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品 (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民族歌舞团 674400)
关于创作者的灵感构思来源于民俗民间、来源于群众生活的探索
——云南民族舞蹈创作为例
王文品 (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民族歌舞团 674400)
舞蹈创作者的灵感追求不能凭空想象,必须要依据民俗民间风情,依据群众生活感受,从情感的角度去创作,从生活的方向去挖掘。本文分析了创作者的灵感构思来源于民俗民间、来源于群众生活的本质特征,结合当前现代舞蹈创作存在的问题,指出了创作者构思脱离民俗民间、群众生活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总结了依据民俗民间,依靠群众生活的舞蹈创作策略,希望为我国的舞蹈创作工作提出宝贵建议。
创作者;灵感;民俗;生活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对于中国舞蹈艺术创作而言也必须要秉承这一基本标准,长期坚持从民俗民间、群众生活之中寻找美、寻找灵感,结合自身的舞蹈艺术追求,创编出极具特色,与众不同,感人至深,充满内涵的舞蹈作品。
1.舞蹈寓意不清
现代舞蹈创作过程中存在明显的寓意不清楚的情况,很多舞蹈整体表现还可以,舞蹈动作优美、舞蹈技艺高超,但是想要表达的舞蹈内涵、寓意却是说不清楚,看不明白,带给观者视觉冲击的同时,却没能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前一段时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某次舞蹈竞赛节目之中,很多舞蹈演员集体参赛,表演了一系列的舞蹈节目,但是舞蹈的内容与所表达的内涵完全不相符合,最后都被淘汰了。这种现象就说明了舞蹈的寓意设计不合理,或者是说舞蹈创作的人员根本就搞不清楚应该怎样表达舞蹈的寓意。其实,舞蹈最初就是为了表达人类情感而产生的,一个好的舞蹈作品要把情绪传导给观众,让观众情绪能随舞台的变化或喜或悲、或激动、或清新,这才是艺术的根本。没有情感的舞蹈就是体操,根本就不属于舞蹈的范畴,舞蹈思想与动作不能融合,可以说是当前舞蹈创作之中的首要问题。
2.创作借鉴过多
当前的舞蹈创作借鉴过多,这就是舞蹈发展的最大弊端,特别是民族舞蹈的创编过程中,很多舞蹈都互相借鉴,引用过多就缺乏了表演特色。例如:当前,很多民族舞蹈的工作、团队表现力等都有相似之处,这样一来很多观赏舞蹈的群众都会感觉舞蹈似曾相识,进而不愿意观赏舞蹈节目,最终使得舞蹈市场远远不如其他艺术类型的表演效果。著名的舞蹈创编人员张继刚就曾经说过:“舞蹈艺术创作之中有不良的倾向表现,就是创作者的舞蹈编制没有特色,没有风格,一味哗众取宠。”这段话就说明了当前的舞蹈创作者都陷入了舞蹈风格研究的瓶颈之中,如果不能推陈出新,舞蹈创作者就没有灵感,没有构思,最后就江郎才尽,使得舞蹈创作工作一味模仿,形成恶性循环。
3.舞蹈杂技化
舞蹈创作者没有创作灵感,找不到可以贴合的生活实际,最后就只有在动作编排上面走奇路、走险路,最终使得现代舞蹈从创作过于杂技化。例如:杨丽萍老师的“雀之灵”、黄豆豆的“醉鼓”“秦俑魂”等虽然有着较高难度的舞蹈动作,但是表现的却是对民族、对自然的热爱,舞蹈内涵丰富,舞蹈享受也是共享的。但是,目前杂技化的舞蹈类型却是多种杂技技巧的无章法的糅合,例如:空翻拼接大跳;空翻拼接压腿弯弓;满场璇子拼接威压空飞。这样的舞蹈不是美的享受,甚至是对观看者的折磨。虽然,配合了漂亮的舞蹈服饰和舞台设计,但是舞蹈没有动作美、没有动作的热情,只有高度的杂技化的表演,这是不能征服观者的,也不是对美的高度追求。
