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失落了的古文化
——漫话题壁

2017-07-12 07:13王健武中共湖北省委党校图书馆430022
大众文艺 2017年8期
关键词:诗人

王健武 (中共湖北省委党校图书馆 430022)

一个失落了的古文化
——漫话题壁

王健武 (中共湖北省委党校图书馆 430022)

题壁是古代诗人进行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随着新的传媒兴起,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今天我们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题壁诗来纪念这样一个失落了的文化,就像丝路上的楼兰古城一样,依然能够引起人的沧桑之感。

题壁诗;失落;古文化

有一则为人熟知的故事,说的是唐代王播少年孤贫,寄居在扬州木兰僧院读书,靠庙里的斋饭度日。和尚们的生活原是来自善男信女的施舍,分一杯羹周济一两个贫苦读书人也算不了什么,只是天长日久,众僧见王播不像有上进心的人,不免有几分厌恶,便商量出一出恶作剧来。

平日庙里一日三餐都是鸣钟开饭,这一天,他们吃完饭才去敲钟。王播听到钟声,像往常一样,拿起碗筷,进得堂来,却扑了个空。不禁又羞又恼,悲愤满腔,饥肠辘辘,提起笔来向墙上写道:“上堂已了各西东,惭愧阇黎饭后钟”,本想另写首诗来发泄一下,但是怨天还是尤人?怨别人还是怨自己?脑子里一片迷茫,理不出个头绪来,诗也就没有写下去了。

从此,他发愤苦学,终于通过了科举考试,进入仕途。几十年后,王播以要员身份重经扬州,专程寻访了木兰僧院,见到当年那首半截诗不但还在墙头,而且还被细心地用纱笼罩保护起来。不禁感慨万端,灵感一下涌来,立即将诗续完:“二十年来尘扑面,而今赢得碧纱笼”。

还有一则不太为人熟知的故事,说的是唐玄宗时,宫廷教师薛令之因嫌待遇太低,在宫墙上题了一首诗:“朝日上团团,照见先生盘。盘中何所有?苜蓿长阑干。饭涩匙难绾,羹稀箸易宽,无以谋朝夕,何以保岁寒?”薛老先生作了皇家家庭教师,竟只有这种待遇,当然心有不满。他大概是受了历史上冯谖《长铗歌》故事的影响,想利用题壁诗来打动皇帝。岂料李隆基不是孟尝君,见到这首诗后,皱了皱眉头,凝思了一会,也在旁边题上一首:“啄木觜距长,凤凰羽毛短。若嫌松桂寒,任逐桑榆暖。”用意十分明显,如此条件,还嫌不满,就请自便,回乡下吃老米去吧。

不识趣的薛老夫子就因一首一时兴起的题壁诗被炒了鱿鱼。

上面两则故事都发生在唐代,都和题壁诗有关。一则发生在寺院,一则发生在宫廷。由此可见唐代题壁诗的普遍。其实何止唐代,翻检一下唐以后各朝诗集,其中题壁诗占的比重都相当大。这说明题壁诗曾经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有趣的文化现象。

一、题壁诗是诗人们发表、交流自己创作的一种方式

是否可以说,在印刷术发明和推广以前,在报刊杂志广泛发行以前,题壁诗是诗人们发表、交流自己创作的一种方式。古代诗人为谋生仆仆风尘投宿荒村野店的时候,前路多端,客愁无绪;或者寻幽探奇,游览名山胜景的时候,水色山光,心游目想,忽然灵感来了,提起神来之笔,临壁一挥而就。然后一传十,十传百,有口皆碑,不胫而走,许多名篇佳作就这样流传下来了。

二、诗板和诗牌

《全唐诗话》李端条:“蜀路有飞泉亭,中诗板百余篇……薛能……过此,悉去诸板,惟留端《巫山高》一篇而已。”

宋人张表臣《珊瑚钓诗话》:“金陵凤凰台……古题咏惟谪仙为绝唱……予游览,壁间刻宋齐丘诗,与梁栋间悬今人诗,而乃无此篇。”

《青箱琐记》记张士逊《题西菴寺》:“欲刷粉牌书姓字,调卑官冗不堪留。”

这些记载说明题壁诗除了直接题写在墙上以外,还有先写在木板上再挂在墙上或梁柱之间的,后一种称为诗板或诗牌。题壁诗的内容有诗人自己的创作,也有转抄其他古人或时人的名作。不论采取什么形式,千百年来题壁这种形式是诗人们喜用惯用的形式,题壁这块园地是牵绊着诗人的心的,诗人们耕耘这片园地,播种美和友情,收获丰硕的成果。

三、名山胜景因题壁诗而相得益彰

无数品题名山胜景的题壁诗,直至今天,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游览黄鹤楼的游人,谁不知道崔颢的《黄鹤楼》,谁不知道李白对这首诗折服的故事。时至今日,当我们登楼凭眺,仿佛耳边响起了李白由衷叹赏:“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到过金山寺的游人,大概都要在脑海里浮现出“寺影中流见,钟声两岸间。”的佳句。也正是这一联诗句,使古来多少名贤“缩手袖间,不敢落笔”(见《青琐高议》)。读过苏东坡《题西林寺壁》,能不渴切地想去观赏一下“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庐山真面目呢!

