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明彦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中文系 678400)
供给侧改革视域下的“非遗”保护与传承
——以德宏州文化馆2015年工作记事为例
林明彦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中文系 678400)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的供给侧改革是基于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与传承。德宏州文化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与实践,并已取得较好的效果。具体方式是以服务社会为突破口,以培训、推广为着力点,以文化节日为抓手,以产业合作为导向,进而实现“非遗”与政府、社会、企业、学校互动发展的良好格局。
“非遗”;保护与传承 ;供给侧改革;德宏州文化馆
(一)使用成本高,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
现代社会的典型特征是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崇尚时尚简约的审美趣味,因此,根源于与传统的生活中的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显现出成本高昂的特点。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傣剧的传承中,这类问题非常突出。剧团每次下乡演出,差不多三四十个演职人员,加上设备,需要一辆大卡车和两辆中巴车,租车费加上燃油费,一个来回至少要5000元,一年40多场,需要约20万元。
(二)时代变迁,大众喜好发生改变
由于现代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曾经在传统生活背景下备受大众喜爱的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却陷入困境。国家级“非遗”桂剧每场低至五元钱也很少有观众去看,演员的平均年龄已经超过七十岁,观众也都是老年人。国家级“非遗”傣剧所面临的情况也大致如此,受到影视和网络媒体的影响,目前喜欢傣剧多为老年人,傣剧传承面临着巨大的困难。
(三)社会影响力低,传承后继乏人
由于时代的变迁,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的社会影响力已经大大降低了,况且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掌握需要学员足够的天分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因此,后继乏人是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存在的一大难题。就傣剧而言,大多数演员只有初中学历,文化素质偏低,传帮带水平有限,年轻演员普遍缺乏系统化、规范化的培训。因此,对傣剧的传承来说,后继乏人无疑是必须正视的又一大困境。
(一)创新服务方式,打通文化下基层的“最后一公里”路
1.开展文化惠民培训活动
首先,开展文化惠民广场舞培训,让“非遗”传承与市民生活相互融合。结合广大城市民众的身体锻炼需求,德宏州文化馆与省文化馆联合开展文化惠民“舞出健康.舞动快乐”广场舞培训,5月13日至21日州文化馆在舞蹈排练室举办德宏州第三届广场“大家乐”民族广场舞培训班,来自芒市地区各业余文艺团队的30余名文艺骨干参加了培训。此次培训由州文化馆专业的文艺辅导老师进行授课,他们结合实践并通过现场示范、分组练习及个别辅导等形式,完成三支广场民族广场舞的教学。舞蹈内容来自州文化馆文艺辅导人员经过半年多以来收集、整理和反复修改德宏州3个世居民族的舞蹈、音乐及素材经历,并结合广场舞的特性创作了《景颇叮歌》《德昂茶舞》《阿昌窝罗乐》三支舞蹈。这些舞蹈结合保健原理,通过精心编排,使舞蹈与健身操充分结合,形成了一整套事宜各阶层、各年龄段的广场健身舞。舞蹈动作欢快、易学、易于流传,便于普及推广,充分地体现了广场舞蹈的广泛性,参与性和群众性。全年共举办三期培训,班经过培训,文艺骨干们将会做好各自辖区内群众广场舞蹈的辅导工作。进一步促进广场舞在芒市地区乃至全州广泛推广,达到了全民强身健体与发展性传承“非遗”的目的。
其次,深入民族村寨,推动“非遗”传承。德宏州文化馆自2015年元月开始派出文艺辅导人员对瑞丽市等嘎村群众进行辅导,共辅导文艺骨干600余人次,并组织我州知名度较高的景颇协会大妈团参加,表演了《景颇姑娘》《笛声中的红扇子》等经典舞蹈,赢得等嘎群众的阵阵欢呼和掌声,为我州景颇乡村的群众献上了一台视听盛宴,让农民群众在家门口参与文化,享受文化。瑞丽市弄岛镇等嘎村是传教士将景颇族文字最先传入中国的发源地和我州第一个组建景颇“文蚌”乐队的优秀文化传承基地,州文化馆此次在等嘎村开展“中国梦·德宏情”文艺下基层演出活动,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景颇族同胞的关爱,为营造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和满足基层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让“非遗”在发展中得到传承。
再次,根据民族分布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业余辅导。8月27日,开展傣剧业余文艺队培训。为期6天。由德宏州文化馆与德宏州傣剧传承保护展演中心承办。来自全州各乡镇的傣剧文艺骨干70余人参加了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傣剧的唱腔学习、刀枪把式、身段、表演、打击乐以及学员傣剧剧目展示活动等。课程内容丰富,针对性、实用性强。
