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蒙[广西师范学院, 南宁 530000]
边缘人的微笑——《玛丽和马克思》视听语言下的人文关怀
⊙刘 蒙[广西师范学院, 南宁 530000]
《玛丽和马克思》是一部关注“小人物”的动画片,它探究着人生的困境,书写着情感的创伤,展现着人性的光辉,并用它视听语言下的人文关怀来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它不仅是电影人应当学习的榜样,更是启发观影人注视社会的一剂良药。
生理缺憾 情感缺失 灵魂伴侣 人文关怀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数字动画技术便已兴起,2016年下半年的一部《爵迹》更让CG技术正式进驻了中国电影制作,在数字特效和3D动画这些新行业迅速发展的当下,Lo—fi动画似乎已经没有了存在的市场,它造价高,工程杂,商业回报小。而近几年出现的《了不起的狐狸爸爸》《僵尸新娘》《鬼妈妈》等影片,则向世人展现了静帧动画的巨大生命力,所以,Stop—motion至今依然散发着它迷幻的气质和独有的魅力。
2009年,《玛丽和马克思》在第25届圣丹斯电影节大放异彩,这是一部黏土动画,所有的模型都使用具有可塑性的材料制作,拍摄中再对模型进行逐帧移动,共使用了各个关节都可动弹的3212个黏土人,一经面世便获得了无数赞誉。它不仅成为圣丹斯电影节二十五年历史中首部在开幕式上播放的动画电影,还为澳大利亚导演亚当·艾略特(Adam Elliot)继《哈维闯人生》之后斩获了第二座奥斯卡小金人,这位独立电影人执着地用静帧动画书写内心,并花费五年的时间成就了这部半个人传,也借此诉说了他深沉的人文关怀。《玛丽和马克思》讲述的是一个八岁的澳大利亚小女孩玛丽和四十四岁的美国中年男子马克思成为笔友并通信二十二年的故事。
八岁的玛丽很忧伤,因为她额头上长着一块褐色的胎记,鼻子和脸上也分布着大小不一的雀斑,而她后来的老公戴米恩则是个结巴。四十四岁的马克思是个患有阿斯伯格综合症的犹太人,他肥胖、自闭,从小就生活在极有规律的孤独世界里,甚至连宠物赫尔也是只被收养的瞎了一只眼的残疾猫。玛丽的邻居雷恩在“二战”时被日本人用食人鱼夺去了双腿,回到家乡后便患上了旷野恐慌症,整天坐在轮椅上待在屋子里,孤独地在报纸上了解着这个世界。马克思的邻居艾维则是个眼睛不方便的善良老太太,经常会笑眯眯地给他送去掺有头发的汤水……这些有生理缺憾的人在导演的镜头下向观众们展现他们的无助、独特和怪癖,让人们重新看待和关注他们的生活。《玛丽和马克思》的背景音乐担起了表达人物外在状态和心理语言的双重作用。小玛丽因为样貌丑陋和缺少家人的陪伴而被小伙伴们孤立,所以才会用给陌生人写信来倾诉自己的情感。导演用一首快节奏的《无穷动》(Perpetuum mobile)作为小玛丽的主题曲,应和着孩童的天真可爱,故意让观众忽略掉其间的些许无奈。马克思的愿望之一就是交到个知心好友,但由于他的疾病,便很难实现,按他自己的说法便是“我发现世界迷惑混乱”“我没法解读人们的表情”“我表达情感有问题”……但在他收到小玛丽的信时,节奏快步回旋的交响乐紧凑地吻合着他的打字速度,可谓是电光火石,那是马克思经过大特写镜头下的焦虑不安和汗流不止后的决断,当最终决定回复后,便一气呵成地回应,同时也体现了他渴望朋友的迫切心情。