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教育进高校思政课堂的探索

2017-07-12 05:36周妍莫丹
广西教育·C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教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生

周妍+莫丹

【摘 要】本文结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探讨充分挖掘教材的生态资源,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创新实践教学的有效路径,以期增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大学生 生态文明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5C-0061-03

继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社会之后,在党的十八大报告、十八届三中全会又分别系统、完整地提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总体要求和改革方案等,此举意义十分重大。高校是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合格人才的摇篮,在实施生态文明教育中发挥着引领示范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必须抓住生态文明教育的契机,通过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路径,担负起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重任。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增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主阵地

(一)生态文明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应有之义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要途径,在整个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政治性、德育性、发展性等特性,这些特性决定了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其教学研究范畴是十分必要的。

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政治性。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以宣传党和国家的重大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为己任,帮助大学生认知时事、认同政策、认清大局。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不仅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中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明确要求,而且將其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道,纳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十八届三中全会则具体落实了在生态方面的改革方针,首次提出“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政治引导和政策宣传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必然要及时适应这一新形势,承担起服务党的宣传事业的重任,自觉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其教学内容的总体规划中。

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德育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担负着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任务,其中,生态文明教育是其主要内容,而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目标。据有关调查显示,我国大学生具备一定的生态文明素质,但对生态文明认知较为浅薄,生态文明意识不强,不能把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转化为自觉自为的行动,破坏环境、浪费资源、奢侈消费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理念的培育显得尤为迫切。而作为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必然要把生态文明教育渗透到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当中,使大学生在学会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当中实现现代人格的转换和提升。

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发展性。发展性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和主要内容与时俱进,不仅要反映国家政策发展的整体态势,而且应关注层出不穷的热点问题,不仅要正确认识现状,而且应放眼未来。生态问题日益得到人类关注,特别是我国当前面临环境污染,并已威胁到后代人生存和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不断充实新的内容,把全球性生态问题与其教育功能紧密相连,把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置于生态这一大主题背景之下。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教育资源

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内容本身来看,有关生态文明的思想蕴含在各门课程的各章节之中,有不少内容都从不同角度、以不同视野渗透着生态文明新理念。

如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的学习中,在世界观部分首先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在人生观部分需要唤醒大学生关爱生物、善待生命的生态道德观;在价值观部分则需教育学生树立生态价值观和生态审美观;在法律部分需着重加强生态法律意识培养,从根本上促进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的养成。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学习中,有专门论述生态文明的章节内容,与此同时还可以通过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征等理论问题的分析和阐释,并结合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让大学生意识到生态文明建设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不仅是国家重大的战略任务,也是每个公民都应该自觉承担的社会责任。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学习中,可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一方面利用正面的生态历史素材树立学习榜样,培育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理念;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历史上破坏生态环境的负面素材警示后人,以史为鉴,汲取经验教训,让学生深刻意识到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严重危害,从而增强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帮助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生态世界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学习中,可突出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的教育。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视角回答了在人与自然关系的探索中,人类处于什么样的地位,起着什么样的作用,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并提供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途径。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为人类摆脱生态危机提供了重要启示,也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成就美丽中国奠定了重要的哲学基础。由此看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教育资源,这是高校其他学科都无法比拟的,因此,突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中的作用意义深远。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大学生生态文明理念的形成提供道德基础和法律保障

在当代社会,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已成为人们共同关注的全球性问题,全世界正面临着严峻的生态危机。生态危机的加剧体现了我们人类在人性上的弱点。可以这么说,生态危机的实质就是人性危机。“正是人性处于危险之中以及人对自然界的恶,才最终导致了人类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恶行为和生态危机的恶结果。”因此,培养大学生的生态道德观是大学生生态文明理念形成的关键。作为实施德育教育主阵地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生态道德教育是其重要内容。在实施德育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帮助大学生学会判断人与自然关系中的是非善恶,引导其选择合理的生态行为,培养其良好的生态道德行为习惯,从而为大学生生态文明理念的形成奠定基础。

保护自然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社会不仅需要道德的支撑,同时也需要法律的保障。两者缺一不可,如果说生态道德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价值引导,那么生态法规则是生态文明建设最终得以实现的制度保证。为此,在对大学生进行生态理念培育的过程中,除了加强生态道德教育,还要加强生态法律教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传授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知识,告诉学生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我们应借助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有利的教学平台,不失时机地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法规和法律的宣传和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生态文明法律理念,养成环境自律精神,自觉地成为生态保护的实践者、宣传者和推动者。

