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2017-07-12 09:13殷磊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7年7期
关键词:蜘蛛写作能力事物

写作能力是对自己的积累进行选择、提取、加工、改造的能力。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这个问题很多年来一直困扰着无数的语文教师,令语文界同仁们感到无比棘手。学生写作水平提高不起来,直接影响到语文教学质量,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必须在写作方面进行重点攻关。本文结合工作实践,提出了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些方式方法。

一、感悟生活,收集素材

就目前来看,学生的作文往往是空话、套话、假话,文章缺少个性,语言缺少少年的生动、活泼,学生脱离实际,生编硬套,凑成一篇应付交差。作文水平如何提高?如何改变这种现象呢?

感悟生活是使写作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感悟生活就要时时在意,处处留心,逐渐磨砺出能发现美的眼睛;其次要掌握思考的方法:要善于问为什么。倘若多问几个“为什么”,就往往能层层剥开事物的表象,使事物蕴含的思想和哲理渐渐显露。例如下列问题:这是什么事情?为什么会产生这事情?这事情能表现人物什么思想感情?这事情的性质是什么?这事情将有什么样的结果?……还要注意把握事物的象征意义。社会现象、自然生态,大都蕴含着一种哲理,一种思想。看到流水,想到时间如流水一去不复返。看到飘落的花瓣,想到“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看到蚂蚁运食,想到“人多力量大”。看到孩童嬉闹,就想到“天真”“可爱”……;要及时定格对生活的感悟。写日记、周记,作札记可以逐渐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茅盾说:“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把你所见所闻所为所感随时记下来……”平时多记日记,多写片段,将自己的情感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可以大大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全景式的扫描生活,用自己的眼,自己的心去感受、理解生活。生活越丰富,学生作文的素材和情感内容就越丰富,作文和生活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国家教育部新颁行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也强调作文教学要重视生活,从生活出发,感悟生活,用生活中生动有趣的事来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引导学生写真实的事情,力求写实,作文水平才可得以提高。

二、模仿创新,形成文风

模仿是学生写作的基本方法,在不断的模仿中逐步提高其作文能力。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可以收到明显的效果。对于不爱写作的学生来讲,我们应积极提倡模仿和借鉴范文,形成自己的文风。即使刚模仿时比较机械,也应加以肯定。

历史上许多文学家也曾模仿古人写作,成为一代风范,如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脱化来的。再如左丘明的《左传》善于用对话叙事写人,注重刻画人物形象,把人物置于矛盾之中,通过描写其语言行动和一些细节来显示人物个性特征。司马迁的《史记》善用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

同是亡秦战争中的风云人物,司马迁写他们在起兵前,陈涉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之!”刘邦说:“嗟夫!大丈夫当如此也。”三人的独白,突出了他们不同的出身与性格:陈涉出身佣耕,他的话表现了他改变自己和社会的强烈愿望;项羽出身贵族,加以才气过人,对秦始皇就敢蔑视;刘邦是个无赖,贪图享受,看到秦始皇的豪华生活便不自觉地垂涎欲滴。这些手法都为后世的散文家、小说家、戏剧家所模仿。 模仿是创新的一步。我们必须强调模仿时还要加以创新,形成自己的文风。

三、发挥联想,拓展思路

“联想”是文学创作上的一种表现手法,是由此及彼的思维过程。名人名家的成功之作总是离不开联想的。丰富的联想,会使作者浮想联翩,写出“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的好文章。联想虽不是写好文章的唯一方法,但却是强有力地组织材料的重要手段。运用联想,能使片断的事物形成整体,单一的事物变为复杂,抽象的概念化为具体,使思路插上翅膀,在写作的广阔天地里自由翱翔。

魏巍同志由于看到了青年戰士马玉祥那淳厚朴实的健美形象,自然地就联想到了北方田野的高粱,因为二者从形体色彩等方面有诸多的相似点。所以,才在《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中写出了“他长着一副微黑透红的脸膛,高高的个儿,站在那儿,像秋天田野里一株红高粱”那样淳朴可爱的比喻句。从例中可以清楚地看出,联想绝不是胡思乱想,只有从丰富的生活中发现和捕捉与表达主题相关的事物,并进行精心的组织和提炼,联想才能很好地展开。

