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密
摘要 介绍了红薯的生理特性、主要利用价值,结合山区实际,总结了脱毒夏薯高产栽培技术,包括选用优质高产品种或脱毒种薯、培育壮苗、深耕起垄、适时早栽与合理密植、肥分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与贮藏等方面内容,以期为红薯优质高产栽培提供参考。
关键词 红薯;生理特性;利用价值;高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31.04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0-0027-01
平利县地处秦巴山区,红薯是当地传统种植作物之一。常年栽种面积为0.67万~1.00万hm2,平均产量27.0~37.5 t/hm2。20世纪80年代前,红薯占全县粮食的1/3以上,时至今日,食用量仍达到10%以上,为山区人民生活和畜牧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1 红薯生理特性
红薯属喜光短日照作物,喜温,不耐寒,根系发达,较耐旱,土壤水分达最大持水量的60%~80%时适宜生长[1]。土壤结构良好、耕层厚、透气排水好的土壤和砂壤土,有利于红薯根系发育、块根形成和膨大。红薯生长对土壤酸碱性要求不严,pH值为4.2~8.3均可。
2 红薯主要利用价值
2.1 营养价值
红薯营养丰富,容易被人体吸收。据分析,500 g红薯含糖145 g、蛋白质10 g、粗纤维2.5 g、脂肪1 g,VA、V、V、VC和尼克酸的含量比其他粮食高。另外,还含有钙、磷、铁、锌等矿物质。由于红薯中胡萝卜素很丰富,临床上还可用以治疗不育症。
2.2 食用价值
红薯不仅可以制糖、酿酒,也可制取淀粉、提取果胶等,制取的淀粉可以制作粉条、粉皮等美味菜肴[2]。此外,红薯的根、茎、叶是畜牧业的主要饲料。
2.3 药用价值
红薯块根具有活性成分,有抗癌、保护心脏、预防肺气肿、糖尿病、减肥、美容等功效。红薯富含膳食纤维,具有阻止糖分转化脂肪的特殊功能;可以促进胃肠蠕动和防止便秘。红薯属碱性食品,有利于人体的酸碱平衡,可抑制胆固醇的沉积、保持血管弹性,防止肝肾中的结缔组织萎缩,防止胶原病的发生[3]。
3 高产栽培技术
3.1 选用优质高产品种或脱毒种薯
脱毒种薯生产力得到恢复,其生长势强、产量高,品质也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和提高。因此,大面积栽种应该选用脱毒薯。平利县应选用梅营一号、豫薯868、秦薯4号等种薯品种。
3.2 培育壮苗
清明前后选用拱棚加温育苗、酿热物双膜育苗或冷床双膜育苗等多种方式培育壮苗,但以酿热物双膜育苗效果好。具体为苗床内填埋25~30 cm厚的有机物和作物秸秆,踩平踏实,铺10 cm厚的肥土,平放种薯,盖土并浇透水,表面紧贴1层地膜保墒增温,然后搭拱覆膜,当薯苗出苗率达30%时,抽出地膜,并加强温度、肥水管理,培育壮苗,保证1次栽插成活。壮苗标准为有5~8个展开叶片,节间粗短[4]。
3.3 深耕起垄
红薯是块根作物,要求土层深厚、疏松、透气、透水性好,肥沃适度[4]。针对平利县土壤情况和气候特点,在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深耕疏松,施足底肥,开沟起垄,垄高25~30 cm,单行移栽按50~70 cm起垄,双行移栽,按1.0~1.2 m起垄。
3.4 适时早栽,合理密植
于6月20日前栽植。遇雨及时移栽或抢时抗旱移栽,根据品种特性和产量水平,夏薯移栽密度为3.75万窝/hm2左右。
3.5 肥分管理
3.5.1 配方施肥。根据红薯产量,结合起垄,施农家肥30.0~37.5 t/hm2作底肥、普钙600~750 kg/hm2、碳铵450~600 kg/hm2、硫酸钾225~300 kg/hm2 [5]。底肥占60%,追肥占40%,分次追施效果好。
3.5.2 早施提苗肥。红薯移栽成活后,要及时查苗补栽。结合中耕除草,早施催苗肥[6]。一般追施尿素45~75 kg/hm2,做到壮苗少施、弱苗多施,促进薯苗均匀生长。
3.5.3 重施结薯肥。红薯蔓封垄前后,根据需肥特点,重施氮、钾肥,一般追施尿素150 kg/hm2、硫酸钾225 kg/hm2 [7-8]。改翻蔓为提蔓。在拉蔓期推行提蔓,提后放回原处,抑制不定根形成。
3.6 病虫害防治
红薯生长期病虫害较少,育苗期地下害虫主要有小地老虎、蛴螬、蝼蛄等,可用3%呋喃丹3~4 kg拌细土30 kg均匀撒入土中防治。后期主要有甘薯天蛾等虫害,可人工捕捉或用触杀型杀虫剂叶面喷雾防治。
3.7 收获与贮藏
当气温降到12~15 ℃时,抢晴天抓紧收获,先收种薯,后收食用薯。收获薯块及时入窖,或及时加工切晒。种薯储藏一般用地下窖,随收随入窖。入窖前地下窖要彻底清扫、消毒、灭鼠,严格选薯,剔除破皮、断伤、带病、受冻和水渍的薯块,贮藏量占窖容量的80%。入窖初期需进行高温愈合处理,窖内温度34~37 ℃,相对湿度85%,利于破伤薯块形成愈伤组织。然后进行短时间通风散温,窖温保持在10~15 ℃之间,相对湿度85%~90%;中后期加強保温防寒,严防薯块受到9 ℃以下的冷害。
4 参考文献
[1] 杨新笋,程航.甘薯高产栽培及综合利用[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2] 黄咏梅,卢森权,李彦青,等.甘薯的开发利用及发展前景[J].广西农业科学,2008(5):696-699.
[3] 涂刚,陈玉婵,涂晓亚.甘薯贮藏大棚窖的设计与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0(21):97-99.
[4] 徐文霞,安兴智,李继智.淀粉专用红薯高产栽培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13(3):52-53.
[5] 周宇宁,王慧.红薯特性及其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村科技,2013(3):10-11.
[6] 李太昌,刘晓燕.太康县红薯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5(17):42.
[7] 郑晓川.红薯高产栽培技术规程[J].种业导刊,2016(6):17-18.
[8] 邢防修.豫东地区红薯高产优质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2(2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