2.采取灵活多变的形式,探索“非遗”进入学校的手段
首先,让“非遗”进入课堂。就傣剧来说,以前,没有专门的地方可以学习傣剧,大多采用“以老带新”的模式。现在,在云南省德宏州盈江旧城小学里,就开设了傣剧班,学生们在课上学习傣剧相关知识。学习从娃娃抓起,傣剧后继有人了。傣剧传承教学在盈江县旧城镇中心小学已初具规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在德宏州唯一的高等院校艺术系,也开设“剪纸”课程,在艺术楼设有傣族传习剪纸室,择期邀请国家非遗传承人邵梅罕到校指导学生学习。目前,该校正在申报云南省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筹备与技艺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合作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的事宜。
其次,有效利用课外时间,让“非遗”丰富少儿的文化生活。多年来,小孔雀艺术团免费为幼儿园阶段和小学阶段的学生提供免费民族舞蹈培训。该团重视少儿舞蹈基本功训练、平衡能力、协调能力、节奏的敏感性等开发少儿的艺术潜能。州文化馆小孔雀艺术团2015年暑假培训班7月20日上午开班,40余名学员开始了暑假的第一次舞蹈培训。9月份学生开学后恢复每周六、周日上午进行授课。此外,积极参与农村公益教育项目。州文化馆的辅导人员每个周末为西山乡营盘村“榕树根”儿童教育机构的孩子免费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辅导。为了让这里的孩子和城里的孩子一样能够得到正规的文化艺术教育。老师利用州末的休息时间,给孩子带去文化艺术食粮。从初步舞蹈基训课进行教学,向孩子传授基本动作组合,讲授舞蹈韵律和技巧,还为他们编排了景颇舞蹈。通过文化艺术辅导,让“榕树根”的孩子在这个平台上发挥他们的能力,展示才华,认知“自我”,开阔眼界,提升学习兴趣并树立自信,用艺术去表达,勇敢追求梦想。通过不间断地开展舞蹈培训,既丰富了少儿的文化生活,同时也为“非遗”传承播下了的种子。
3.开展形式多样的“非遗”展演活动
2015年,是我国第十个“文化遗产日”。芒市地区首届傣族象脚鼓舞王拨彩赛在芒市广场举行。通过鼓励年轻人参加比赛,寓教于乐的同时也传承了非遗文化,达到非遗传承,人人参与的目标。此外,州文化馆开展了“非遗保护人人参与”德宏州非遗展览活动。本次展览共设置展板20余块,发放传单100余份,接待询问人次100余人。展览的内容包括德宏州国家级名录13项,省级名录18项,州级名录152项,国家级传承人10人,省级传承人47人的资料图片及项目介绍。通过此次活动,引导群众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我们息息相关,要自觉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珍惜定格的历史,爱护不朽的文明。”9月14日至19日,组织农民工艺术团和非遗艺术团开展送欢乐下基层活动。演员每到一处,都以扎实的专业技能,把傣族、德昂族、景颇族等少数民族歌舞和德宏州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景颇刀舞、孔雀舞等12个精彩纷呈的节目呈现在观众面前,让观众在欣赏的同时,也激发起他们的兴趣,为“非遗”的传承打下良好的群众基础。
(二)以产业合作为基本导向
“非遗”传承可以通过产业合作的方式来化解现实的资金困难。文化产业是国家的一项战略性产业,激发文化产业潜能,通过跨界异业合作,带动不同领域、行业与文化的融合发展,是当前文化产业领域关注和发展的主要方向。
由助业担保公司提供赞助的中国·德宏2015国际泼水狂欢节“助业担保杯”金梭子织锦大赛4月12日上午在芒市广场成功举办,从全州选拔出20名织锦能手进行了角逐,5名评委根据参赛选手的图案、难度、色彩、公艺花纹、作品展示、原生态特色和编织速度进行评选。由法帕芒蚌温泉度假村提供赞助的“法帕芒蚌温泉”金葫芦丝大赛3月29日在芒市珠宝小镇成功举办。比赛分老年组、组合组、“古歌”传承组、少儿A组、少儿B组的决赛。此次大赛促进了各地葫芦丝演奏艺术和民间音乐的交流学习,发现了一批具有较高水平和综合音乐素质的艺术人才,充分展示了德宏葫芦丝民族特色音乐艺术的独特魅力。此外,由众多商家赞助举办的“森鑫·松林雅居”第五届德宏州“十佳民族歌手”电视大赛。本次大赛是州文化馆首次与德宏广播电视台合作,其赛事风格和形式内容都与往届不同。通过不同领域、行业与文化的融合发展,成功解决了“非遗”传承中存在的资金难题。
(三)以培训、推广为着力点
1.注重责任传承人的交流与培训
传承人是重要的文化承载者和传递者,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存活在这些杰出的传承人技艺里。因此,保护好传承人、完善其知识结构、提高其综合素质、让传承人更科学、积极地传承和培养后继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8月20日至21日,派出8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参加云南省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培训班的学习。本次培训内容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形势与任务,非物质文化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权利、义务与责任,以及带领传承人考察云南民族村、省博物馆、官渡古镇滇剧传习所、云子传习馆、乌铜走银传习所等。为期两天的培训让全省各地州传承人相聚在一起共同探讨、学习、交流传承经验。