1.舞蹈创作脱离群众生活
舞蹈寓意不清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创作脱离了群众的生活。可以说,舞蹈创作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情感的高度表现,也是的对生活美好的赞颂和对生活体验的升华,在这样的情况下舞蹈创作脱离了群众生活,自然就找不到舞蹈的主题,找不到舞蹈的寓意,最终使得舞蹈内容空泛,毫无意义,没有感染人的能量。
2.舞蹈构思忽视民俗因素
创作借鉴过多、舞蹈杂技化的原因均是因为舞蹈构思的过程中忽视了民俗因素的融合。民俗民间的舞蹈因素广泛、众多,是我们舞蹈创作的重要来源,深入民间民俗生活之中才能够获得更多的灵感,形成舞蹈创作构思的基本能力。恰恰相反,目前很多创作者忽视民俗因素的融合,不愿意走入民间、走入民俗地区、走入少数民族家庭,只是在自己的家里坐着等着灵感来临,或者是坐在家里观看一些舞蹈视频,从中寻找灵感。这样的舞蹈创作者就是忽视民俗因素,找不到真正的灵感,最终只能借鉴其他的舞蹈内容,或者是依靠杂技化的舞蹈动作来填充自己的舞蹈创作。
1.贴近民间生活,形成创作动机与冲动
舞蹈创作者创作优秀的作品就要贴近民间生活,形成创作动机与冲动。舞蹈创作动机与冲动就是平时所说的“灵感来临”,一般来讲舞蹈创作的动机与冲动的形成是一种说不清楚的朦胧感受,究其主要的思想因素是因为舞蹈创作者在日常的生活感受之中无意中形成了情感体验和情绪共鸣,进而触发创作动机,产生对舞蹈艺术的升华感受。例如:锅庄舞是藏族民间代表舞蹈,创作者观赏了不同的锅庄舞,感受到了锅庄舞热情、群体化的特点,进而引发了深入思考,可以利用锅庄舞的特点来表达热情的生活感受。通过进一步了解就能够发现锅庄舞的发展是愿与古代的祭祀活动,现代人虽然不会参与祭祀活动了,但是对党、对祖国、对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是不曾改变的,完全可以用这样的舞蹈形式来表达更为深刻的主题内容。因此,创作者面对锅庄舞时,产生创作动机和冲动,在自己创造的舞蹈内容之中融入了“弘扬文化、繁荣经济”的主题。2004年、2006年、2011年曾经连续成功举办了三届规模盛大的锅庄节,我们组织舞蹈创作者进行了观赏、参与活动。在赛会上,节日内进行了少数民族服饰比赛、民歌比赛、选秀比赛、嘉绒藏戏、宗教乐舞等活动,观赏这些活动之后创作者对于舞蹈动作、形式、舞蹈服装等都有了重新的思考。接下来,我们还观看了大型的民族舞蹈节目,《锅庄的故乡--马尔康》《走进嘉绒》《盛世锅庄》等;听取了绒民族特色歌曲:《马尔康的山寨》《嘉绒姑娘》《嘉绒圣土-马尔康》《燃烧的土地》《看花节》《锅庄的故乡-马尔康》《红红的火焰》等,还组织创作者阅读了《绚丽多彩的嘉绒藏族文化》《嘉绒秘境-马尔康》等民间民俗有关的书籍。创作者感受民间生活,体验民族舞蹈的特点,对民俗风俗的背景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自然能够有创造动机。这样贴近民间的活动,让创作动机频现,创作冲动时刻存在,使得舞蹈创作有了更为广阔的思考方向。
2.贴近民俗具象,形成灵感与直觉
