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6-0093-01
《台阶》是苏教版语文第六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小说。“学会读书——疑为学之始。”本单元的主要任务是在读书中培养发现意识,引导学生在文本阅读中学会质疑,从而培养探究问题的意识并蒂疑难问题展开自主探究。引导学生在文本阅读中,透过文字去研究文章的内涵,发现渗透在文章中的作者思想,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教师对话。基于这样的教学目标,笔者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来引导学生欣赏这篇小说。
小说的阅读教学主要是通过了解小说人物来构架学生、教师、作者、文本之间的桥梁。笔者引导学生由远到近,由外而内,由浅入深地理解小说人物。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兴趣被激发出来,他们走近“父亲”,走入“父亲”的内心,感悟到了“父亲”身上所透出的温度、厚度和深度。
1 走近“父亲”,初感温度
《台阶》以其细腻的文笔,质朴的叙述,浓郁的感情深深地打动了笔者和学生,“父亲”的形象在我们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人物总是在情节发展过程中逐步丰满起来的。初读小说,引导学生理清情节是很重要的。在这一阶段中,笔者组织学生泛读小说,分组抛出问题:“父亲”为什么要造九级高的台阶?为造台阶,“父亲”做了哪些努力?台阶造好后“父亲”又怎样了?这些问题不难解决,学生围绕“台阶”展开了小组讨论,根据对小说情节的理解,合作概括出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通过情节的疏理,学生对“父亲”的形象能有大体的认识:为了使自己和儿女们有面子,能够在乡邻们面前抬起头来,“父亲”劳其一生捡砖瓦、塞角票、种田砍柴、捡屋基卵石等。“父亲”付出了全部的青春、精力和健康,造就了象征地位高的九级台阶。
“父亲”的自尊自强,对家人强烈的责任感,让我们感受到暖暖的父爱的温度。
2 走进“父亲”,体会厚度
我们已经感受到父亲身上父爱的光辉给我们带来的温暖,我们更需要走进“父亲”,读懂“父亲”。阅读和理解文本时,笔者发现小说中的许多细节值得深思,这些细节需要学生用心,用情去体会、感悟。笔者抛砖引玉,给学生一个示范:
“父亲”的“脚板宽大,裂着许多干沟,沟里嵌着沙子和泥
土……是泥土的颜色。”此处的外貌描写也是细节描写,不仅表现了“父亲”家境的贫穷,更是“父亲”作为一个普通劳动者的本色写照。作者李森祥也曾说:“他们除了有一双永远也洗不干净的脚外,还应该有一双不能碰棉絮的手,他们开裂着沟纹的手一旦碰棉絮,会将好好的棉絮粘扯得一塌糊涂。”
由这个范例,学生探究疑难的思路打开了,他们的分组讨论比较热烈,然后每组推选代表来发言:
(1)冬天,“父亲”穿草鞋去砍柴,“一个冬天下来,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这一细节很容易被忽视:冬天是极寒冷的季节,穿棉衣棉鞋都觉得很冷,“父亲”却只穿着草鞋去砍柴卖钱,堆得超过台阶的破草鞋不就是“父亲”走过的路的见证吗?一个冬天坏掉那么多草鞋,几十年该坏掉多少草鞋?“父亲”付出的劳累可想而知。
(2)造屋的过程中,“父亲的精力很旺盛,脸上总是挂着笑容,在屋场上从这头走到那头,给这个递一支烟,又为那个送一杯茶”。从父亲脸上的神态——笑容,和他勤快的“递烟”、“送茶”的动作中,我们切实地感受到父亲在造新屋时的喜悦和兴奋之情。
(3)新屋落成,台阶修高,“父亲”为什么反而“不自在”、“若有所失”呢?其实,“父亲”干活一辈子,劳动就是他的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劳动才是创造,劳动才有收获,劳动才能体现他的生命价值。“父亲”的“不自在”是他的谦虚,不自高自大的一种体现。而“父亲”这种朴質的精神,这种追求梦想的精神,不就是我们中华民族在追求中国梦的道路上所体现的最基本的精神吗?
作者曾经说过:“在中国乡村,一个父亲的使命也就那么多,或造一间屋,或为子女成家立业,然后他就迅速衰老,并且再也不被人关注。”其实,何止是在乡村,中国的每一位父亲,不都如文中的父亲那样,为家庭,为子女在辛苦地砌台阶吗?在不辞辛苦地圆着自己和儿女的梦想吗?文中还有很多细节值得推敲,在这些细节中,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了“父亲”的厚度:“父亲”不仅仅是文中“我”的“父亲”,更是中华民族为梦想而执着追求的父辈们啊。
3 走入“父亲”,领悟深度
文本为我们刻画的“父亲”这个人物形象,代表了千千万万不辞辛劳的父辈们,而“父亲”们也在一步步地走向衰老。文章开头交代三块青石板是“父亲”当年从山上背下来的,可见年轻时的“父亲”力气有多大。后文造屋时“父亲”托石板却闪了腰,这前后的对比,凸显出辛劳的“父亲”衰老了。
“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吗!”如何理解文末“父亲”挑水的细节呢?
小组合作的智慧是无穷的。学生领会到:“父亲”虽然不肯承认衰老,可他真的是老了!在父辈老去之时,谁来挑起重担?“我”!“挑水由我包了。”梦想的传承,责任的接力,理想的实现,不是靠一个人,一代人,而是需要代代相传。中华民族强大的梦想,需要我们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至此,文章所体现的深度,揭示得淋漓尽致。
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激发孩子探究的欲望,教会孩子基本的阅读方法,熏陶孩子正确的情感观,价值观,人生观,《台阶》正是一个极好的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