”的兴趣、拓展“读”的视野,提升“读”的能力。
“听读”是非常重要的阅读方式,也能为阅读打开一扇窗。俗话说“言传身教”,这里的“言传”就是指施教者和受教者通过语言的“讲”与“听”进行沟通。受教者通过“听”,接受语言信息,进行审美体验与价值判断。小学阶段,听故事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它有助于学生把握故事结构、轮廓的完整性,提高他们的语言感知能力和捕捉信息的能力。
如笔者在讲解鲁迅作品时,播放了焦晃朗诵的鲁迅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起初,教室里还比较闹腾,当焦晃那富有磁性、略带沧桑的声音响起不到二十秒时,学生立刻安静下来,教室中只剩下配乐的朗诵声。二十多分钟后,完整的一遍朗诵听完了,此时学生仍意犹未尽,要求再听一遍,当请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学生反应活跃,争着回答问题:美女蛇,冬天的百草园,闰土捕鸟,怪哉虫儿,山海经上描绣像……在一遍听读后,学生居然能把握内容的大概,教学效果出乎意料。因此,在教学活动中,笔者要求学生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课余时间在“喜马拉雅听”上聆听优秀的中外文学作品,如赵丽宏的《童年河》、台湾作家林良的《我是一只狐狸狗》、英国作家罗尔德·达尔的《查理与巧克力工厂》系列、加拿大作家露西·蒙哥玛丽的《绿山墙的安妮》、美国作家乔治·塞尔登的《时代广场上的蟋蟀》,以及常青藤国际大奖小说等,用听的方式为孩子打开了一扇扇未知的视窗,带领他们走进一个个陌生又神奇的世界。沉浸在美妙的声音世界里,学生心静了,自觉爱上了这种独特的阅读方式,阅读能力也显著提高了。
“说”是阅读能力的一种体现和延伸。把听读、默读、诵读的成果用“说”的方式展现出来,既能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能检验学生的阅读成效。阅读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勤于“读”、乐于“读”,也要引导学生敢于“说”、善于“说”。如果只注重“读”的输入,而不重视“说”的输出,那么就有可能造成“茶壶里煮饺子——肚里有货倒(道)不出”的尴尬局面。“小学生时期是语言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2]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探索“说”的途径,让“说”与“读”双向互动,相得益彰。
阅读教学中“说”的方式很多,可以让学生模仿文本“照着说”、延续文本“接着说”、解构文本“换着说”;还可以组织班级读书会、开展文社辩论赛,引导学生从文本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作者观点、精彩片段、提出问题等方面进行交流、分享、讨论、论辩,培养学生阅读的自主思考和自由探索意识。比如在整书阅读《想赢的男孩》时,笔者设计了三份阅读引导单,分层阅读:第一层为“粗读”,让学生获取故事的大致印象,用一两句话进行概括;第二层为“精读”,让学生充分调动眼力和智慧,用心去发现故事中的线索,积极思考“辛可夫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并在班级读书会中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学生们发现,每个人眼中的辛可夫都是不一样的,辛可夫是一个复杂的人物。这些讨论和分享不仅让学生对辛可夫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而且激发了他们进一步阅读和探究的欲望。在此基础上,笔者趁势引导学生进入第三层“深读”,启发学生结合现实继续思考人生中输与赢的辩证关系。在激烈的论辩中,学生对两者关系的理解加深了,有的说:“辛可夫一直在输,输了他失去什么?失去后他又得到什么?他失去的是面子,他得到的却是希望,得到的是战胜失败的那份勇敢,他的心里充满了阳光。在我眼里,辛可夫得到的比失去的多,应该就是赢的。”有的说:“输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只想赢,而输不起。”有的说:“人生不可能总是赢,输的时候不要气馁,赢的时候也不要骄傲。”在讨论、交流、论辩中,不断碰撞出精彩的思想火花,学生享受到阅读和叙说的乐趣,阅读理解能力、语言组织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综合判断能力等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与写作相辅相成,两者相互依存,又相互促进。一方面,没有丰盈饱满的阅读沉淀,写作的河床就会枯竭、断流,“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阅读就是写作的源头活水。另一方面,写作也能反哺阅读,学生在写作中获得的成就感能大大激发其阅读热情,两者形成良性循环。但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两者常常被割裂成相对独立的教学活动,导致它们互助合作的优势无法充分发挥出来。为弥补这一缺憾,我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密切写作与阅读的关系,通过采取多种写作方法,反复训练,加深学生对文本阅读的理解。
1.仿写:模仿是学习的基本途径之一。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对文本中的精彩片段、典型句式、修辞手段等加以模仿,不仅能够加深阅读印象、增强阅读理解能力,而且能够将文本的写作技巧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做到举一反三,娴熟运用。比如在读完《桂林山水》后,我让学生仿写文中的排比句式:“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漓江的水真静啊……”,学生了解排比句式的基本特点后,在写作中能够灵活加以运用。有学生这样描写孔雀五彩斑斓的羽毛:“粉色的羽毛,像摘下了落日的一条丝巾;绿色的羽毛,像染上了草地的翠绿;蓝色的羽毛,像扯下了天空的一角;黄色的羽毛,像偷走了银杏的色彩”。模仿中并不拘泥于原有的模式,而是加以变化,这才是仿写的真谛。
