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从大学生是否具备创业素质、创业教育是否能培养创业人才、高校是否具备创业师资、高校是否具有创业环境、高校是否考虑创业成本等五个方面对大学生创业教育进行冷思考,并提出了新思路:实施精英创业教育,创业教育视野延伸至校外,打造优质创业师资队伍,构建完善的創业生态系统,帮助大学生降低创业成本。
【关键词】大学生 创业教育 冷思考 新思路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5C-0046-03
“创业”的定义在《辞海》中被解释为“创立基业”。郁义鸿在其著作《创业学》中给出“创业”的含义:创业是一个发现和捕捉机会并由此创造出新颖的产品、服务或实现其潜在价值的过程。大学生作为重要的知识型群体,在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据调查显示,2014—2016年,中国大学毕业生人数分别为727万、749万和765万,就业压力年年攀升。有观点认为,为了有效缓解就业压力,大学生创业不失为一种重要的劳动就业形式。2014年李克强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首次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2015年“双创”概念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此后不久,一场轰轰烈烈的创业巨浪席卷全国各行各业,各个高校也成为创新创业的主要阵地。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出台;2015年6月,教育部发出《关于举办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通知》。此后一年多的时间,各个地方高校、地方教育部门及地方政府不断推出各种类别的创业大赛,大学生创业成为一种热潮。然而,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大学生创业一年的存活率只有4.6%,即使在浙江等创业环境较好的地区成功率也仅有2%-5%,全国成功率则更低至1%左右。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有必要对大学生创业教育进行冷思考。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现状
早在2001年,朱再法等学者就通过2000年本科生的毕业就业数据作出预测: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毕业后不能及时就业的人数将会增加。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应该从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角度开展创业教育。此后,大学生创业教育方面的研究成果不断增多,学者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研究。一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如高永良通过对浙江省6所高校1000多名大学生开展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创业愿望与动机,但大学生的创业素质及创业环境等方面都有待改善,优化大学生创业环境、创业体系及营造校园创业氛围是有效的对策。二是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研究。如黄林楠等提出通过创业教育萌芽、创业教育孵化及创业教育成长三个阶段来构建适合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模式。三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国际比较研究。如蒲清平等对中国与德国创业教育的政策、创业文化及创业教学实施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同时给出提高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水平的若干措施。四是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研究。如徐新华认为,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构建应该结合区域经济特色,成为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五是大学生创业教育问题研究。如胡莉认为,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对创业教育的认知不正确、创业教育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缺乏高素质专业化的师资力量等问题。在当前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热潮下,有些方面问题需要进一步进行冷思考。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热潮下的冷思考
