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颖
上海戏曲舞台又添生力军。
6月,由上海越剧院委托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联合培养的上海戏剧学院越剧本科班正式毕业。在临近毕业之际,上海戏剧学院与上海戏曲艺术中心、上海越剧院共同策划推出了“蓓蕾初绽·越苑新声——上海越剧第十代传人暨上戏首届越剧本科班毕业巡回演出”,在紧张巡演过程中,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导演田蔓莎还带领本科班学生一起打造了原创毕业大戏《十二角色》,充分展示了这批新演员的风采。
如何总结梳理教学经验、对今后的戏曲教育,现代化办学提供借鉴和参考;如何打造这批越剧新生的发展之路,为他们的职业生涯出谋划策;如何更好地联通文教,规划院团未来蓝图……在“越剧新生代的‘角色——首届越剧本科班的教学、创作和未来发展”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就学生、学校、院团的这些“角色”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毕业公演
——新生代开启新角色
作为全国地方戏剧种中唯一的本科班,越剧本科班的求学成长之路得到了很多人的呵护关爱。十年的学习历程中,上海越剧院和上海戏剧学院都组织了强劲的师资力量,为他们量身定制了培养计划,双方都派出了优秀的师资力量进行教学。除了经典剧目教学外,还开设了越剧音韵、戏曲表演技巧、戏曲史、戏曲美学等业务和文化课程。本科班的学生王婉娜说,越剧班一路走来都是被老师呵护关爱,从中专到大学,一路听到老师说的最多的是“你们是我带过最好的学生”,正是这样的鼓励,给了他们信心去学习、去坚守越剧事业。
这次越剧本科班的毕业演出相当隆重,他们的毕业巡回演出足迹遍及上海、北京、宁波、温州、余姚、南通、常州等地。毕业演出剧目包括了越剧经典的《红楼梦》《梁山伯与祝英台》《家》《花中君子》四台完整大戏和《十二角色》这部原创作品。上海戏剧学院教授荣广润说:“从上海戏剧学院历史上来讲,大概没有哪个班的毕业公演能和这第一届越剧本科班相比了,如果要比影响力的话,就当初的藏族班可与之一比。但从毕业公演的数量和时间来说,他们真是远超一般的本科毕业生了。能够安排这样的毕业演出,初步取得实践的经验,对他们将来的提高是非常宝贵的。”
上海戏剧学院戴平教授说:“虽然学历跟能力不一定打等号,但总体而言,在今天这个时代人们比较重视学历文凭,这个班的学生非常幸运,在越剧人才培养史上他们是第一批正规的大学本科生,这就好像是金子招牌一样。我希望,这些同学们不要辜负这块金子招牌,应该要把这块金子招牌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和担当,因为相比有没有这样的文凭,能不能担得起这个责任更重要。”
在完成毕业公演之后,同学们也将转换角色开启职业演员之路。王婉娜说:“当时‘十姐妹演的《山河恋》是为了表达她们必须要团结一致,拧成一股力量,才能让越剧立足在那个时代。就像我们班一样,其实不只18个人、20个人,而是一个很大的团体,我觉得未来我们还是要拧成一股绳,才可以在这样一个多元化的时代中继续走下去。虽然我们毕业了,但是我觉得我们还是学生,要带着这样一个‘角色走向社会,走在未来的艺术道路上,要永远怀着好学纯真的心走下去。”
《十二角色》
——戏曲本科教学的新角色
亲历越剧本科班办学的学校和院团在这批越剧新苗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时任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院长的徐幸捷回忆说,关于如何开展戏曲本科班的培养计划,他们曾特地飞到北京求教老专家张庚。“张庚老说,如果要培养一个优秀的演员,中专就可以了,要不然不能解释为什么现在舞台上那么多优秀的艺术家就是中专毕业的。他说,如果有了本科(教学),希望他们能够学习角色创造,这就是后来‘角色创造这门课设置的一个由头、来源。”
徐幸捷说:“这门课实际上也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我们设计了三种模式,第一种是照搬话剧的,观察体验生活。第二种是有些老师把戏曲的选段拿过来让学生进行重新创造,根据自己的体会重新排。第三种就是田蔓莎在做的事情,她把话剧表演的优长和戏曲表演的特点结合起来进行了探索。”