从“二战”战场上回来的雷恩丢了双腿,他无法待在空旷的地方,甚至连取报纸都需要小玛丽的帮助,他有着来自外在世界和自身生理上的双重恐慌。除却背景音乐外,光影也通过色彩和明暗的强烈对比,很容易地深入所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中,进而形成动画片的整体视觉风格和叙事风格。亚当·艾略特在表现玛丽生活的澳大利亚时使用了棕色的滤镜,棕色代表着大地,会给人以温暖的色调。马克思生活的纽约则被使用了灰色的滤镜,灰色代表忧郁和寂寞,一个阿斯伯格综合症患者的心境被表露无遗,棕色和灰色也奠定了整部剧的基调。正是由于这些生理缺憾,这些人物才想要改变自己,所以玛丽长大后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整形,马克思则画了一本辨识表情的小册子挂在脖子上,甚至连雷恩也一直努力着去战胜旷野恐慌症……
《玛丽和马克思》是亚当·艾略特半个人传的作品,他遗传了母亲的生理颤抖症,也有一位来往二十多年的患有阿斯伯格综合症的笔友,由于自身经历,他经常带有浓厚的同理心去讲述故事,而非用怜悯心来绑架观众。正如周鲒所言:“把个人的生活体验与动画剧情程式相结合创造出新的动画程式是成为一个优秀导演的重要因素。”他的镜头聚焦在呈现“异类”的小人物的世界上,无论是肥胖的患有阿斯伯格综合症的马克思,还是丑陋且有颤抖症的玛丽,他都尊重地平视着,而观者在玛丽、马克思和其他角色的或自卑,或孤独,或欢喜的表现中也很容易就找到了共鸣。导演在一片棕色的澳大利亚和一片灰色的纽约之外,画龙点睛地安排了代表着热情和幸福的红色——红色的发卡一直陪伴着玛丽度过艰难岁月;马克思犹太帽上的小绒球是玛丽送给他的,他一直戴着,那是他们友情的见证。玛丽暗恋的邻居戴米恩经常在浇花时出场,那火红的花便是玛丽钦慕的心吧。玛丽的邮箱是红色的,那红色是希望,是期盼,是依赖。导演甚至制作了一个红色的箱子作为小玛丽的秘密基地,让她悲伤失落时安放自己的内心。
长大后的玛丽很忧伤,因为外公、父亲和母亲的先后离世,甚至是婚后戴米恩的离弃,使她成了孤身一人。马克思从小便被爸爸抛弃,母亲更在他六岁时开枪自杀,这让他很小就无法体会到亲情的温暖。片中的次要角色大都也是孤独的,雷恩从战场回来后便独自一人生活着,而老太太艾维也是孤家寡人一个……每个人的世界都是一座孤岛,因为经历过的事情别人是参与不了的,但好在他们还可以相互取暖。
玛丽的外公死于肺炎,退休后的父亲则在一场海啸中丧生,而影片重点描述的则是玛丽妈妈在标本室的自杀,这一幕突出地显示了蒂姆·伯顿式的阴暗风格,摇动的镜头随着灯光打在恐怖的标本上,昏暗的狭小空间在奇诡的背景音乐的烘托下,阴森凄凉。因为丈夫的死而自责的玛丽妈妈误喝了防腐剂,这或许也是她寻找的一种自私的解决方式,轻声低哼的粗犷腔调,在防腐剂的作用下变成了艰难的咳嗽和难以喘息的痛苦,阴沉的音乐夹杂着几声尖锐的鸟鸣,直接撩拨观者的心脏,召唤出内心最深的恐惧。马克思的爸爸在他很小的时候便抛弃了他们母子,而妈妈用叔叔的枪自杀,或许也是一种自私的逃避:逃避世界的刁难,逃避六岁的阿斯伯格综合症患者。这些家庭的破裂和亲情的缺失,导演大多只是一带而过,即使是在对玛丽妈妈稍多着墨的自杀之后,也很快用玛丽的婚礼掩盖住了悲伤。但童年的记忆和家庭的影响又怎会消失呢?