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法治在脱贫攻坚中的保障作用

2017-07-12 18:21:02杜吉明
奋斗 2017年11期
关键词:党员干部攻坚精准

■杜吉明

充分发挥法治在脱贫攻坚中的保障作用

■杜吉明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黑龙江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法治化环境最能聚人聚财,最有利于发展。依法办事可能会影响效率,但走出的发展道路会更平坦,赢得的发展成果会更持续,最终效率会更高。脱贫攻坚是我们党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确保贫困县如期摘帽、贫困人口如期脱贫,决不让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掉队。要实现这一脱贫目标,必须充分发挥法治在脱贫攻坚中的保障作用,使脱贫攻坚工作始终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一、牢固树立法治理念,不断筑牢党员干部依法开展扶贫工作的思想基础

法治理念是推动法治发展的思想指针,有什么样的法治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法治实践。脱贫攻坚工作作为我们党的一项重要工作,如果没有法治来规范和保障,就容易跑偏和“脱轨”。一要搞好教育引导。引导党员干部充分认识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是我们党做出的庄严承诺,是极为严肃、极其重大的政治任务,按照省委张庆伟书记强调的,以对党、对人民、对历史负责的态度,扎扎实实做好脱贫攻坚各项工作的要求,坚持问题导向,敢于较真碰硬,用“绣花”功夫,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引导党员干部充分认识依法依规是实现脱贫目标的有力保障,必须在脱贫攻坚中树立法治思维,始终以法律法规为依据,改变过去常用的行政思维和行政方式,防止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的现象在扶贫领域发生。二要加大培训力度。要针对少数党员干部法律知识储备不足,法治观念淡薄,不善于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推动扶贫工作,习惯于拍脑门决策,依法办事观念不强等问题,及时组织党员干部有针对性地进行法规知识培训,筑牢他们依法办事的思想基础,提高他们依法决策扶贫项目、依法认定贫困人员、依法履行自身职责的法治素养。三要运用案例警示。充分运用近年来查处的党员干部在扶贫领域利用手中权力优亲厚友、谋取私利、工作渎职、严重侵害群众切身利益、损坏党和政府形象的典型案例,对党员干部进行警示教育,使他们从反面典型中吸取教训,引为戒鉴,从而更加自觉地遵守扶贫工作各项规章制度,不侥幸、不越轨、不跑偏。

二、完善扶贫工作机制,切实为全面完成脱贫任务提供制度遵循

完善的法规制度是防止工作随意性的根本保证。近年来,在脱贫“政绩化”驱动下,一些干部随意性、主观性和长官意志频频显露,进而导致一些地方出现脱贫质量不高、帮扶工作不实、扶贫举措不够精准、扶贫资金监管不力等问题,致使虽有国家推出一系列扶贫项目和大量资金投入,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贫穷落后的面貌。因此,要把健全完善扶贫工作机制作为确保脱贫目标实现的重要环节。一要制定进退有序的识别机制。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扶持对象精准、措施到户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的要求,坚持公开透明原则,制定贫困户识别标准,在贫困户申请、村民小组提名、村民代表评议和票决、村委会审查、乡镇政府审核、县扶贫办复核、县人民政府审批等各方面做出详细规定,让帮扶责任人和贫困群众心里都有一笔明白账;要严格制定贫困户脱贫标准和退出程序,对已经脱贫的人员,要及时退出,并进行公示;要以贫困人口识别退出不精准、帮扶工作群众满意度低为重点,对全省脱贫攻坚工作做一次全面“体检”,确保贫困户进退公平公正,令人信服。二要完善扶贫资金监管机制。要建立完善资金使用管理制度,强化扶贫领域信息公开,加强每个扶贫项目、每笔资金的跟踪监督,消除“盲区”,堵塞漏洞,管好花钱的“手”,让扶贫资金切实发挥效益。要加强监督检查,审计部门要加大惠民政策落实情况的审计监督检查,保障资金安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纪检监察机关应加大查处群众身边腐败问题的力度,及时纠正侵害群众利益的问题,构建纪检监察、财政审计、人大监督与政协的民主监督,社会、媒体舆论监督等监督体系;对扶贫资金使用管理违法违纪行为,要严肃查处,公开曝光,形成震慑,坚决防止虚报冒领、截留私分、贪污挪用、挥霍浪费等问题。三要建立扶贫责任追究机制。把扶贫工作纳入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与干部评优提拔挂钩,实行年度考核和评估,全程跟踪帮扶效果。同时要建立督查问责制度,定期深入各贫困村、户,现场对扶贫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促检查,严格考核通报,杜绝图形式、走过场。对工作成效不明显、进展缓慢的部门和干部进行问责,实现扶贫考核工作由“表彰先进”向“问责后进”转变,对侵占扶贫资金的腐败行为实行零容忍,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对监管失责也要严肃追责问责,保证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落到实处。

