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阙维杭(美国加州)
Try it !试一试吧!
文_阙维杭(美国加州)
来到新大陆美国的新移民,也许都听人跟您说过这样的话吧:“Try it!”“You can try!”(去试一试吧!)我现在回忆起来,这样的短语从语气到含意都是美国式的,予人鼓舞,催人奋进,带给人去勇于尝试新事物的欲望,也教人学会在尝试的过程中体验美国文化和种种社会现象,无论最终结果如何,留给人生的必定是无可替代的经验与文化洗礼的震撼。
真是奇妙呵!“Try it !”它给我的感觉不仅仅是一句简短有力的英文,更蕴涵着人性的张力和关怀,释放出人生的哲学智慧和力量,无疑也是不断令人受益的精神营养。
想起初到美国东部小城的岁月,房东小姐温迪让出她自己的一栋小楼给我们安身时,领我看了车库里的割草机,指着芳草萋萋的前后院说,“拜托你每两星期割一回草。Try it !”
纽约州立大学普拉兹堡分校留学生顾问替我从多位报名的大学生义工中选定一名英语“家教”时,说的也是“Try it !Good luck !”后来的日子里,这位大学生义工引领我访遍小城,逛博物馆、市中心乃至酒吧等处,领略美国社会风情和文化时,说的也是“Try it !”
七十多岁的退伍老兵邻居库柏先生听说我要把汽车开到修车行去换机油时,赶忙指点我完全可以自己动手,他借给我工具并说“You can try!”“逼”我添了许多保养汽车的常识和乐趣。
多年之后,当我们为改善居住环境,请教房地产专业人士并且还心怀忐忑时,他第一句话是:“租得起房就买得起房,Why don't you try it?”
许多话题的交流,众多难题的释疑,大计琐事的解决,几乎所有的指向最终都落实到这个短语“Try it!”美国人甚或早期来新大陆落户的移民仿佛都习惯了类似的思考,遇到任何事总得去试一试,而且首先是要试了再说,坐而起行,干脆利落。不试不知道,一试“吓一跳”,事物的结局往往就那么令人想象不到的简单或者出乎意料的方便。而试过多次后,生活信心乃至面对人生的勇气、梦幻都随之增长。没有固步自封,告别循规蹈矩,也无须妄自菲薄或者妄自尊大,唯有尝试新事物的冲动荡除了一切犹豫、怯懦,敢于创造和迎接新局面的身心在“Try it ”的过程中经受岁月的洗礼。
“Try it !”的文化,包容了勇于面对和化解疑难并创造奇迹的一切可能,是美国人牛仔精神的延续和人格独立的象征,奥秘无穷,诱惑也无穷,但无论如何,亲近这个文化比疏远她要明智得多。可以想象一下,倘若没有去试一试的想法和行动,骆家辉不会从一个普通的移民后代成为美国首位华裔州长乃至商务部长、驻华大使,吴振伟不会从一个平凡的律师迈入国会山庄的殿堂,内阁部长赵小兰也许至多是一位曾披挂过“白宫学者”荣誉光环的企业白领,说英语有浓重口音的田长霖也难以从258位候选人里脱颖而出领导美国最佳公立大学,张德培、关颖珊、周婉仪等也不太可能驰骋体坛各领风骚多时……
举那些名人的例子似乎不足为训,但“Try it!”的文化精髓早已根植于美国生活的每个领域任何角落,则是不争的事实。其实,在我们周围天天发生和正在发生的许多事情,看来是那么不可思议,却无不体现了“Try it!”的文化精神。我自己家多年前遭遇的一段奇事,也足可以为这一美国文化精神及美国社会制度的运行添一个注脚。
有些美国人家门口会贴着一个纸牌,上面印着“No soliciting”的字样,意即谢绝一切推销或募捐者敲门,以免家居生活受到干扰。这也是另一种美国社会现象或者说文化的反映,我的左右及对街邻居家都贴着类似的告示,不过我和妻子对此倒不热衷,觉得咱这片社区本来就挺安宁的,没必要“庸人自扰”弄得神经兮兮的,就一直没有将那张告示派上用场。
