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起德?
摘 要: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大众对于精神层面的需求稳步提升。消费特征明显的社会背景致使恩施土家女儿城内的民俗艺术紧跟时代步伐,加之以所要传递的民俗艺术信息顺应大众文化语境、传播媒介符合传统民俗艺术原貌、传播的接收者较有针对性、信息反馈渠道畅通直接,于是恩施土家女儿城成为现代语境下恩施州城市意象建设的核心,其中所蕴含的民俗艺术的传播对当代都市文化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民俗艺术;传播;恩施土家女儿城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6-0171-02
艺术的目的在于传播,只有在传播的过程中,艺术才能完成从文本生产到实现其真正价值的全部过程。可见,艺术传播是联结其生产与消费的中介环节,具体是指“艺术作品的信息通过一定的传播媒介在社会上传递、接收和反馈的过程。[1]”因此,艺术传播是一个动态的、循环往复的、复杂的艺术信息传递过程,其中所包含的主要因素有艺术的信息、艺术传播的媒介、艺术的接收者和艺术的信息反馈等。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艺术传播的整个过程,是其信息传递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近些年来,伴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工作的有序开展,作为不同群落集体记忆的保存者——民俗艺术逐渐成为大众与学者关注的焦点。此外,由于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致使大众先前对于物质层面的需求在得以满足的情况下,对于精神层面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期待与要求,于是各级政府部门逐渐将文化建设作为城市发展的突出工作重心,以建设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形象为抓手,着重强调文化传播对于大众社会生活所起到的積极作用。
一、现代语境下的城市文化发展理念
反观我国近30多年来的社会发展历程,城市的“现代化”可谓是其最为突出的重要特征,特别是在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城市的现代化发展步伐不断加快,相关工作的开展俨然已全面进入“深水期”阶段。重新审视当下的城市建设便不难发现,如今的城市发展由先前的盲目追求规模转向为理性追求等级,即城市通过建设大量具有较高文化水准的配套设施来不断提升城市文化底蕴,以此打造城市宣传名片。“关于城市发展的速度、水平和效果尽管有无数指标体系可供测量,但最终都要聚合成可以普遍传达和把握的整体特征。这种整体特征聚合了形态、意义、想象和评价态度的文化形象,即城市意象。[2]”故此,城市意象的建设成为了当代城市文化建设的核心工作,是现代语境下当代中国文化现象的突出表征。
我国经济学家于光远曾指出:“旅游业是带有很强的文化性质的经济事业,也是带有很强经济性的文化事业。[3]”当下各省市纷纷注意到旅游产业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消费特征明显的社会时代已经到来,对于大众而言,所消费的对象不再单单局限于以物质形态所存在的真实客观之物,精神层面的东西也一样可以被大众用来生产和消费。因此,在这一社会背景下,景区摆脱原有的发展模式,以“自然景观+文化内涵”的复合式发展模式作为其发展驱动力,以文化作为支撑,在维护自身生存、巩固自身发展的同时,以景区为平台,积极宣扬本土特色文化。
因此,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地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在充分肯定文化所能带来的经济利益与价值的同时,也意识到该种模式的发展对于本地文化无疑是一种良好的传播方式,对于恩施州“六城同创”工作的开展与深化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顺应大众文化语境的艺术信息
伴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大众在物质需求逐步得到满足的情况下逐渐对精神层面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一社会背景下,人们的审美观念也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革新。相较之从前,人们摒弃了先前对于艺术品顶礼膜拜的态度,而是将其作为大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兼具审美与实用的高度统一体。因此,作为现代语境下的民俗艺术与过去以往最大的不同便是生存环境的变化,也正是由于这种因经济、社会、政治、观念等因素所引起的变化使得传统的民俗艺术因为文化语境的更迭而不得不“与时俱进”,以自身的调适来适应时代的发展,即所谓的涵化过程。也正是在这种自我改变的过程中,民俗艺术所要传达的信息逐渐与现代化大体趋同,以从原文化生态系统中所抽离出的民俗艺术为根基,在对其“经验封存”后使得不适宜传达的信息被科学化的解释所隐去,从而使其在“通过时空分离、抽离化机制和反思[4]”后具有现代化的特性。
作为兼具当代和传统双重属性的恩施土家女儿城,在营造传统文化氛围的同时,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一方面积极整合当地民族特色鲜明的民俗艺术,另一方面通过创造性的改编与串联,使得逐渐趋于大众视野边缘的民俗艺术重新焕发生机,从而构建起城市意象这一当代都市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核心环节。
