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锋华
西学东渐在近代上海最突出的表现,主要是广方言馆、格致书院和幼童出洋留学,这些举措培养出第一代科技人才,对思想文化领域的风气开化、启蒙当时人们的近代意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对上海乃至全国教育的近代化和科技知识的传播具有重要的先驱意义。这三项均与任职江苏巡抚、后升迁为北洋大臣的李鸿章密切相关。
作为海派典范的广方言馆
李鸿章在上海负责“夷务”工作,但当时翻译人才数量有限、素质也不高,难以适应通商形势和国家正式外交的要求,把开办外语学校的问题现实地提上日程。1863年3月11日,李鸿章上折提议在上海开设外国语言文字学馆。不久清廷下旨批准,广方言馆遂在上海城内旧学宫后、敬业书院之西破土兴建,由上海县儒学教谕章安行择地购料、负责筹办。
上海广方言馆于1863年3月底开馆,幕僚冯桂芬拟订章程12则,由名望显著的官绅保送、经上海道面试后择定,每次招收正附科学生40名,4年为一期。广方言馆聘请林乐知、傅兰雅、金楷理,分别为英、法、德文教习;中文教习则有徐寿、华蘅芳等4人,分经学、史学、算学、词章4类,另聘品学兼优的绅士为总教习。馆中选派精通外国语言的委员董事4人,在每天外语教习课读时,充当翻译。所有学生均以外语与算学为主课,须逐日讲习。
李鸿章鼓励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西学东渐”这个重要工程。1868年6月开办的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先后聘有英、美传教士,致力于翻译出版西洋科学技术书籍。广方言馆1870年春迁入制造局,译书实力更为强大。考虑到可译之书为数众多而中国国事有轻重缓急,李鸿章着重指出,所译书“最要为算学、化学、汽机、火藥、炮法……行船、防海、练军、采煤、开矿之类”。翻译馆的译书1871年开始刊印出版,如《汽机发轫》《制火药法》《开煤要法》《井矿工程》《代数术》《化学鉴原》等。这些书籍,是当时中国介绍西方科技最早的一部分图书,被各地机器局广泛采用,并被后来开办的各类新式学堂当作教材。到清末,共出版西书180种。
重视科技实用的格致书院
1873年3月,英国驻沪领事麦华陀倡议在上海设立一所学校,专供中国人讲求科学技术。从1874年4月,到1875年10月格致书院基本建成,董事会先后开过9次会议。其中,1874年8月30日举行的第三次董事会议尤其重要,宣布了将书院之事分别禀陈北洋大臣李鸿章及南洋大臣李宗羲的经过。其影响在于江南制造局、上海道台与李鸿章都被拉进来,对格致书院的发展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格致书院原定资本额2500两,但所得捐款不足,李鸿章得知后捐银1087两。在此示范下,不少官员绅商纷纷捐银,赞助总计占到80%以上,不少都是淮系军政人员,由此可见李鸿章之带头作用。1876年6月22日,格致书院正式开幕。
格致书院除从1886年开设一年4次的季课外,1889年还开设了特课,持续了5年时间,春季由北洋大臣命题,秋季由南洋大臣命题。李鸿章亲自为格致书院命题,达5次之多,每年1次,每次3题,共15题。如1891年春,李鸿章出了两道科学题《“周髀经”与西法平弧三角相近说》《西法测量绘图即晋裴秀制图六体解》,一道时务题《俄国西伯利亚造铁路道里经费时日论》。1892年春,李鸿章出了两道科学题《杨子云难盖天八事以通浑天说》《“管子·地数篇”解》,一道时务题《德、奥、义合纵,俄、法连横论》。
选派幼童出洋留学
1868年《中美续增条约》签订,其中第七条内容是:“嗣后中国人欲入美国大小官学学习各等文艺,须照相待最优国人民一体照办”,明确为中国学生赴美留学提供了法律依据。不久,留学耶鲁归来的容闳最早提出派遣学生赴美就读,李鸿章马上表示大力支持,积极主张向国外派遣留学生,直接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把选募学生出洋肄习西学、培养人才视为中国自强根本。曾国藩和李鸿章接受丁日昌的推荐,委派江南制造局、广方言馆总办陈兰彬和江苏候补同知容闳,办理幼童留学之事。陈、容拟定了议选幼童出洋学习条款三折,即出国留学章程,李鸿章认为为时过久、需费亦巨,建议先请试行,每年选送30名,以3年为度。恰好美国公使4月路过天津,李鸿章专门与之晤谈,就拟派幼童出洋学习一节进行咨询,对方“极为允惬”。5月底,英国公使威妥玛和李鸿章谈论起派幼童出洋学习事,甚以为然。在与美、英公使先后会谈后,李鸿章对幼童留学一事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派幼童出洋留学一事,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阻力是非常大的。李鸿章考虑到,容闳的海归身份不宜首当其冲,翰林出身的陈兰彬则或能服众,“利用陈之翰林资格,得旧学派人共事,可以稍杀阻力”。用心可谓良苦。李鸿章要求驻美监督鼓励学生特别注意选修采矿和冶金专业。他还认为,适当延长留学期限,是培养中国学生、使他们回国后能胜任上海和北京新式学校的教师或在兵工厂、造船厂工作的最好方法。这些幼童大部分能够专心西学,品行端正、表现也堪称优良。美国前总统格兰特将军也来函告诉李鸿章,说幼童在美颇有进益,如修路、开矿、筑炮台、制机器各艺可期学成。
(摘自2014年11月4日《东方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