那是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上午忽然听到门铃声,开门见是一位中年白人,自称是本市房屋管理部门(Housing Department)的检查员,名叫克里斯,果然也看到他驾驶的一辆福特车停在路边,车身涂有政府机关公车的标志。克里斯站在门口介绍说,市里目前正推出一个强化邻里社区计划(Strong Neighborhoods Tnitative),我们所在的一片社区也纳入该计划实施范围。克里斯随即指着我家门前那坑坑洼洼的铺满沥青车道和枯黄残败的草坪说,这些都需要整修改善,关乎到整个社区的外观与品质。其时,我们刚买下这房子不久,维修翻新这些连同换屋顶超过20年的旧瓦,都纳入未来计划而心切切向往之,只是由于财务上的困顿暂时还难以付诸实现。
克里斯似乎看出我们的顾虑,取出几份资料、表格给我们,说政府规定,不同家庭收入视具体情况可申请维修补助。我和妻子粗粗瞄了那材料几眼,看到列出的几项不同收入可申请到的政府资助在10000美元到50000美元之间,居然连相当高的家庭收入也包括在内了,于是将信将疑,忍不住问克里斯:“这都是真的吗?”克里斯笑了,说他在其他几户家敲门时,有的屋主把他当作什么公司产品的推销员而拒绝开门,说我们家没有那“No soliciting”的纸牌,状况也符合需要翻新改善的条件,现在看来向我们介绍这个计划是找对了。他要我们细看申请条例,再根据自己的收入情况和需要翻新的项目填表寄到市房屋部门去,“Try it!”他随后爽朗地说,这句短语又说得我们热血沸腾起来。
我和妻子移民美国这一路行来,已习惯尝试所有可以试一试的东西,今天碰到这样的奇事,哪有不试试而轻易放弃之理?于是仔细推敲文件字句,又照克里斯“翻修外面为主”的建议(按市政府条例,家庭收入在一定数目以下者,甚至连后院和屋内的部分装修都可涵盖),我们列出了翻新前庭草坪、车道和房顶旧瓦的申请补助项目,签字后付邮,便坐等佳音了。期间,将这段奇遇说给一些华裔朋友,并动员近邻的美国老太太也去试着申请一下,他们则都向我说了美国的另一句老话:“In America there are no free lunchrs!”(美国没有免费的午餐!)绝不相信政府部门还会有如此“豪华的施舍”,或者天下真能掉下个大馅饼。我自己以前也曾多次引用过这句美国名言,却也笃信凡事均有例外,虽然无法说服他们,冥冥中期待着奇迹的诞生。
不到两星期,我收到了市房屋部门的答复,批准给我们的补助费竟然是超乎想象的慷慨:我们被告知由该计划基金拨款25000美元,在当时美国经济大不景气、硅谷裁员之风劲吹的岁月,政府还真能为老百姓兑现这样出手大方的支票吗?兴奋之际不免存疑。次日上午,克里斯再次来按门铃时,我们向他求证,他恭喜我们之后,便认真地为整修前院草坪、车道和翻新房瓦核算起来,并称这三项正好够花那笔拨款,几乎不用我们自己再掏钱了。
在克里斯的联系安排下,一家屋顶工程公司很快来估了价,我们根据房屋外墙的漆色,选定了相宜颜色、有50年保障品质的优质瓦。该公司报价11000美元,克里斯代表计划执行方并征求我们意见后认可了。该公司倒也雷厉风行,第二天就派了五六位工人上房掀掉了饱经风霜的旧瓦;再一日,又用附设传送带的大装卸车运来了新瓦和铺层隔漏的五夹板、油毛毡。看着传送带将这些材料输送到屋顶的情景,俨然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建筑工地,激起我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一个朝思暮想却又因受限财力而迟滞不前的家庭装修计划,竟然受惠于政府的这项优化社区邻里政策,得以提前三五年实现了。
那个周末,屋顶公司的技术工人还在房上细细地铺排钉实夹板油毡,倡议并推动该邻里计划的市议员琳达在房屋部门职员的陪同下来到我家探视,望着正在开工的屋顶,她也欣慰地笑了,并在屋前与我们合了影。得知这位议员还要竞选连任,我们发自内心地对她说:你为老百姓谋福利,我们当然要选你!