(一)在校大学生是否具备创业素质。关于优秀的创业者需要具有哪些能力和素质,理论派与实战派的观点各不相同。李开复认为,一个好的创业者需要具备十项能力,包括强烈的欲望、超乎想象的忍耐力、开阔的眼界、善于把握趋势又通人情事理、敏锐的商业嗅觉、拓展人脉、谋略、胆量、与他人分享的愿望及自我反省的能力。部分学生创业心态比较浮躁,创业就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收入,而忽视了创业过程充满挫折。很多高校在大规模鼓励大学生创业,但他们是否具备创业素质值得深思。另外,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适合创业,部分学生甚至完全没有创业的意愿和欲望,对他们开展的创业教育既带给他们负担也造成教育资源浪费。创业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创业素质是大学生创业者必备的最基本条件,缺乏这些基本条件难以支持他们在创业道路走下去。
(二)创业素质是否能通过高校教育培养。培养人才是高校的基本职能之一,通过高校教师的传道授业,高校传播了知识,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一直以来,高校的教学主要以理论为主,理论与实际存在差距一直是难以破解的难题。虽然高校的教学改革越来越重视实践教学部分,但是专业教育不能等同于创业教育。近年来,高校通过开设创业类课程,甚至把创业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但高校与社会之间始终被一道无形的墙隔开。部分创业成功者认为,创业能力教育并不是教育界的长项,创业教育绝对不是简单的创业课程教学,创业者所需要的创业素质或能力,绝不是几门创业课程就能够培养的。因此,高校开展创业教育还须进一步考虑教育的方法和模式。
(三)高校是否具备合格的创业师资。师资队伍的水平决定着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对于新建本科院校、独立院校及高职院校来说,师资队伍年轻化、结构不合理、师资数量不足、师资水平不高等仍然是持续要改善的问题。部分高校虽然在“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方面加大了力度,具有行业企业工作经历的师资比例有所提升,但不可否认的是,理论型的师资数量仍然占了绝大多数。而且,教师具有行业企业工作经历,不等于具备了创业的经历,也就意味着需要考量教师是否具有指导学生创业的资格和水平。部分行业人士提出质疑,在高校的创业教育中,让没有创业经历和创业能力的教师去指导大学生创业,怎么能帮助和保障大学生获得创业的成功呢?因此,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的时候,必须考虑如何组建和优化创业师资队伍。
(四)高校是否具有优良的创业环境。类似于一颗种子需要有合适的温度、湿度及空气等缺一不可的条件才能发芽一样,创业也需要有优良的环境才能顺利开展。创业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从宏观到微观到行业环境,都会对创业的成败产生影响。比如,高校是否具有大学生创业管理政策、创业激励政策、创业基础设施、创业金融支持、创新成果转化平台、创业指导培训、创业心理辅导等等,高校如果没有营造这些创业环境,就难以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支撑。简单地发出一个创业动员通知或者举办一场创业大赛远远不能营造满足大学生创业的校园氛围。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必须从全局和细节两方面都落实到位才能为创业的种子提供发芽的环境。
(五)高校是否考虑学生承担的创业成本。创业是需要承担一定的成本的。以一个一般的创业者为例,他所需要承担的创业成本可能有以下几种:注册公司费用、办公场地租赁费用、办公用品费用、人力成本、运营成本、税费成本等,这些都可称之为显性成本。大学生作为没有经济收入或者收入水平较低的人群,在创业之初有可能通过家庭支持或者借贷的方式获得启动资金,一旦创业失败就会化为乌有承担债务,而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又是比较大的。此外,大学生创业还需要承担机会成本、时间成本、精神成本等隐性成本。比如,大学生为了创业而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其间有可能忽略学业,同时害怕失败而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导致部分学生毕业之际既没有创业成功也未能完成学业,甚至有部分学生为了创业而中途辍学,得不偿失。
三、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新思路
(一)实施精英创业教育。从国家推动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提出意义重大,而从创业教育微观角度来看,我们必须考虑到底要开展大众创业教育还是精英创业教育?创业者需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拥有一定的资源条件、能够把握合适的商业机会才有可能获得创业成功。并非所有的大学生都能具备这些有利的条件,因此大学生创业教育应该回归精英创业教育。精英创业教育是指选择那些具有较高创业素质及有利条件的大学生进行因材施教,集中有限的教育资源进行重点培育,争取使得一部分大学生获得创业成功,从而带动更多学生实现就业或参与创业。精英创业教育并不意味着剥夺其他大众学生的创业教育机会,而是先通过精英创业教育来树立创业成功的典型,逐渐营造创业文化氛围,慢慢唤醒更多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欲望。
