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族村寨文化复兴与旅游开发
——以贵州铜仁市九龙洞为例

2017-07-12 13:58兰秋林铜仁学院经济管理学院554300
大众文艺 2017年3期
关键词:民族特色九龙村寨

兰秋林 (铜仁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 554300)

万坤利 (铜仁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554300)

论民族村寨文化复兴与旅游开发
——以贵州铜仁市九龙洞为例

兰秋林 (铜仁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 554300)

万坤利 (铜仁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554300)

民族村寨文化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针对当前民族村寨受到强烈冲击、民族文化流失严重的发展现状,以铜仁地区九龙洞为案例做出探讨,旨在现有条件下,为复兴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重建民族村寨提出应对措施,以期保存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实现民族的可持续发展。

民族村寨;复兴;九龙洞;民族文化;旅游开发

民族村寨特指少数民族居住和生活的村落。民族村寨承载了丰富的民族文化,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由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大多贫穷落后,地方政府在保护民族文化的同时,也肩负着发展经济的重要责任。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下,民族村寨旅游应运而生。民族村寨凭借自身民族特色的优势,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媒介,全国迎来民族村寨旅游热潮。在民族村寨产业化的进程中,如何在旅游开发中保护民族村寨传统文化成为当下的热门话题,引发了民族学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专家学者纷纷立足于实践提出自己的理论见解,为传承民族文化献智献策。目前,关于民族村寨保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针对旅游开发对民族村寨传统文化造成冲击之前提出防御措施的研究(事前预防研究);二是针对已开发民族村寨的文化流失拟采取对策的研究(事中控制研究)。对于已经遗失民族特色的民族村寨如何在旅游开发中“重建”的问题尚属盲区,少有研究。本文将针对民族村寨文化复兴与旅游开发的问题做出探讨(事后挽救研究)。

一、民族村寨发展现状分析

据《人民日报》官方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具有较高保护价值的民族村落已不足5000个。面对民族村寨的急剧减少,保护民族村寨已成为当代社会的一项历史任务。为了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国家民委与财政部于2009年开始实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项目,并于2012年颁布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规划纲要》。依托少数民族村寨保护政策的推进,民族村寨文化的延续迎来了新的契机。

贵州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的省份之一,全省共有民族56个,民族村寨的占有量在全国居于前列。在众多少数民族中,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白族、瑶族、壮族、畲族、毛南族、满族、蒙古族、仫佬族、羌族等17个民族为世居民族,拥有浓厚的民族特色文化。贵州已卓有成效地将带有民族特色的村寨旅游打造为当地旅游的名片。然而民族村寨旅游可谓是双刃剑,一方面使当地经济获得了显著的增长;另一方面,由于旅游的过度开发,导致部分民族村寨文化特色濒临消失。因此合理协调好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关系成了重中之重。

民族村寨能得以发展,主要受益于其自身独具的民族特色文化,如房屋建筑、饮食、服饰、语言、民俗等。由于各地旅游发展政策与地理条件各有不同,民族村寨旅游展现出了不同的形式。如贵州凯里“西江千户苗寨”、贵州松桃“苗王城”均是以民族特色吸引游客的典型,民族文化保存相对较好,可视为成功协调民族村寨保护与旅游开发两者关系的典范。也有一部分民族村寨因为地理条件所限,又出于达到脱贫致富、提高地区知名度的目的,把旅游发展的重心放在了除民族风情之外的其他旅游形式上,如贵州铜仁市九龙洞景区和贵州江口县梵净山景区。不可否认,上述风景区均为当地增加知名度,为提高经济水平增添了助力,但是,旅游开发的同时给民族文化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文化漂白”。民族特色在旅游消费的过程中日渐消失。

二、民族村寨文化现状的尴尬——九龙洞景区案例分析

(一)九龙洞风景区概况

九龙洞景区地处铜仁市漾头镇,全镇辖3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共37个村民组,2077户,7124人,有侗族、土家族、苗族、汉族等8个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95%以上。该景区于2004年开发完工,原由九龙洞、锦江和六龙山三个景点组成,于2016年初新开放了九龙洞温泉度假庄园。愈加丰富的旅游线吸引了大批游客前往观光游览,然而作为少数民族占主流群体的当地村寨,至今已难觅象征民族特色的“符号”。

(二)旅游开发对当地村寨的影响

铜仁地区在未经开发前,由于四面环山的地理环境,导致当地村寨较为封闭。在这片封闭的土地上,承载了丰富而悠久的民族历史文化。在日新月异的当代社会,或许封闭才是对文化的保护。对于九龙洞这片民族文化圣地,连绵起伏的大山即是阻止外来文化侵染的屏障。随着当地旅游开发项目的实施,交通日趋发达,生活便利度大大提升,村民由原来纯农业的生产模式发展为半商半农模式,生活水平获得显著的提高。一家家餐饮个体户的诞生,标志着屏障已逐渐失去原有的效力。在旅游发展的同时,民族村寨吸收外来文化,给原本封闭的村寨注入了新的社会文明,推动了少数民族现代化的进程。除此之外,随着景区热度的增加,环境污染亦成为不容忽视的现象。