田蔓莎后来执教了“角色创造”这门课,她回忆道,这门课一开始也在其他班级尝试过,前两种方法试下来效果不佳,最后在越剧班的教学中采取了第三种模式。“我想的最多的是,我能教给他们什么?”田蔓莎说,“我觉得戏曲演员其实学了很多程式的、传统的技能,但是我觉得我们包括我自己,其实以前也没有学怎么去创造角色,老师教给我们很多技能技巧,但是我们没有学过怎么运用技巧,怎样运用程式创造角色、呼吸、演唱等等。” 在这个新的课程当中,她终于有机会在越剧班的身上进行她的教学“实验”,她通过节奏韵律、表演呼吸等舞台元素的联系,到作曲、唱腔乃至导演等综合性的训练,来挖掘学生的自主创造力。田蔓莎说:“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经历了、学到了、塑造了属于自己的角色,这就是他们的收获和我们的教学目的。”
“角色创造”的“大考试”是自选一个大戏作为创作选题,越剧班的俞果同学提出的改编《十二怒汉》的选题被同学们公认为最适合全班同学参与创作和呈现的剧目。一般而言,戏曲学院的毕业大戏是传统大戏或者折子戏,但同学们的这份勇气和信心感动了田蔓莎,让她觉得这个创作不应该只是一个考试,于是她决定让这个课程考试变成越剧本科班的一台毕业大戏。
为了体现集体创作、集体参与的精神,田蔓莎努力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创作实践中。在学生巡演计划已经定下的基础上,师生们抽空进行《十二角色》的排练,从排练到演出,用了不到21天。俞果说:“从别人的剧本到我们的专属,看着它一点点褪下话剧的外壳,披上戏曲的服装,这一针一线都来自我们全体创作人员的手,这一丝一缕都蕴含着每个人为之奋斗努力的日夜。”
在这次现代题材与传统戏曲的碰撞中,越剧班的同学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上海戏剧学院张仲年教授说:“我觉得这批学生很不一样,他们能演中国戏也能演外国戏,能演古装戏也能演现代戏,能演经典戏也能演新创戏,这个‘三结合在戏曲教育上是比較少的。从中我看到同学们在舞台上的创作能力,看到他们表演的宽度,也看到他们表演存在厚度的可能性,所以这是这个越剧班办班的成果,而且是一个创新的成果。田蔓莎老师的创新有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的融合,这真的是戏曲表演教学上的一个大幅度跨越,它是跟当下时代审美取向相吻合的,跟当前的市场需要相吻合的一个很成功的实践。”
培养发展
——院团的角色
从学校到进入院团,上海越剧院在这批新人的培养、扶植、发展的工作中又将肩负起新的、也是最重要的角色。
专家们表示,从手把手的传统师徒教学,到自己创造角色的创新课程,这是一批“不一般”的毕业生。院团要充分发挥学生们的适用性,研究分析每个人的优点和长处,帮助他们分析规划未来的发展。
毕业公演中年轻人的表现可圈可点,专家们在给予了肯定的同时,也客观诚恳地提出了基本功方面的要求。上海戏曲艺术中心艺委会主任李莉认为,越剧以演和唱见长,青年演员一定要敬畏传统、夯实基础,不要怕“跑龙套”,多学习、多沉淀。“希望他们在近两三年当中把越剧的四大经典剧目一个一个扎扎实实地排出来,克服自己身上明显的缺点,然后再走出去。”
昆曲作曲家顾兆琳老师建议,青年演员一定要常演常补(课),再回炉再演出,不断磨练技艺。“戏曲最终是看‘玩意,‘玩意不是凭空拿出来,它要跟体验高度结合才能插上心灵的翅膀,在舞台上生动地呈现。”
针对他们在流派唱腔上还比较薄弱,基本功和舞台经验欠缺的实际问题,专家建议是否也学习借鉴昆曲,开展学馆制教学。上海京昆咨委会主任马博敏说:“第一,这个班的同学条件全面、行当整齐,但是在唱念基础训练上,他们音准不够、吐字归音欠功夫,这都是他们今后要进一步努力的,对于男演员我希望作为个例来研究。第二,一对一拜师求学,我认为中年一代艺术家应该承担培养的责任。第三,打破论资排辈来保证青年能够脱颖而出。第四,为他们制定剧目计划,三到五年,希望三年打基础,后两年争取为他们创作出能够代表他们自己的作品。”
还有一些专家认为,应该发挥年轻人的整体优势,如创设青年团等,在整体优势强力发展的基础上凸显个人的魅力。张仲年说:“这样成功案例很多,绍兴小百花、浙江小百花、上海青年话剧团、东方青春歌舞团等都是以整体来呈现青年一代艺术人才的。我希望他们也能够成立一个团,院团能够专门为他们写戏,为他们整体的呈现创造必要的条件,能够为他们的发展、提高提供更多优良的条件。”
当下,包括越剧在内的戏剧艺术的发展,离不开传承者、教育者、管理者精准的角色定位,随着时代、社会的发展,人文精神和审美情趣都发生了多元多样的变化,当前新生代的格局、新审美的需求、戏曲本科教育的特点、戏曲观众的呼唤,都要求戏曲工作者还要不断地修正和找准角色定位——学识的定位、教育的定位和创作的定位,發现问题、认真思考、拿出对策。越剧本科班的实践、培养、未来发展,也将为戏曲新生代和戏曲工作者的实践提供依据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