(二)创业教育视野延伸至校外。不可否认,高校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但创业型人才培养难度较大,并不是所有的高校都擅长创业教育。当创业教育演变为一种创业运动的时候,创业素质及创业能力的培养就更令人担忧了。以荷兰特温特大学为例,该大学的创业教育经历了一个从“校外培训”到“校内教学”的独特过程。创业教育要从市场需求出发,考虑各种宏观及微观环境对创业活动的影响,而这些问题并不是开设几门创业类课程就能够解决的。特温特大学先把创业教育放在校外,通过校外孵化器的建立及衍生企业的出现为创业教育提供“校外培训”,待创业基础条件完善之后才回到“校内教育”。创业教育推进也要讲求扬长避短和循序渐进,而不是不负责任的从众运动。
(三)打造优质创业师资队伍。对于大多数高校来说,创业师资短缺是不争的事实。而在开展创业教育的大潮推动下,很多不具备创业经验和创业素质的教师却成了“创业导师”。在这类导师指导下的创业教育及创业实践会获得什么样的效果可想而知。创业导师的泛滥不具备“合理性”及“合法性”,创业教育和创业活动的“重要性”及“严谨性”被弱化,创业教育难以获得学生及社会的认可。因此,高校在选择创业导师时应以是否具备创业经验作为重要的衡量标准,宁缺毋滥,保证创业师资质量,进而开展有效的创业教育。高校要提高创业师资队伍的质量,打造由专职和兼职教师组成的师资队伍。兼职教师可以由企业创始人、高层管理人员、创业校友、其他高校创业导师及学生家长中的创业者等组成。同时高校要鼓励和帮助教师积极地获得创业经验,不断增加实战型的创业师资。
(四)构建完善的创业生态系统。在我国部分高校,创业教育成果被视为一种政绩。当需要政绩的时候,领导就会极力地推动并给予政策上的帮扶;当不再需要政绩支撑时,创业教育就遭到冷落,使得创业教育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创业学习是一种经验性学习过程,而创业教育应该能为大学生提供完善的创业生态系统,帮助他们在实战环境中获得创业经验。出色的创业教育不仅需要优良的师资、完备的教学和科研机构,还需要孵化器、创业园和新创企业等一系列能为大学生提供感性认识和实践机会的组织。创业生态系统既包括物理要素,也包括制度和政策等非物理的要素,它为创业教育的有效性和持续性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保障。
(五)帮助大学生降低创业成本。一旦大学生有了创业的想法,就意味着创业成本开始出现,包括货币成本、时间成本、精神成本,等等。对于大多数的大学生而言,创业资源都是比较稀缺的;同时,大学生由于创业能力不强、创业经验不足等原因会导致他们面临更多更大的创业风险,他们创业要付出更大的创业代价和成本,而恰恰大学生抵御风险、承担成本的能力还处在比较弱小的阶段。美国部分高校在帮助大学生降低创业成本方面采取了有效的措施。如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实施埃德森创业计划资助学生创业,每年提供20万美元资助10-15个团队用于市场调查和建立模型等方面,为获胜的学生创业团队提供办公空间的使用权、提供创业培训及创业交流机会;在德国,校、政、企通力合作推动创业教育,德国政府投入大量资金支持大学生及高校的创业教育,高校在政府的支持下创办了创業基金和创业公司,而西门子、大众、拜耳等公司定期举办相关创业大赛,吸引许多大学生参加并对优秀创业团队给予资助。通过各类措施,有效降低了大学生的创业风险及创业成本。
四、结语
随着国家的重视,大学生创业的环境和条件会越来越好,高校的创业教育热潮还会持续推动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创业大军中去。如何帮助更多的大学生提高创业成功概率,保障大学生创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必须对创业教育的各个方面开展思考。笔者认为,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要从大学生与高校两个角度以及上文所述五个方面考虑双方是否具备创业的相关条件及能力;如果达不到相关条件及能力,大学生创业教育及创业行为还需谨慎。大学生创业教育必须借助更多的社会力量来推动,高校创业教育模式也要与时俱进、不断进行创新以获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郁义鸿.创业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2]朱再法,郭亚芳.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若干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1(6)
[3]高永良.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22)
[4]黄林楠,王琳,于洪军,吴红.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的探讨[J].江苏高教,2010(2)
[5]蒲清平,赖柄根,高微.中德大学生创业教育比较[J].中国青年研究,2010(12)
[6]徐新华.构建具有区域经济特色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J].中国高教研究,2008(2)
[7]胡莉.大学生创业教育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2
[8]夏大庆,解芳.新形势下大学生创业问题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2(8)
[9]戴维奇.创业型大学是如何组织创业教育的?——以荷兰特温特大学为例[J].比较教育研究,2014(2)
【作者简介】杨兴华(1982— ),男,广西桂平人,南宁学院高级经济师,研究方向:经济管理、职业教育研究。
(责编 苏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