三、宣传普及法律知识,努力提升贫困群众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

法制宣传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贫困人口大多生活在农村,而农村地区法制人才又非常短缺,宣传又相对落后,因此,提高他们的法治素质显得尤为重要。一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开展法律进农村进社区等法治宣传活动。利用QQ、微信、电视、广播等传播平台、志愿者法制宣传小队,编排文艺节目、入户宣传、张贴法制喷绘、发放法律宣传手册等方式,扩大法制宣传的覆盖面与影响力,着力提高群众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质。要结合贫困人口实际情况,采取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用百姓易于接受的表现形式如秧歌队、健身队等群众文娱团体,将法律知识编入唱词、融入舞蹈,用自己身边的事例教育身边人。二要畅通群众维权渠道。建立群众诉求受理机制,充分尊重和保护人民群众的诉求表达权利,按照“分级负责、归口办理”的原则,对群众反映的问题逐一进行登记分析,建立群众来信来访登记制度,根据问题类别,对涉法涉诉问题,引导群众依照规定程序向相关政法机关提出诉求;要加强群众诉求的分析、转办、督办、反馈,明确责任和办理时效,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调解、疏导等办法,认真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切实把贫困群众的合理诉求解决到位。三要提供公益法律服务。在全省法学院系招募大学生公益法律服务志愿者,选派素质好、能力强的志愿者到贫困地区参与当地法律援助工作;充分发挥律师、法律援助工作者、公证仲裁人员、法律服务志愿者作用,组织他们定期深入贫困地区,“一对一”提供法律援助、法律咨询、法律宣传、人民调解、司法鉴定等公益法律服务,帮助贫困群众尽快解决涉法涉诉问题。

(作者系黑龙江省政协副主席)

“深刻道理要通过讲故事来打动人、说服人。”习近平同志是讲故事的大家。他的讲话、文章,善于用讲故事的方式凝聚共识、解惑释疑,把深刻的思想、抽象的理论,转化为鲜活的故事、生动的例子,具体而生动、通俗而深刻,体现了他对内政外交、治党治国的深刻思考,也折射出他深厚的思想底蕴和人文情怀。

本书分为对内篇、对外篇。对内篇汇集了习近平讲述的廉政、品格、励志、治理等方面的故事;对外篇侧重于人民友好、国家交往、文化融通、历史情感等方面的故事。每则故事都配以“延伸阅读”,丰富故事细节,还原故事语境,让读者对这些故事有更全面、更立体、更深刻的理解,更好地体悟故事背后的改革发展之道、大国外交之道、修身为人之道。本书与《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一脉相承,为广大读者深入领会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提供了重要的学习材料。

人民出版社 2017年6月第一版 定价:48.00元

猜你喜欢
党员干部攻坚精准
党员干部要“心强身壮”
当代陕西(2020年21期)2020-12-14 08:14:38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当代陕西(2020年21期)2020-12-14 08:14:36
人大党员干部要当好“四个表率”
人大建设(2020年2期)2020-07-27 02:48:00
准确理解脱贫攻坚的“辩证关系”
当代陕西(2019年22期)2019-12-18 05:32:02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11-17 03:17:16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当代陕西(2019年14期)2019-08-26 09:42:14
精准的打铁
NBA特刊(2018年11期)2018-08-13 09:29:22
党员干部怎样用好微信群
当代陕西(2018年12期)2018-08-04 05:49:24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民生周刊(2017年19期)2017-10-25 16:48:02
精准扶贫二首
岷峨诗稿(2017年4期)2017-04-20 06:2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