学生认识了联想的作用和重要,在写作教学中就要引导其运用联想的表现方法。小说《故乡》的结尾这样写道:“我想:希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据此,我们就可以以《路》命题,让学生从已学知识中挖掘写作素材,从古今中外不同人走的不同路中展开联想。有的学生的思路就这样展开了:“屈原为祖国的统一奔走呼号,最后壮志未酬投汨罗江而死,他走的是舍身成仁的救国之路;雷锋是个普通的战士,在他短暂的生命中,走的却是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的闪光之路;张海迪面对疾病和死神的挑战,学会了四种外语,治好了成百上千人的疾病,她是用双轮车辗出了一条强者的奋争之路。”

在生活中,有时一个小小的物件,往往会引起学生的无限遐思。一个患有残疾的学生,曾对自己的前途感到茫然。可后来,他却从蜘蛛结网的现象中产生了联想并得到了启示。该生在《蜘蛛结网的启示》一文中这样写道:“蜘蛛结网本是人们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但却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哲理: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不是吗?在屋檐墙角或一些不被人们留意的地方,蜘蛛为了捕捉危害人类的蚊蝇,也为了贮存赖以生存的食料,在夜阑人静之时,吐千丝理万缕,织出了巧夺天工的蛛网。一阵风雨过后,先前的模样却荡然无存了。可是就在人们‘惋惜‘慨叹声中,蜘蛛却悄然地扬起了奋进的风帆,又编织出一张张新网。”该生接着剖析了自己脆弱的根源,正视了自己不及蜘蛛之愚笨,精神为之大振,决心要和昔日的“我”告别,把自己的人生之网编织得光彩夺目。联想使文章起落分明,联想使文章发人深思,运用联想学生的思路定会展开,立意也随之富有新意了。 四、积累材料,迁移运用

国家教育部新颁行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要引导学生“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要“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力求有创意的表达”。要使学生作文有话可说,有物可写,就必须注意积累写作材料,提倡多阅读文章。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得多了,知识才厚实,才能博古通今,写起文章来才能左右逢源,得心应手。阅读是写作的先导。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阅读是什么一回事?是吸收。好像每天吃饭吸收营养料一样,阅读就是吸收精神上的营养料……写作是什么一回事?是表达。把脑子里的东西拿出来,让大家知道,或者用嘴说,或者用笔写。阅读和写作,吸收和表达,一个是进,从外到内,一个是出,从内到外。这两件事,无论做什么工作都是经常需要的。他还指出“实际上写作基于阅读。老师教得好,学生读得好,才写得好。”阅读重在“吸收”,作文重在“倾吐”,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学生作文所需要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以及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们的阅读经验。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除了要使学生通过阅读积累词汇,掌握表达方法之外,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大量地阅读课外读物,例如古今中外的名著、优秀小说等。让学生爱读书,善思考,乐于写作。

在学习朱自清的《春》时,文中写道“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运用拟人的修辞,形象地写出春草的生命力旺盛,生机勃勃,一片欣欣向荣之态。像这种优美的语句,可以让学生注意摘抄积累,模仿它的写法,创造出更美的句子。因此强调学生对所读之书要融合贯通,积累材料,让它成为自己写作的“源头活水”,学会迁移并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学生阅读的热情高涨,作文兴趣得以激发,教师的引导,平时的材料积累以及合理的运用,让学生有感而发,文思泉涌,动笔成篇,作文水平普遍提高了。

其实,要让学生写好作文并非易事,“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笔者相信,只要长期坚持,持之以恒,做生活的有心人,多观察,多感悟,勤积累,多思考、多练笔,就一定能培养出学生对作文的浓厚兴趣,提高写作能力。

(殷磊 济宁孔子国际学校 272000)

猜你喜欢
蜘蛛写作能力事物
挖掘创造潜能,提高写作能力
加强互动交流,提升写作能力
小蜘蛛冻僵了,它在哪儿呢?
奇妙事物用心看
大蜘蛛
春天来啦(2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