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课本生活元素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017-07-12 20:15王丽杰
黑河教育 2017年7期
关键词:热爱语文学习兴趣

王丽杰

[摘要]语文来自生活,没有生活就没有语文学习。《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多元性、实践性、生活性、民族性。因此,教师要善于将生活和语文学习联系起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学科的浓厚兴趣。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的联系,丰富学生美好的情感体验,体味汉字之美、劳动之美、心灵之美、自然之美、和平之美。培养学生热爱语言文字、热爱劳动、热爱和平、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等思想感情,使学生怀着崇高的的理想和愿望去创造未来美好生活。

[关键词]生活;热爱;语文学习;美;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中从三方面概括了语文教育的特点:一是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性、多元性;二是语文课程具有实践性和生活型;三是汉语言文字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因此,我们应将学生的生活实际与语文教育教学密切结合起来。

语文教学生活实践学习,就是语文课程应打破“知识中心论”的拘囿,加强语文教学与生活的联系,通过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来培养其语文能力。美国教育家杜威亦曾说过:“离开了语言的自然的目的,难怪语言教学成为一个复杂而困难的问题。”中国语文教学研究专家刘国正先生曾说过:“教室的四壁不应该成为水泥的隔离层,应是多孔的海绵,透过各种孔道使教学和学生生活息息相通。这样,会使教学充滿生气,使语文训练多趣而多效。”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挖掘语文课本中的生活元素,加强语文课程与生活的联系,给学生创造认识、参与、评判生活的机会,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

一、 发现文字构线之美,热爱汉字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爱美的情趣,是语文教学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汉字是音形意的结合体,有着悠久的历史。汉字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在小学阶段,就要打下坚实的汉字基础。要想让小学生对汉字感兴趣,首先,利用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手段,呈现汉字由物到线的变化过程,使学生发现汉字线条之美。例如,教学“日”字时,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首先播放红彤彤的太阳,然后将太阳幻化成简笔画形的太阳形状,再由简笔画缩放成一个圆形的太阳,最后形成楷体的“日”字。学生从观看生活中的实物到抽象文字的幻化过程中,欣赏到的不仅是颜色、形状的变幻之美,更欣赏到汉字的造字之美,感受到了汉字和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领会汉字来源于生活,且应用于生活。其次,利用教师经验和智慧,将汉字教学情趣化,使学生发现汉字构成之美。例如,教学“清”和“情”字时,将之编成顺口溜。左边“三水”,右边“青”草 ,合起就是“水浇青草为清水”;左边“忄”、右边“青”,“忄(心)给青草为情意”。“一人为人,两人为从,三人为众”;“一牛为牛,两牛为牪,三牛为犇”等。再如教学“休”字时,教师出示画面一个人依靠着大树休息,就是“休”。无论是从文字在生活中的意义与字形的部件联系上去编创,还是从字形与字音的联系上去编创,都需要教师用心发现文字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不断积累,让文字的构线之美吸引学生热爱文字,感受文字的无限魅力。

二、 感悟劳动创造之美,热爱劳动

“劳动创造了美”。社会上的各种劳动产品,都是历代劳动人民生产实践的结晶。语文教材中反映劳动成果的文章有很多,例如,科学发明《激光》《21世纪的能源》《青霉素的发现》《新型玻璃》《未来的智能汽车》等。在教学这类课文时,教师可利用挂图、幻灯、电视录像等先进教学手段,将人类创造的劳动成果活灵活现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增强语文教学的形象性、生动性、直观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欣赏劳动美,感知劳动创造了美,劳动创造了美好的生活。从而激发其创造美好生活的热情,使学生积极参加劳动。