一首好的题壁诗,也像一幅久经传诵的楹联一样,成了名胜古迹的组成部分。诗与名胜珠辉碧映,相得益彰。题壁诗大大丰富了名胜的文化内涵,增添了名胜的魅力。

四、题壁诗充当着联络诗人之间友谊的纽带和桥梁

老朋友用它互通情愫,共慰相思。元稹谪贬通州(州治在今四川达县)时有一首《见乐天诗》:“忽向破檐残漏处,见君诗在柱心题”。因为当时白居易的诗歌被广泛传抄,“观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元微之《乐天诗集序》),“自长安至江西三四千里,凡乡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题其诗者”(白居易《与微之书》)。白居易也有《蓝桥驿见元九诗》:“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诗人每到一个地方,不顾鞍马劳顿,第一件事是向墙头柱上搜寻故人的诗句,友情何等真挚。

经过题壁诗这个中介,使素不相识的诗人结成文字交,甚至终身莫逆的有之。袁枚《随园诗话》有很动人的记载:“余甲戌春往扬州,过宏济寺,见题壁云……末无姓名,但著‘苕生’二字,余录其诗,归访年余。熊涤斋先生告以苕生姓蒋,名士铨,江西才子也。且为通其意。

苕生乃寄余诗,……与余交好。”当时,袁枚、蒋士铨与赵翼齐名,后来被称为乾隆三大家,以诗文互通声气本是情理中事,但题壁诗毕竟是有趣的契机。《随园诗话》接下去写道:“余过良乡,见旅店题诗云:……末亦无姓名,但书‘篁村’二字。余和其诗,有‘好叠花笺抄稿去,天涯沿路访斯人’之句。隔十三年,劳宗发观察来江南,云,渠宰良乡时,见店壁有此二诗,为馆钦差故,主任将圬去;心甚爱之,抄诗请于制府方敏悫公。方亦欣赏,谕令勿圬。然彼此不知‘篁村’何许人。壬辰,在梁瑶峰署中,晤篁村,放知姓陶,名元藻。”

五、题壁诗有时还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全唐诗话》载:“温宪,员外庭筠之子也。僖昭之间就试于有司。值郑相延昌掌邦贡,以其父文多刺时,复傲毁朝士,抑而不录。既不第,遂题一绝于崇庆寺壁:‘十口沟隍待一身,半年千里绝音尘。鬓毛如雪心如死,犹作长安下第人。’后荥阳公登大用,因国祭行香见之,悯然动容。暮归宅,已除赵崇知举,即召之,谓曰‘某顷主文衡,以温宪庭筠之子,深怒绝之。今日见一绝,令人恻然,幸勿遗也。’于是成名”。

《苕溪渔隐丛话后集》:“东坡云:杞人马正卿作太学正,清苦有气节,学生既不喜,博士亦忌之。余偶至其斋中,书杜子美《秋雨叹》一篇壁上,初无意也。而正卿即日辞归,不复出。至今白首穷饿,守节如故。”

六、为仁人义士流传浩然正气

有不少仁人志士就义之际的绝命词,正赖有题壁这种形式,才使后人得以从那惊天地,泣鬼神的笔墨中看到他们的浩然正气。

吴梅村《鹿桥纪闻》:“乙酉五月(清军破扬州后)福王出奔。有乞儿题诗南京百川桥上曰:‘三百年来养士朝,如何文武尽皆逃。纲常留在卑田院,乞儿羞留命一条。’题毕投水而死。”

谭嗣同《狱中题壁》:“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七、不同意见展开辩论的场所

咫尺粉墙,不只是诗人酬唱的园地,有时还是抒发不同意见开展辩论的场所。

《石林诗话》:“旧中书南厅壁间,有晏元献(殊)题《咏上竿伎》云:‘百尺竿头袅袅身,足腾跟倒吓旁人。汉阴有叟君知否,抱甕区区亦未贫。’当时必有谓。文潞公(司马光)在枢府,尝一日过中书,与荆公(王安石)行至题下,特留诵诗久之,亦未能无意也。荆公他日复题一篇于后,云:‘赐也能言未识真,误将心许汉阴人。桔槔俯仰何妨事,抱甕区区老自身。’改革和保守两种思想,旗帜鲜明地通过题壁诗展开论战。

八、题壁诗拾贝

当我们漫步古人诗话或劄记之林,有关题壁的故事真乃比比皆是。这足以说明诗人与题壁之间关系的不平常。

让我们再赏玩一下下面的诗句:

孟浩然:染翰聊题壁,倾壶一解颜。《秋登张明府海亭桥》

陆游:浊酒可求敲野店,旧题犹在拂颓墙。《题旅舍壁》

陆游: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西村》

查慎行:高楼吹角风无赖,坏壁留诗客有情。《晚抵雁城次壁间韵》

石文成:入店已非前度主,拂墙犹有旧题诗。引自《随园诗话•九七》),诗人袁枚对于题壁诗,无论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作品都是一咏三叹,情有独钟。

俞平伯《月下老人祠下》所载:“老人祠下共寻诗”,便记述了“南湖荡桨,冷壁寻诗” 的趣事,文章写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可见经过了五四运动直至此时,题壁诗仍然有它的生命力。

九、题壁诗的没落

随着时世推移,再难见到令人神往的题壁诗了,倒是“**到此一游”,以及一些下流话横涂竖抹糟践了污染了不少旅游景点。那些不堪入目的“题壁”,再也不会“令人感到一种特别的人间味”(李广田《野店》)。无怪乎王力先生要气愤地高呼:“题壁是中国文人的恶习”,并“建议凡属公共游览场所,一律严禁题壁”(《龙虫并雕斋琐话•题壁》)。

题壁诗风风光光地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成了中国文明博物馆中的陈迹,再不会有人“下马先寻题壁字”了。但它仍然不时浮现在诗人回想中,就像夹在书册中的一片红叶,一瓣落花,就像在文化海滩上拾得的珍贵的一枚贝壳。

猜你喜欢
诗人
访谈:和诗人一起进入诗歌的梦
诗人的书画
诗人的书画
最帅的诗人
“诗人”老爸
愤怒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诗人与花
想当诗人的小老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