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论语
“一线城市饱和,二三线城市赶超”,交通拥堵已成为一些中小城市的“城市病”。
共享单车,更需共治。
——共享单车火起来以后,可以说引发了一场全民大讨论。使用共享单车中的不文明现象不断见诸报端,有关“国民素质高低”的争论也随之而来。有人说,共享单车是公共管理的显微镜,凸显了法律法规、企业管理等在面对新现象、新挑战时的短板。莫让新鲜事物无序发展,是各方所愿,自然也需要共同努力来解决。
当下的城市停车之难,其实是在还过去小汽车导向的城市发展规划之债。小汽车数量迅猛增长的城市,必然要求越来越宽的路、越来越多的停车场、越来越短的红灯时间,而当人们转而追求“和谐宜居之都”、当城市老化日益成为现实、当土地使用已接近极限,对汽车加大约束也在所难免。
——人民日报文章:《理解了停车难才好治停车乱》
质量之魂,存于匠心。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
——摘自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
要坚决杜绝把乡村的大树都搬到城里,而把城市的垃圾都倾倒到乡村的现象。
——很多国家的空间规划都覆盖到每一寸国土,但我国直到目前还没有负责乡村规划的专门部门、机构和经费,在规划上城乡分离的局面到了必须改变的时候。专家呼吁从城乡一体化高度建设新农村。
我们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多、素质较高的劳动力,但不少企业却“抱着水缸喊渴”,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缺技工,更缺高级技工,“设备易得,技工难求”。
——在“两会”上,有政协委员指出,“全国高级技工缺口近1000万人”。
赢口碑岂能靠立碑。
——某地一基础设施工程尚在进行,就被明确要求在完工时立碑:碑面要刻有项目名称和投资建设概况。刻碑要耗费一整块山石,造价不菲。俗话说,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干的是不是惠民工程、值不值得树碑立传,群众看在眼里,心中自有评判。
填埋若是归宿,分类有何用处?
——对于垃圾分类,很多人都有疑问:在家把各种垃圾分好类了,按照小区里的垃圾桶投放了,可来了垃圾车,一股脑地给运走了,最终要么埋了,要么烧了,那我这分类不是白做了吗?
中国城市应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不应变成不伦不类的“四不像”。
——人民日报文章评论近日出现在苏州市相城区一座气势宏伟高达40米的山寨“伦敦塔桥”,这座塔桥比真的伦敦塔桥看起来还要巍峨。
一边是高档住宅社区、城市综合体为主的大量房地产开发楼盘建设如火如荼。另一边8处古老的清代园林式建筑正在面临被拆迁的命运。
——特色小镇“不特”,小镇建设重“形”轻“魂”。
在我国的城市化高速发展进程中,许多传统建筑与城市特色被毁,“千城一面”成为突出问题。随着小城镇建设大潮的到来,古城、古镇、古建筑在保护和更新中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再度成为业界及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
——谈到古城保护与发展现状,执着坚守古城保护事业20多年的苏州吴都学会会长史建华颇多感慨。
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
——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再爆金句:他想告诉现在的年轻人,光有梦想不够,还要勇敢地迈出第一步,“你如果去试了,也许一半成功一半失败,但不试成功的机会是零”。
真正的博物馆是时间被转化成空间的地方。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帕穆克说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