此外,州文化馆还注重乡镇基层“非遗”传承人的文化培训。州文化馆与陇川县文化站联合举办首届“象脚鼓舞”培训。州文化馆文艺辅导人员经过对象脚鼓舞步法的收集、整理修改及结合各地方县市不同打法和舞步的特点创作出一套具有本土民族象脚鼓舞,通过结合实践、现场示范、分组练习和个别辅导等形式完成象脚鼓舞的教学。此次培训的象脚鼓舞围绕长象脚鼓、短象脚鼓舞的节奏,基本动作分别教授了芒市象脚鼓舞步法“来三莫”、梁河象脚鼓舞步法“拜四方”、盈江象脚鼓舞步法“甩鼓”、芒市遮放象脚鼓舞步法“侧身打鼓”、陇川象脚鼓舞步法“来光颂”等,便于推广和流传,充分体现了象脚鼓舞的广泛性、参与性和群众性。此外,文化馆还开展了“母瑙斋瓦”(懂萨)、德昂族“浇花节”等“非遗”项目培训。这些富有时代特点的培训,是把优秀的“非遗”传统带入现实生活,成为现实生活的一部分。总之,通过对“非遗”传承人的交流与培训,不但完善了传承人的知识结构、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而且也让他们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更加科学的方式去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2.积极与文化部、省市交流学习
“非遗”的传承与保护,不仅需要充分挖掘本地区的潜力,同时,也需要借助其他一切有利的外部条件。积极与文化部、省市交流学习,无疑可以对“非遗”的传承与保护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1月1日至3日,州文化馆组织景颇族老年人参加“中国梦.夕阳美”全国中老年艺术大赛。州文化馆选送并参演的《景颇姑娘》以独特的民族魅力荣获了本次大赛的组织金奖、三等奖两项大奖。4月18日至26日,州文化馆一行11人在馆长穆贝玛途的带领下赴四川省崇州市新津县参加“百花会艺术节”,同时与崇州市文化馆开展文化艺术合作交流活动。2015年艺术节以成都崇州为中心,以展示中国文化艺术为核心活动内容。艺术节期间崇州市文化馆和德宏州文化馆人员进行座谈交流,双方商定了合作事宜,借助“花舞人间”的舞台将德宏州五中少数民族风情、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带到崇州市“花舞人间”展演。
3.借助“一路一带”平台,辐射东南亚国家
德宏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与缅甸及东南亚、南亚国家友好往来、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在区位、通道和文化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8月23至26日,州文化馆圆满完成“首届跨喜马拉雅发展论坛”的文艺展演、非遗展示等主要任务。本届论坛以“跨喜马拉雅发展合作与‘一路一带’倡议”为主题,共有146名来自中国、阿富汗、孟加拉、印度、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和斯里兰卡的专家学者参加。12月11日晚,圆满举行首届孟中印缅(BCIM)卫生与疾控合作论坛暨乡村地区卫生人员传染病地方病防控培训项目文艺晚会。
在文艺晚会上,州文化馆组织的非遗传承舞蹈和州专业文艺团队的表演让中外嘉宾充分领略到德宏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此外,24日至25日,州文化馆组织的德宏州非遗文化展览作为论坛期间的文化交流活动而备受关注,现场展览室内有傣族剪纸、景颇族织锦、户撒刀等展示,精彩的展示活动让各国代表赞不绝口,传承人的现场展示让外宾直观地体验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非遗是展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对它们的多样化展示,为重要的国际性活动赋予鲜明的中国印记。
(四)以文化节日为主要抓手
德宏州现有五种世居少数民族,各民族都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有利于组织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影响较大的“非遗”文化系列活动,进而满足本州城乡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全州文化活动形成了以广场文化活动、民族团结月、国际泼水节、国际目瑙纵歌节等为主线的社会文化体系和行业监管、部门主导、社会参与的健康格局。譬如:2015年芒市景颇族目瑙纵歌节3月5日至6日在芒市广场隆重举行,来自州内外的景颇族同胞,芒市地区各族各界群众和外国友人参加此次盛会。4月13日晚,中国·德宏2015国际泼水狂欢节闭幕式暨颁奖晚会在芒市广场隆重举行。晚会上进行了“金孔雀”孔雀舞大赛、“金鼓王”象脚鼓大赛、“金葫芦”葫芦丝大赛、“金梭子”织锦大赛、“金剪子”剪纸大赛、“金嗓子”民歌大赛、“金刀子”果雕大赛、“金旺旺”傣族美食大赛(简称“八金”活动)。大赛的成功举办为我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传承与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注释:
1.德宏州文化馆工作记事资料由德宏州文化馆提供。
德宏师专校级课题(DSK2010161023)
林明彦(1981—),男,汉族,云南芒市,讲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和民族文化,单位: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