(三)当地民族村寨在旅游开发中的发展前景

九龙洞风景区居民属于多民族混居的社会结构,各民族长期的文化融合,加上现代化的推进,代表各民族特色的语言、建筑、服饰、信仰等传统文化已然所剩无几。对比“明星”村寨——西江千户苗寨,涵盖多个少数民族村寨的九龙洞景区的开发造成民族文化特色流失严重。分析西江千户苗寨的成功,关键在于选择了发展“文化经济”的开发模式,以苗家传统文化作为旅游产品,在提升当地财政收入的同时,有效的保护了“民族村寨”这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实现了文化与经济的共赢。九龙洞地区是否能效仿西江苗寨的经营模式,打造出全新的带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景点呢?

九龙洞所在的观音山地势险要,路况蜿蜒崎岖。以往,游客进入九龙洞,除了步行,马是唯一的交通工具。村民大多在农闲之余以牵马载客赚取佣金以弥补日常所需。由于当地属于喀斯特地貌,可耕种面积少,生活物资匮乏,加上交通不便,经济来源少,导致经济贫困落后。“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曾经是当地的真实写照。近年来,九龙洞风景名胜区管理处为升级景区线路,修建了景区道路、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同时还引进了九龙洞温泉度假庄园等休闲娱乐项目,景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九龙洞民族村寨可在当地政府引导下,充分利用现有的旅游资源,“复兴”民族文化,使民族元素融于景区,实现民族文化与与地方经济协调发展。

三、“复兴”民族村寨文化,规避旅游开发负面影响的应对措施

九龙洞是民族特色未能得到有效保护的民族村寨,由于旅游开发等因素,民族特色受到严重破坏。为了民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为了九龙洞村民脱贫致富,为了旅游者在该景区获得更为丰富的旅行体验,作为景区经营管理者,当务之急是采取有效可行改革策略,“重建”民族村寨,“复兴”民族文化,发展符合九龙洞民族村寨现状的“文化经济”。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抓民族文化,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建立文化融于经济,经济发展依靠文化的战略方针。

“旅游业是一种文化性很强的产业,旅游经营者生产文化、经营文化、销售文化,旅游者购买文化、享受文化、消费文化,旅游的文化本质决定了旅游经济实质是一种文化经济”。“文化经济”是景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保鲜剂”,给景区赋予文化内涵是维持长远发展的不二法门。

九龙洞村寨作为已丧失民族特色的民族村落,谈论在开发中保护民族文化为时已晚。但是各民族的社会生活特性依然有迹可循。“复兴”九龙洞民族村寨文化,并非易事,具体措施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其一,做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宣传工作。成功的宣传不仅能让更多人了解少数民族文化,还能提升少数民族同胞的民族自豪感;其二,鼓励少数民族村民参与景区的经营管理。在饮食方面,开设各民族的特色饮食餐馆;在住宿方面,以少数民族风格的旅店代替现代化的酒店;在娱乐方面,开展民族传统表演艺术活动。体验式消费在加深游客印象的同时即做好了民族文化的宣传。其三,在景区布局带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标识。表现为在景区播放民族音乐;有文字标识的地方附带少数民族语言、设置传统手工艺展览区。

四、结语

时至今日,民族村寨仍在持续减少。在民族村寨受到冲击的当下,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到保护民族村寨特色文化的行列。民族村寨文化作为人类的文化遗产,之于少数民族重要,之于中华民族亦是如此。

注释:

1.贵州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世居少数民族专栏http://www.gzmw.gov.cn/index.php?m=content&c=index&a=lists&cati d=56,2016-12-14。

2.碧江区政府,http://www.trgov.gov.cn/?Temp=ZjBiJConten&id=66655,2016-12-13。

3.罗永常.文化经济背景下的民族村寨旅游开发,思想战线,2006年第04期:98.

万坤利,铜仁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本科生。

贵州省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打造地方特色立体旅游品牌:以铜仁九龙洞地区为例”(项目编号:201510665022)

兰秋林(1989-),女,四川内江人,助教,本科。万坤利(1992-),女,河北唐山人,本科。

猜你喜欢
民族特色九龙村寨
九龙口:超然江淮间,敢为天下“XIAN”
乡村旅游开发中利益相关者的演化博弈分析——以民族村寨旅游为例
九龙璧之魂
遇见九龙口 遇见最美的自己
九龙九凤冠:明代皇后的顶级配饰
锅巴粥
别让民族村寨毁于当代
凸显民族特色 余热倾情后生
民族特色是创意设计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