三、符合传统民俗艺术的传播媒介
民俗艺术的传播媒介是指保证其信息传递顺畅所依托的手段或工具,如声音、动作、文字等,在传播的过程中承担介质或中介的功用,是民俗艺术得以呈现的基础,也是其存在样态与展现形式。
由于恩施州蕴含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土家女儿城在整合艺术资源的过程中对其予以一定的特殊关照,通过合理编排使得当地独具特色的民俗艺术成为吸引大众了解本地区文化的重要方式与途径。综合而言,目前景区内的民俗艺术传播媒介主要分为实物媒介和身体媒介两种,前者是以具体物质材料所形成的可触艺术品为存在样态,而后者则是以声音、动作等为展现形式,以此起到传递信息的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恩施土家女儿城内的民俗艺术在最大限度上保留了原始样貌,尽管所要传达的民俗艺术信息在以大众需求为逻辑起点的基础上予以一定的调整与改变,但其传播媒介却鲜有发生变化,特别是景区内所展演的龙船调、民间手工艺品、舞蹈等民俗艺术与其传统之间在传播媒介上并无巨大差别。传播媒介的不变使得恩施土家女儿城营造出良好的传统文化氛围,更有利于民俗艺术接收群体在体验文化与消费文化的过程中加深理解,牢固印象,产生长久审美感受。
四、传播的接收者较有针对性
参与民俗艺术传播过程的重要环节之一便是接收群体,作为民俗艺术消费活动的发起者与参与者,在选择所要消费的民俗艺术时往往带有较强的目的性与选择性。从宏观而言,民俗艺术的接收主体可扩展为民俗社会的全体民众,特别是如同恩施土家女儿城类型的景区非竞争、非排他的对全体民众提供当地独具特色的民俗艺术展演与产品,即人人均可参观、体验、接收民俗艺术信息。可在现实情况下,民俗艺术信息的接收群体较为集中的体现在某一特征明显的人群之中。
猎奇心理是众多产业得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理论源泉,美国著名传媒人约斯特从受众需求的“本能论”出发,揭示了人类对于好奇心的探求是永无止境的。于是,在该种心理的驱使下,大众对于从未体验与感知过的新鲜事物报以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恩施土家女儿城精准把握大众的该种消费心理,通过展现当地最具特色的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民俗文化,以景观化、舞台化、现代化的展演方式将优化整合后的民俗艺术呈现于受众面前,特别是针对于非本地域、非土家族的受眾而言,该种类型的展演在很大程度上牢牢抓住接受群体的审美心理,真正做到供需对位,以此达到有效传播的效果与目的。
五、信息反馈渠道畅通直接
艺术的接收者在接收信息后,会根据自身以往的审美经验对艺术信息予以一定的评价与反馈,从而使得民俗艺术的生产者与传播者能够依照市场动态对民俗艺术做出及时调整,该举措一方面可以致使其占据较高的市场份额,另一方面促使形成艺术信息的循环传播过程。
自21世纪以来,伴随着互联网技术与移动终端设备的不断快速发展,信息的传播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逐渐形成如同都市社会学家卡斯特所说的全球化与本土化、社区空间与流动空间之间的冲突与张力,“这种变化中首当其冲的特征性文化要素,是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出现及其文化影响的迅速扩张[5]”。于是,恩施土家女儿城借助微信、微博等平台,开设“投诉建议”渠道,受众可通过图文信息等任何形式对景区的管理方提出自己的看法与不满,从而充分发挥自媒体时代个人化对社会交往、信息传播、质量监督等方面的巨大作用与影响,以此促进恩施土家女儿城做出合理决策。这也恰巧印证了美国评论家W·李普曼在其《舆论学》中所论述的现实生活中虚拟环境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因此人们在“微时代”下对于以大众媒介所营造出的虚拟环境依赖性不断增强。
六、结 语
民俗艺术无论从纵向的传承性,亦或者是横向的扩布性都反映出其与生俱来的传播特性,作为新时代文化体系中的构成要素之一,民俗艺术在现代语境下的传播一方面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开展与进行,另一方面对于城市意象的建设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特别是在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当下,民俗艺术的有效传播对于都市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与深化至关重要。因此,恩施土家女儿城在坚守民俗文化、传承民俗艺术的同时,应当加大宣传力度与传播方式,以多渠道、多角度、多视野的传播理念拓宽受众市场,在动态保护本土特色民俗文化的过程中起到一定的有效传播功用。
参考文献:
[1] 宋建林.艺术传播的要素及其互动过程[J].美与时代,2009(3).
[2] 高小康.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都市文化的包容性[J].山东社会科学,2011(1).
[3] 于光远.旅游与文化[J].瞭望,1986(14).
[4] 高小康.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图:传统文化与当代空间[J].文化遗产,2008(1).
[5] 高小康.从微时代到APP:后—后现代美学的互空间性[J].文艺研究,2016(2).
[责任编辑:艾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