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娟 (安徽省黄梅戏剧院 230001)
黄梅戏表演中的情感表达
吴 娟 (安徽省黄梅戏剧院 230001)
“以情带声”“以声传情”是所有歌唱艺术的永恒追求,黄梅戏艺术也不例外。在表演过程中,演员需要对曲目内容融入自己的理解,实现情感的传达。要实现这一目标,演员必须从角色的需要和观众的审美趋向出发,结合唱腔、形体等多方面因素,将曲目内化,并通过外在转化促成与观众的情感共鸣。
黄梅戏艺术;审美趋向;情感表达
作为“独具魅力的中国乡村音乐”,黄梅戏凭着丰富优美的韵味、婉转流畅的唱腔,成为了我国长期流传并发展下来的著名地方剧种之一,深受大众喜爱。从源头上看,黄梅戏是长江流域农业文明的产物。清朝中叶,兴起于皖、鄂、赣三省毗邻的安庆地区的采茶调便是黄梅戏的前身。在发展过程中,加入了当地的说唱文学、民间舞蹈、风俗等艺术形式,逐渐发展成了具备独特的地域方言及由方言衍生的音乐唱腔。由于成长于勾栏瓦肆,所以黄梅戏的整个唱段使用的都是安庆方言,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极强的表现力。这一特点决定了黄梅戏演员在表演过程中必须融入深情,如此才能向观众传达其中的生活气息和乡土风味,从而感染观众。
黄梅戏的唱腔流畅优美且通俗易懂,常常会根据不同人物的不同心情采用不同的腔调,无论是大段吟唱的醇厚的板腔体,还是民族风味的花腔小曲,都长短相依,有急有徐,加上其内容大多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语句通俗,易于人们接受,一直是黄梅戏演员借以传达情感的重要方面。例如,黄梅戏《女驸马》中的“洞房”一场,“公主生长在深宫,怎知民间女子痛苦情,王三姐守寒窑一十载……”这是冯素珍向公主诉说的一个唱段,在表演时演员的唱腔就是以声传情的代表。起初,演员的唱腔节奏采用的是缓慢沉稳的[平词],后逐渐转为铿锵顿挫的[二行]和激昂的[三行],尤其最后一句“难道你不念素珍救夫一片心”,更是将高音作短暂的延长,又戛然而止,起伏的唱腔极具艺术感染力,将冯素珍内心的悲痛很好地传达了出来。
在戏曲表演过程中,演和唱互为一体,密不可分,可谓唱必动,动必演。尤其在当前社会,人们的审美水平明显提高,如果一个戏曲演员只依靠声腔的婉转动听根本无法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更不要说渲染作品意境,表达其中所蕴含的情感了。黄梅戏艺术集“歌、舞、诵、奏”于一身,自然对演员的肢体表演有着更高的要求。那么,如何才能将肢体语言与情感表达完美融合呢?首先,与演出主题契合。肢体语言是为戏曲演出服务的,因此在发掘和揣摩肢体语言时,演员需要结合戏曲演出的基本立意,用直观、质朴的形体构建一种存在艺术美感的视觉形象。其次,与角色行为统一。戏曲表演中不同风格的流派往往有着不同的美学原则。在实际的演出过程中,演员需要结合角色的实际行为采用与之相符的肢体语言,必要时还要结合一些现代化艺术手段,进一步组织舞台行动,将剧中的生活以及矛盾突出的思想加以表达,使肢体语言更具有强烈性和鲜明性。再次,与角色性格相符。对角色的性格化塑造是当前戏曲表演艺术的重要目标。因此,在设计肢体语言时,戏曲演员应重点结合角色的性格进行逼真设计和生活化设计,使角色的性格直观有效地展现。最后,与角色情感共融。肢体语言是对角色心理的一种延拓。在演出过程中,演员必须借助肢体语言将角色的一些情绪、情感进行烘托,保证角色的情感表达,实现一种情感共融。做到了这几点,便能将肢体语言与唱腔合二为一,使戏曲表演中的情感表达更加完整。
美的创造总是以美的接受为最终目的。因此,作为一种美的艺术,戏曲大多注重与观众的交流,注重情感的感染。戏曲演员的表演,无论是一字一腔、一招一式还是一颦一笑,都肩负着向观众传递美的信息,传达情感的重任。只有与观众产生良好的情感交流,才能促使观众通过想象和联想等心理活动来理解艺术形象,实现台上台下的情感共鸣。首先,注重真实性。戏曲大多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的放大与升华,因此其情感的传达必须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之上。真实的表演借助较为贴切的动作与环境,往往能够发挥表演的最大效果,从而获得观众的认可。其次,将自己带入角色。对于一个优秀的戏曲演员来说,将自己充分地带入到角色当中,使角色的情感表现得更加丰富是职责所在。因此,戏曲演员必须融入角色,不断拓展角色的深度与广度,丰富角色的形象以及内涵,以寻求情感的共鸣。再次,学会理解台词。戏曲台词很多时候具有一语双关的效果,演员在表演过程中必须对台词有充分的理解,从人物的内心出发,分析其是带着怎样的心情说出这句话的。例如,黄梅戏《夫妻观灯》中:“长子来看灯,他挤得头一伸。矮子来看灯,他挤在人网里行。胖子来看灯,他挤得汗淋淋……”这句台词不难看出诙谐幽默之感,演员在表演时应表现得大方、通俗、朴实;《天仙配》中的“董郎前面匆匆走”唱段,表现的是七仙女在父王逼她回天庭,而她又舍不得离开董永时的悲恋怨愤心情,演员的表演可借助[阴司腔]将压抑着的悲伤和绝望进行展现。
戏曲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戏曲演员想要完美进行情感的传达,仅靠声腔、肢体等专业修养是不够的,还要在平时不断丰富艺术积累,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此领会到戏曲的内涵和美的价值所在。首先,提高文化艺术修养。戏曲演员表演层次的高低,很多时候是被艺术修养决定的。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艺术修养,戏曲演员才能从经典的戏曲作品和优秀的表演艺术家那里汲取养分,进行二度创作,开辟出一番新天地。其次,提高思想品格修养。戏曲演员对现实生活体验的深浅程度影响着其对艺术形象的塑造。一个有着一定生活经历,对现实生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的演员,总是能够游刃有余地在演出中表现艺术情感。再次,培养丰富的想象力。除了平日真情实感的引入,戏曲演员还要对生活中的情感体验进行升华,借助想象力丰富自己内心的情感世界,增加一些令人期待的新意,如此便能在对戏曲作品进行情感表达时产生更加强烈的效果。
总之,黄梅戏这个年轻的剧种,能够迅速发展,是因为有着比较强的创造能力。当前,黄梅戏艺术的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想要保持风格,提升表现力,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还需要广大黄梅戏演员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在丰富唱腔与训练肢体等技能的同时,不断开辟新途径,探索新办法,让黄梅戏的情感表达更加直接有效,从而巩固和提升黄梅戏艺术的名牌地位,为黄梅戏的大繁荣大发展助力。
[1]王丽娟.浅谈黄梅戏表演的情感创造[J].青年文学家,2012(14).
[2]陈晓玲.浅谈黄梅戏的文化特征[J].新闻世界,2012(9).
[3]彭芙蓉.浅谈地域文化对黄梅戏唱腔的影响[J].新闻世界,2013(11).
[4]王姗.回味“黄梅戏”的唱腔特点[J].戏剧之家,2013(9).
[5]黄雅欣.黄梅戏表演中的情感创造与表达方式解析[J].决策与信息,2016(6).
[6]唐建峰.浅谈黄梅戏表演形式的改变[J].大众文艺,20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