当天中午,社区在附近的教堂举行派对,周围居民都应邀和琳达市议员参加了,只见现场热热闹闹近百人,吃烤肉,喝饮料,每人还领到一件印有该计划字样的白色T恤衫。一问那些白人、墨西哥人,都是该计划的受惠者,他们也都想不到政府竟然真拨出巨款造福居民。琳达市议员发表演讲,祝贺大家有资格分享这个计划的优惠,并称该计划也是创造屋主、社区和政府多头共赢的局面。我听明白了那层意思,家家户户的环境改善后,整个社区乃至城市的环境自然也大为改观,并有益于本地房屋市场的良性发展。
屋顶连同屋檐的通水管都焕然一新之后,房屋的外观感觉果然也更悦目赏心了。克里斯又和我们商量,还有14000美元花在前院翻新,打算以“招标”形式在几家公司中选择一家,我们自然赞同他的内行观点。相继有几家做庭院的公司来实地估价,并根据我们的要求做出设计草图,最后在两家公司中平衡选定了一家,只是因为那企业主提供的报表较为规范和细致,草坪的一侧还规划出一个小“花岛”区域,相对更美观些。
那公司先把车道改建包给另一家做水泥活的合作伙伴,将原先乌黑的、斑驳不平的柏油路面彻底铲掉,铺成加宽加厚的水泥路,还依照我们的想象延长出左右两侧通往后院的小道,看上去亮眼多也实用多了。水泥车道铺好的时候,恰逢加州的雨季,连日不停的雨水为新水泥路做了最好的保养,数年后再看,这车道质量还真是无可挑剔。
与此同时,草皮和玫瑰、茶花、冬青灌木苗等植物也一一运到,被铲除残旧草坪的前院地坪下先埋设了网状水管,装上了喷水器,草坪、花岛等也便渐渐像模像样起来,绿茵如毯繁花似锦,一派生机盎然的前院展现了,引得周围邻居路过都情不自禁地驻足称好。
全部工程完成,大约仅三个月,一栋建于20世纪50年代的老房子大为改观,克里斯来验收工程并询问我们的意见,我们都只有满意的份。看看屋前和草坪花岛上的植物还略嫌稀疏单调,我们和克里斯异口同声地说,会自己再去买些花草来补上。这便给我们以后好几个月的周末生活添了乐趣,跑多家园圃,选各种花草,回到家里顾不上进门,先在园子里忙乎一阵,不亦乐乎!我和妻子核计着,政府替咱们改善了“门面”,日后的保养维护可不能马虎了,而且还得陆续把后院也整治一番,让自己的家更舒适像样,让环境更赏心悦目。
回想起来,这发生在我们身上如同神话般的故事,在幻化中又是何等真实,得益于美国为纳税人考虑的制度和完善周详的福利计划,也得益于像琳达市议员和克里斯那样的公务员的尽心尽职。克里斯的一句“Try it”,和以前许多美国人同样的这句话,使我们有信心也有勇气去尝试全新的事物,并迎来了皆大欢喜的意外结局。回想起来,不下十多次到我家介绍市政计划,又为翻修事宜操心的克里斯连门都未进过,水也未喝过一口。我和妻子找不到任何可以向他和政府表示谢意的机会,只能寄去一封薄薄的感谢卡聊表心意。
这一次奇遇想来已终生难忘,但新大陆的包容和付出更让移民美国的我们受益匪浅,至于美国人时时处处都鼓励自己也鼓励别人去试一试(“Try it”)的文化精神,你若不欣赏甚或排斥,那只会是你自己的损失,也将成为你永远不能融入美国的障碍。我想说的是,不是因为我尝到了实惠才对这样的美国文化感恩戴德赞礼有加,而恰恰是由于去试一试的美国文化精神,支撑我推动我在这片新大陆上不断领略到无穷无尽的新鲜事物和人性之美。
我的确怀着感恩的心情,不时回忆起多年移民生涯中给予我许多帮助的不同族裔美国朋友,我常常想起他们向我和我的家庭施以援手时的具体情景,我更感谢他们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对我说的同一句话:“Try it!”去试一试吧!从此成为我的座右铭,成为我做任何事不打退堂鼓的底线,成为我争取最好的结局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