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丨梁 爽
歌德故居
文图丨梁 爽
在一切德行之上的是——永远努力向上,与自己搏斗,永不满足地追求更伟大的纯洁、智慧、善和爱。
晚秋,美茵河畔的法兰克福仍然景色迷人。
我们的大巴到达此城的罗马贝格广场时已是当地时间下午三时许,西天的太阳正挂在教堂的尖顶上,它将一缕缕柔媚的光线播撒在城区的每一个角落,把广场附近美轮美奂的萨尔宫堡、塔楼、教堂装点得分外妖娆。富有魅力的美茵河像一条碧绿的玉带,从广场旁边潺潺流过。河上那一座座飞龙似的桥梁,那一艘艘漂亮的游船,岸边那七彩斑斓的树木、草坪和花坛,美化着一条江和一座城,令人心醉神迷。但我心向往之的却是十八世纪德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歌德的故居。我在广场匆匆浏览之后,便随熙来攘往的游客去了歌德之家。
从广场向北大约步行10分钟就到了他的故居所在地梅花鹿沟。故居外观看似一幢用积木搭成的楼阁,面南临街,旁边是歌德纪念馆。售票处前人头攒动,中国人居多。纪念馆对中国游客特别关照,服务热情周到,不仅出售中文导游资料,而且还出租汉语导游耳机。门票、资料售价及耳机租价各5欧元,虽价格不菲,但也无可厚非。再说,能在世界级文学大师生活过的空间走一走,破费一下也值得。
按照耳机设置的程序,我首先参观了纪念馆。展厅的陈列匠心独运,不仅有歌德的生平介绍和画像,而且有与歌德过从甚密的德国绘画大师们的作品,文图并茂,内容详实。我一边听着耳机、看着、思考着。此时此刻,他那云谲波诡的人生之路,他的叛逆、反抗以及对自由民主的执著追求,都一一浮现在我的脑际。
1749年8月28日,歌德诞生在法兰克福一个富裕的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法学博士、皇家顾问官和参议,母亲是法兰克福市长的女儿。从小受到家庭良好的文化教育,青年歌德曾先后在莱比锡大学和斯特拉斯堡大学攻读法学。读大学时由于受法国启蒙运动的影响,他以极大的热忱投入了德国的“狂飙突进”文学运动,他不满学校的经院式教学,自己钻研希腊艺术,按照宫廷文学的风格学习写诗,模仿莫里哀的作品写戏剧。1771年歌德大学毕业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回到法兰克福后,他一面作律师一面从事文学创作。这期间,他创作了剧本《铁手骑士葛兹•封•伯利欣根》诗歌《普罗米修斯》以及诗剧《浮士德》的部分初稿。特别令人拍案叫绝的是他仅用4个星期就创作出七八万字的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通过维特的悲剧揭露和批判了德国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腐朽,充满了“狂飙突进”的反叛精神。小说出版后很快风靡欧洲各国,从此年仅25岁的歌德蜚声世界文坛,并成为“狂飙突进”运动的主将之一。后来恩格斯高度评价歌德,说他创作的《维特》“建立了一个最伟大的批判的功绩”。
青年歌德对社会是一个有责任感、有事业心的人。面对当时德国的社会现实,他感到单凭“狂飙突进”的热情难以实现争取民主自由的斗争目标。于是,为有效地推动社会进步,1775年他应聘到魏玛公国做官,在那里先后担任宫廷枢密顾问、部长、宰相之职。在长达10年之久的高位上,他整顿财政、精简军队、开发矿山、创办剧院等,为魏玛的政治、经济及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体力。但由于封建势力的强力反对,工作成效不大。其实,凭魏玛公爵古斯都对他的信赖,他完全可以躺在尊位上颐养天年,终生享受荣华。然而歌德是一个永不停歇地、无穷无尽地追求人生充实和圆满的人,当他看到身居高位而无益于实现启蒙主义理想时,一怒之下,索性辞去高官隐姓埋名去了意大利,在那里潜心研究古代文化和学术研究。1788年重返魏玛后再也没涉足政事,埋头撰写诗体剧《浮士德》的第一部、第二部和其它作品。1794年,歌德开始与席勒合作,共同把德国文学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这颗文坛巨星是1832年3月22日完成杰作《浮士德》第二部后在魏玛陨落的,终年82岁。他一生作品多产,不但创作了卷帙浩繁的诗歌、戏剧、小说和散文,而且还有数量众多的自然科学著作。在他笔下呈现的是时代的风云,批判的是封建专制,探索的是人生真谛。特别是他的诗体剧《浮士德》、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传记《诗与真》、诗集《西方与东方合集》等,都是世界文学史中的上乘之作,不仅提升了德国文学在世界文学领域中的地位,而且给世界人民留下了丰厚的精神财富,不愧是马克思赞誉的“最伟大的德国人”。
走出纪念馆,徐徐步入歌德故居。据说歌德之家原来是一座中世纪样式的楼阁,二次世界大战中毁于兵燹,现在的楼房是战后依样重建的。看上去大气、阔绰、典雅。一层是宽敞的厨房和餐厅,各种餐具一应俱全。二层与三层是华丽的书房、起居间、会客厅、婴儿房,饰物和家具极为精致。歌德的书房在三层,室内排列有写字台、椅子、书架、信札、手迹和他的照片。可以看得出歌德故居是德国18世纪典型的钟鸣鼎食之家。
徘徊在歌德书房,我情不自禁地联想到他在魏玛的故居。据有关资料介绍,魏玛市弗罗文勃朗大街有奥古斯公爵赠送他的一处宅院,两幢楼一前一后,里里外外富丽堂皇,很像一所贵族学校。他在那里生活了56年,一直享受着宫廷待遇。就人生境遇而言,歌德是幸运的,终生没有遇到过什么大的灾难和挫折,一直过着荣华富贵的生活。
品读歌德顺畅辉煌的一生,我不由想起我国古代大文学家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名句:“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不言而喻,司马迁以为大凡传世经典之作,总与作者个人的苦难直接相关。千百年来的事实证明,司马迁的观点无可争辩,中国如此,外国亦然,如《神曲》的作者但丁、《堂吉诃德》的作者塞万提斯、《忏悔录》的作者卢梭、《阴谋与爱情》的作者席勒等,他们一生都是在艰难困苦中度过的。然而歌德是个例外,他一生官场上平步青云,生活上锦衣玉食,可他不也著有传世之作《浮士德》,不也与同时代的席勒一样成了辉映德国文坛的巨星?与歌德情况类似的还有《红与黑》的作者司汤达、《战争与和平》的作者托尔斯泰等。看来司马迁的观点只反映了问题的一个方面。歌德的一生使我明白一个道理:一个人要开发自身价值,成名成家做贡献,实际上没有什么固定的条件,无论身处顺境和逆境,起决定作用的是坚忍不拔、不断奋进的人生态度。
告别故居,我回望着纪念馆前歌德栩栩如生的塑像,似乎听到他在说:“在一切德行之上的是——永远努力向上,与自己搏斗,永不满足地追求更伟大的纯洁、智慧、善和爱。”我想这也许就是他功成名立的要义,是我们要学习的歌德精神。
歌德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