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富蓉
谚语说:“学问,学问,一学二问,不学不问,要成愚人。”你想做个聪明人吗?平时就要多问。
翻开词典,可以看到由“问”字组成的词不少,如“问候”、“问题”、“问难”、“问津”、“问讯”、“问长问短”等等,恐怕不下二十个呢!你们还记得孩童时代的情景吧?那时,你们看到身边有许多新鲜事物,动辄就提出一连串的问题,大而至于天体宇宙,国家大事,小者如虫叫鸟鸣、花开花落……通过问爸爸、妈妈,或者问哥哥,姐姐,或者问幼儿园的老师,发展了智力,增长了见识,知识一天比一天丰富。你们看,这个“问”字多么重要呀!
我国的伟大诗人屈原在他写的《天问》一诗中,就对宇宙和历史提出了一百七十多个问题。鲁迅说他“怀疑遂古之初,直至百物之琐末,放言无惮,为前人所不敢言砂。这就是说,屈原对从遥远的古代直到眼前许多琐细的事物都提出了问题,大胆而无顾忌地说出了前人不敢说的话。
少年时代正是长知识的大好时光,我们一定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爱问的好习惯。能发问,说明头脑这部机器开动了。不断提问题,不断求解答,问——答——问——答——问,如此循环往復,我们就能不断增长知识,增长才干。
学问,学问,学习就要问,有问才成学。可是,现在学校里,问的风气却不怎么浓厚。有的同学明明有疑难问题,也不肯去问,不敢去问,怕老师讲自己笨,怕在同学中丢面子;还有的同学讥笑好问的同学,这就更不对了。实际上,多发问,敢发问,才是智力发展、好学上进的表现。
清朝有个叫戴震的著名思想家,他就是个爱问的人。他小时候,有一天老师给他讲解南宋人朱熹编的《大学章句》,这是朱熹给曾子著的《大学》作注解的一部书。戴震一连串向老师提了五六个问题,尽管老师被问得有点儿不高兴,他也无所顾忌,最后还是问老师:“曾子和朱熹差不多相距两千年,那朱熹是根据什么作出判断的呢?”老师被问得无言以对,但还是赞叹说:“戴震真是个不平常的孩子呀!”戴震后来能成为一位学问渊博的人,与他的好学多问是分不开的。
既然问,就要“打破砂锅问到底”,问个清楚明白。有的同学也能问,但问上一两次,再有疑难就不敢问了。这就好比登山,半山腰止步,是领略不到顶峰风光的。问题从哪里来?当然是来自思考。思想懒汉提不出问题(并非没有问题),也就学不到扎实的知识。
向谁问呢?一问书本资料,问辞典。这就要手勤,不能怕麻烦、图省事。手一懒,本来举手就可掌握到的知识也会溜掉。二问同学,相互切磋琢磨,取长补短。三问长者,问老师。老师的任务就是“传道、授业、解惑”,没有哪个老师不欢迎同学来问的。
多问才能多知。少年朋友们,让我们知识的花朵在“问”中不断盛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