劳动美不仅表现在劳动创造的物质产品上,还使劳动者在劳动实践过程中体验了对自身创造价值的美的享受。在教学《挑山工》《愚公移山》等篇目时,教师应该抓住文章的主要场面、情节和人物,引导学生阅读分析,让学生体验到劳动者在劳动中获得的喜悦和欢愉。《挑山工》一课中,教师从山的陡峭环境、人物的外貌和语言中引导学生感受劳动者美好的心灵。首先,通过文章表达中心的语句提炼。从文中的语句“一步踩不实都不行”,“我们得一个劲儿往前走”,挖掘文章的中心??——做任何事都要一心向着目标,踏踏实实,不断攀登,努力向前,使学生领悟劳动能给他人方便,给社会带来美好,让学生知道劳动者是最美的人,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美好情愫,增强学生主人翁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我还开展了“寻找身边的美”实践活动,让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去观察、发现身边的美,学生们观察到生活中各个岗位上辛勤耕耘的人们,感受到我们幸福的生活是千千万万个劳动者创造的,应该尊重每一位劳动者,树立从小立志为他人服务的良好品质,同时培养了孩子们良好的审美观和正确的价值观。

三、 体味人物心灵之美,完善人格

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教师通过朗读、讨论等教学方法,在学生熟悉课文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审美情境中,使学生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在美,激发学生审美情趣,启发学生审美联想。让人物形象在学生脑中活起来,让人物崇高品质、坚贞情操、美好心灵在学生心中引起强烈的共鸣,使学生由感知美、欣赏美到创造美,从而达到美育目的。例如,教学《<二泉映月>的诞生》一课时,通过想象和讨论深入挖掘人物内心:想象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时,阿炳要如何面对?夏天,骄阳似火、烈日炎炎时,阿炳又是怎样度过?指导学生深入了解和理解阿炳对理想的追求,对生活充满了希望,从而引导学生面对磨难,要学会面对,学会坚强,学会超越,让学生结合实际谈一谈自己在生活中经历的困难,以及面对困难时如何克服的。又如在教学《军神》一课时,学生对课题的理解不够深入,教学时应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出发,让学生回忆生活中有关伤痛的情境,当课文中的刘伯承在手术过程中不打麻药,坚持数医生的刀数时,同学们被刘伯承顽强的意志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深深地震撼了,军神的形象跃然纸上,深入人心。

四、 感知自然生命之美,和谐相处

我们的教学对象是一群活波可爱的的儿童,他们天性爱美,喜欢美丽的人、事、物,我们的教材从不同侧面显示着、蕴含着自然之美、社会之美及艺术之美。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表现大自然之美的文章。如《香山的红叶》《三峡之秋》《火烧云》等,雄壮的山川、美丽的花鸟、茂盛的树草、变换莫测的云雨、天际的日月等,无不展现大自然神奇和美妙。教师教学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诵读感悟、对比了解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從热爱自然、敬畏自然的角度,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的一切生命,与它们和谐相处,并付出实际行动,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生存的地球。例如,结合世界地球日、气象日、世界水日等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意识。

五、感知斗争雄壮之美,热爱和平

古今中外那些气壮山河的社会斗争构成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社会画卷。《飞夺泸定桥》《丰碑》《草地夜行》《狼牙山五壮士》,所展示的那种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献身精神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先了解课文历史背景,深入理解原文含义。例如,在学习课文《小萝卜头》时,让学生查找有关历史资料,课堂上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资料,让学生知晓历史背景,同时文中对小萝卜头渴望自由,渴望和平的描写,以及他悲惨的命运,通过诵读感悟、我和小萝卜头比童年的方式让学生领略此类文章中表现的悲壮美和残酷美,理解其中人物为国家为民族顽强不屈、英勇奋战的斗争精神和反对战争、争取和平的强大勇气,激发学生立志成才,勇敢地担负起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维护和平重任的满腔热情。

如果说生活是一片海洋,那么语文就是海洋中最夺目的浪花。语文和每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教师不能把语文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割裂开来,要引导学生多关注生活,善于对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进行思考、提炼、总结。

参考文献:

[1]陈明贵.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6,(07).

[2]管建刚. 不做教书匠 [J].教育伴侣. 2014,(15).

[3]朱娜.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J].中国校外教育,2013,(34).

(责任编辑 陈始雨)

猜你喜欢
热爱语文学习兴趣
用心为每个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