2.续写:续写是在原有文本的基础上,放飞想象的翅膀,大胆构思。比如在阅读《想赢的男孩》后,引导学生“穿越空间”,想象斗转星移,二十年过去了,那个“阳光瓶子”辛可夫怎么样了?他的生活是输还是赢?让学生以《20年后又见辛可夫》为题,用充满创意的想象描写二十年后的辛可夫。因为有充分的阅读做基础,学生的想象虽然天马行空,但并非不着边际:有的想象辛可夫当了邮递员,有的想象辛可夫赢得了龙舟比赛,有的想象辛可夫成了运动员,有的想象辛可夫获得了书写大赛冠军……续写为阅读打开了想象的大门,对提高学生的阅读想象能力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3.缩写:缩写是在阅读理解基础上对文本主要内容的高度概括,长期训练,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概括能力。如阅读完曹文轩的长篇小说《青铜葵花》之后,我让学生尝试对书本内容进行缩写,提炼文章的主题。如有的学生抓住“爱”这一主题进行概括:“有一种东西,大家都有,都需要它,那就是——爱!青铜全家拥有的比别人家都多,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爱,会超越一切,哪怕是全心全意照顾一个素不相识的孩子!爱,会陪伴着青铜和葵花,快乐地面对困难,互相扶持。在物质上,他们是最穷的一家,但在精神上,他们是最富有的一家。”
4.改写:改写是在阅读的基础上换一种方式对原有文本进行创造性写作,能够用另一种眼光重新审视阅读文本,加深阅读印象。比如在阅读和学习《生命生命》这篇散文后,我引导学生尝试用短小诗歌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生命的理解。有的学生这样描写他对生命的认识和感悟:“生命是枯木抽出的嫩芽;生命是戈壁中坚韧不拔的胡杨;生命是沙漠中耐渴耐寒的仙人掌;生命是战场上那一位位奄奄一息的战士;生命是地震中一张张灿烂的笑脸;生命是残奥会上一个个挥汗如雨的残缺的身影。”选取不同场景、不同环境中的人或物,展示生命的顽强、坚韧、昂扬、挺拔,呼应散文对不屈生命力的赞美。
将仿写、续写、缩写、改写等作为阅读活动的延伸和拓展,引导学生将阅读中的所思所想所得倾注于笔端,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探究精神,既增强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和概括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书面写作能力,可谓一举两得。因为有阅读做基础,学生写得就顺畅;因为有写作做延伸,学生读得就深刻。写作与阅读就是这样紧密交织在一起。
小学阶段是学生形象思维发展的黄金时期,对图形、图画等直观形象的理解远胜于抽象概念的分析。在阅读中引入绘画,可以更加形象和直观地反映出阅读文本的主要结构、逻辑层次等内容,便于学生接受与表达。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以下几种形式实现:
1.创意读写绘: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用图或画的形式将文章所叙述的故事、描写的对象表现出来,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将语言转化为图画,使抽象的文字变为具体的画面,有助于学生在想象中完成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如,阅读完《童年河》一书后,孩子们将书中某些精彩的片段转化为图画。有的描画雪弟偷吃苹果的场景,有的描画雪弟囚蚂蚁的场景;有的描画雪弟追着汽车吸尾气的场面;有的描画雪弟和唐彩彩告别的情景……
2.绘制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一种放射性思维方式,它将逻辑性思维和形象化思维结合起来,“能够将繁多的信息内容集合于一幅图上,把单纯的文字材料转变为关键字词和图形图像的结合体,帮助学生在信息量大、知识点多的材料中提取更有意义的内容,加上颜色、符号的运用,使得学生能够把对语言文字的欣赏通过画图的方式表现出来,即把语言美转化为图画美,促进学生的理解、记忆,协助学生轻松完成阅读任务。”[3]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实现可视化教学,而且要引导学生自己动手绘制思维导图,对阅读文本进行提炼、整合,达到删繁就简、快速掌握的目的。如在整本书阅读完《想赢的男孩》之后,学生绘制了精彩的思维导图:
3.绘制结构鱼骨图:鱼骨图是一种发现问题“根本原因”的分析方法,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鱼骨图这一独特的形式,分析文章的结构,理解和掌握文本的中心、主线副线等信息要素。比如,在学习完《夜莺的歌声》这篇文章后,学生绘制了简洁明了的鱼骨图:
故事发展的顺序
阅读与“听、说、写、画”活动的有机结合,使阅读教学不再是扁平的、单向度的灌输和填塞,而是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前提下,发挥他们主动学习、探究的能动性,让阅读活动变得立体、丰富、生动,充满生机和活力。在这一过程中,经过日复一日的训练和浸润,学生具备了把书读厚、读广、读深、读精的能力,语言感知能力、口头叙说能力、书面写作能力和绘画能力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1]朱熹.朱子家训[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吴阳.浅谈小学语义教学中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4(1).
[3]王晓楠.思维导图在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6.
(责任编辑:左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