舞蹈创作灵感是指舞蹈艺术创作活动中主体情感、思维清晰、极富创造性的思维表现形式。舞蹈具有突然的灵感,狂喜的知觉,自然创造的动机等特点。舞蹈创作灵感与直觉是一种心态,是一种以舞蹈为对象的直觉思维能力,没有具体对象是随机偶然的,也是舞蹈创作者一直所追求的。为了更好地接近创作灵感,舞蹈创作者要尽可能地贴近民俗具象,在具象的影响下来形成创作灵感和创作直觉。例如:藏族热巴舞的基本特征是:松胯、弓腰、曲背,舞者的重心比较低,在胯部或胯部以下,这一体态特征是劳动者为减轻体力负担的自我身体协调。此外,膝部连续不断、有弹性的颤动和屈伸,形成了藏族民间舞蹈“无屈不成动,欲动必先屈”的动作规律。在这样的舞蹈形式下,舞者会表现出奔放和稳重的特征,这两种看似不能协调在一起的表现形式,在藏族热巴舞的表现上无比的自然和谐,有着更为自然随意的潇洒观感。创作者看到了这一点就能够引发创作灵感,在自己的创造过程中融入了藏族热巴舞的特点,然后更好地表现藏族人民的情感,表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赞颂,表现和谐社会下的各民族融合等。又如:在大昭寺大经堂的“寺庙落成庆典图”壁画上,就绘有一位头戴白色面具、手持法器的戏人,正在边作舞边全神贯注地逗引着两头由人披兽皮装扮的“牦牛”,一旁还有击鼓作乐的伴奏者,其神态个个栩栩如生。这一民俗具象就成为了舞蹈创作的灵感来源,创作者根据这一壁画,又结合了许多藏戏的内容,融合的藏族弦子舞蹈、热巴舞蹈的动作,创编了《击鼓放牧》的舞蹈内容,成为了舞蹈创编中优秀作品。民间舞蹈创作要求导演对舞蹈民族舞蹈的创作有高度的直觉,由外部触发情感的过程才是艺术直觉发展的过程,创作者必须要尽可能多地贴近民族具象,将这些民族具象整合成舞蹈意境中的表达元素,最终形成舞蹈创作的个性化表现。
舞蹈创作需要将想象调动起来,在过去的记忆表象中,通过艺术加工创造出艺术新形象。舞蹈创作所开展的想象不是凭空产生的,要有具体的想象内容和想象灵感,最后在感性与直觉的引导下形成想象内容,伴随强烈的美感创造,最终成为舞蹈本质的升华。贴近民俗民间,能够让创作者更好地展开想象与形象融合创作。例如:香格里拉赛马节是香格里拉县各族群众最为隆重的传统民俗节日,是一次盛大集会。赛马会开始时,人们齐聚在草坪上,观看各地骑手的精彩表演。除了传统的马术竞赛、表演等节目外,还有牦牛赛跑、牛拉杠等活动项目。创作者参与赛马节,观赏马术表演展开丰富地想象,利用舞蹈动作来表现赛马场景,宣扬民族热情,宣扬美好生活,是抽象动作的审美化创作。又如:赛马节上的牛拉杠等也可以融入到舞蹈叙事活动之中,形成对少数民族地区民族风情的独特化的舞蹈表现。总之,中国舞蹈承载和传播着鲜明的民族精神和审美风范,在世界舞蹈艺术宝库中独具特色,舞蹈创作要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贴近民俗民间能够通过美化,带来抽象动作形象的审美创作;贴近民俗民间能够更好地展现典型民族历史文化形象,回归自然呼唤美,实现民族文化的舞蹈表现。
本文是我结合多年的工作实践经验以云南民族舞蹈创作为例对艺术创作灵感和构思的几点分析和探索。综上所述,创作者的灵感构思来源于民俗民间、来源于群众生活,这是舞蹈创作的本质所在,也是舞蹈创作者灵感的源泉,坚持贴近民俗民间、贴近群众生活,才是艺术创作者最为根本的工作方针。
[1]王敏玲.新世纪云南民族民间舞蹈的创作与实践探析[J].《歌海》,2016(4).
[2]葛树蓉.多层面发展云南藏民族舞蹈创作[J].《民族艺术研究》,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