二、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途径

(一)生态文明的长效机制

教学是高校的重心,生态文明教育主要是通过教学主渠道完成。就教学内容、知识点而言,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可以实现同构。也就是说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不用另起炉灶,另编教材,也不用增加课时,而是将生态文明教育内容有机地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并使其常态化,通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主阵地使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成为常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主干课程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教育资源,有些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内容表面看与生态问题没多大关联,但实质上都具备生态文明教育的内涵,适合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生态文明理念的教育。这就需要教师深入专研教材,充分挖掘隐含在教材中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精心选好切入点,并作适当补充和调整。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例,该课程最新版教材在第八章中专门增加了一节“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内容,我们可在此章节中全面系统地介绍生态文明的知识。除此之外,在其他章节中所隐含的相关知识点,可以进行强化教育。笔者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主要从以下几个点切入:讲科学发展观时,突出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一脉相承的发展思想——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特别引导学生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之间的内在关联,阐明建设生态文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前提和基础,讲究生态文明切实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符合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是统筹兼顾根本方法的具体运用。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内容时,强调目前我國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已对经济发展构成严重制约,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容量不足等问题,经济社会的发展将难以持续,从而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国民经济必须要在生态文明的环境下走持续健康发展之路。在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鼓励学生弘扬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传统美德,倡导健康适度的消费心理,将绿色生活、低碳行动形成一种习惯。讲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通过反思历史、观照现实,进一步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明确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已成为全世界的共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人类的共同命运。总之,高校思政课中蕴含着显性或隐性的生态文明教育因素,要依据各门课的内容和特点、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各有重点,相辅相成,形成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教学内容体系。

(二)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

以多种灵活有效的方法,将生态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中,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促进学生达成对生态文明的知、信、行的统一。

案例教学法。通过展示具有现实意义的案例,开展反思与分享活动,促进大学生对生态文明教育内容的理解把握。例如,在思修课的法律教育部分,引入典型的破坏生态环境的案例,以反面的事例达到正面教育的效果,让学生从内心深处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在纲要教学中,教师应收集梳理人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活动历史,特别注意整理其中的典型案件,帮助学生鉴古知今。在案例的选择上,可开发利用本土资源,使案例材料乡土化,让枯燥的课堂“活”起来。笔者在教学当中,就采用了“南宁朝阳溪巨变”“柳州镉污染事件”“南湖湖泊综合治理”“南宁荣获联合国人居奖”等学生熟悉的本土案例,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形象性,激发学生兴趣,有助于更好地实现生态教学目标。

自主探究法。教师预设一些有探究意义的主题或者有争议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生态问题。围绕教学内容,笔者在课堂上布置了以下讨论主题:“保护环境主要是靠自律还是法律”“文化遗产以开发为主,还是以保护为主” “人类社会进步是否必须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等。学生根据主题内容去查阅资料,分析与思考并最终明确自己的观点,从中提高了搜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在课堂上展开激烈的主题讨论,在讨论中寻找分歧,在分歧中寻找对错,这种在讨论中明确问题答案的方法,可以增强生态文明教育效果。

情景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是变说教式为情感激发式教法的运用,即根据教材主旨,通过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创设虚拟或真实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情感进行生态教育。例如,给学生看一组绿色的图片,抛出“由绿色想到什么”“如何让绿色更长久”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把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的图片与被污染的河流、被砍伐的森林、被虐杀的动物图片作比照,让学生深刻认识要留住美丽的画面必须要为愚蠢的行为负责。通过播放“建设生态文明,守住绿水青山”等视频,及制作一些我国与其他国家的资源消耗的统计图表对比,强烈刺激学生的感官,增强生态忧患意识。

(三)在实践教学中增强环保体验

发挥学生社团作用,践行生态意识。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学校潜在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我院思政部的教师主动担任各社团的指导老师,适时组织和指导学生参加以环保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如通过“演讲与口才”协会,开展“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美丽广西”的诵读和演讲活动,让同学们掌握生态文明的理论知识的同时,成为环境保护的宣传者。通过“青年志愿者”协会,开展暑期三下乡的生态环保义务劳动,通过植树造林、新修水利、清洁乡村,增强学生服务社会、美化家园的意识。通过“环境保护协会”,开展“抵制课桌文化,构建和谐校园”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接受生态文明的熏陶。

依赖高校特色资源,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各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应与各自专业、环境、文化等特色资源相结合,走各具特色的生态文明实践教育之路。例如,我院结合电力专业特色,组织学生到水电站开展“探寻电力企业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企业调研活动,帮助学生认识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科学含义和重要意义,在提升专业知识中增强了环保意识。同时,高校可充分利用现有的校园环境资源,借助环境资源的实体,全方位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如2014年我院思政部举行以“践行节能低碳 建设绿色校园”为主题的实践教学活动。该活动以微电影比赛的形式,展示了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20部关于环保的微电影作品。这些作品取材于我院学生的校园生活,视角独特,立意新颖,同学们在参与的过程中既教育了自己也教育了他人,为我院的生态文明建设传播了正能量。

利用环保节日和生态环境教育基地,创新生态教育实践机制。一是充分利用“3.12植树节”“4.22地球日”“5.31世界无烟日”“6.5世界环境日”“9.16臭氧日”等与环境有关的节日,广泛开展专题讲座、知识竞赛、摄影征文比赛、环保走秀等丰富多彩的环保宣传活动,唤起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二是充分利用生态工业园、自然保护区、植物园、文化场馆等创建生态环境教育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参观学习、义务劳动、生态体验等活动,在增强生态教育实践性和趣味性的同时,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生态文明信仰的形成。

【参考文献】

[1]曹孟勤.人性与自然:生态伦理哲学基础反思[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宣裕方,王旭烽.生态文化概念[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2

[3]陈军绘.“美丽中国”视域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13(3)

【作者简介】周 妍(1985— ),女,广西南宁人,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莫 丹(1987— ),女,广西南宁人,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 丁 梦)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教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研究
“移动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考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建设的实施途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研究
将生态文明教育渗透于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