所以才会有玛丽和马克思绝交之后的迷失,她也开始像母亲那样酗酒,甚至是逃避式地自杀,背景音乐是希区柯克《擒凶记》里的“Que sera,sera”“When I just a little girl/I ask my mother,what will I be…”熟悉的音调,活泼中盛满了忧伤,歌词更让人潸然泪下。如果说前一首《无穷动》是小玛丽的主题曲,那么这首歌曲中询问里的忧伤则是成长后玛丽的主题曲。在玛丽和马克思的关系变差之时,丈夫戴米恩却去新西兰寻找他的男性笔友去了,并且还给她留下了一封信:“我已经在飞机上,去新西兰开始新的生活,你大概都没注意我已经准备好了行李。我爱你玛丽,但我更爱黛西蒙特,我希望有一天你能好起来,我们还能成为朋友。同情你的戴米恩。”这封信让玛丽晕了过去。由于自暴自弃,她在丈夫那里只得到了同情而失去了爱,她又恢复了孤身一人,不,她……有了孩子。
当不幸降临到主角们身上时,导演只是平淡地讲述着,却在暗地里赋予他们新的希望。无论是让马克思近乎置身事外地讲述着他的身世,还是在玛丽妈妈死后,用一场期待已久的婚礼冲淡玛丽的忧伤,又或者在玛丽近乎绝望时安排一个小baby存在,都体现了他悄无声息的关怀。最后雷恩终于战胜了旷野恐慌症,勇敢地走出了屋子。艾维也在享受过世间美好之后以一种可爱而荒唐的方式死去,还事先把马克思赠予她的金钱遗赠给野猫救助站,虽然结果只是进了私人的口袋,但好在她已经看不到那赤裸的残酷的现实了。导演若无其事地注视着,又举重若轻地抚过他们的创伤,不动声色。
动画片的结局是悲伤的,玛丽和马克思相见时已阴阳两隔,但导演却给了这孤独的两个灵魂以纯洁的友谊,这种友谊比亲情更严肃,比爱情更纯粹。在每句真挚的对白里,在每段适时的音乐中,两个人的忘年交在最终的相遇里得到升华,那是玛丽送出的一块块巧克力,是马克思送出的整套诺布利特玩偶,是玛丽送出的半瓶眼泪,是马克思熨平收藏起的每封信……休谟在论述两性之间的爱时说:“好感或者尊重同生殖欲望之间相去甚远,因而很难结合起来。也许灵魂中最细致的情感就是好感或者尊重。”马克思知道小玛丽是个自卑、害羞又不漂亮的小女孩,玛丽也知道马克思是个肥胖的患有阿斯伯格综合症的中年犹太人,但是他们并没有彼此嫌弃,而是在来往的信件中找到了共同的爱好,都爱吃巧克力,爱看“诺布利特”。小玛丽在写第一封信的时候就敞开心扉博得了马克思的真诚相待,而马克思也在信件中竭力回答着小玛丽的每一个问题。小玛丽是由1999年出生的贝斯尼·惠特莫尔(Bethany Whitmore)来配音的,声音甜美稚嫩不失可爱,可谓是本色出演。马克思则是由肥胖的菲利普·塞莫尔·霍夫曼(Philip Seymour Hoffman)来完成,这位奥斯卡影帝用他迟缓而又磁性声音,甚至把马克思焦虑时的喘息都演绎得入木三分,影片中他们的每次交流都能将我们带入情景。玛丽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治愈马克思而去研究了阿斯伯格综合症,并以他为参照写了一本书。而此举却惹怒了马克思,他认为这是对他的极不尊重,是将他的隐私昭告天下,遂掰下打字机上的“M”键,不着一字地寄给了玛丽。原本走进婚姻的幸福殿堂并在此学术上也将有所建树的玛丽,在收到马克思的绝交信后,把即将出售的书籍全部销毁了。背景音乐使用了悲伤的合唱,混杂着机器尖锐的动效,玛丽一脸狼狈地站在高处失神,随着嘈杂的动效和音乐的延伸,观者仿佛看到了玛丽失魂落魄的内心。这次的绝交让他们对自身都有了反思,在收到玛丽“对不起”的道歉信后,马克思经历了在楼下驱逐扔烟头的流浪汉事件,当听到流浪汉真诚的“对不起”时,马克思突然很想原谅玛丽,他在给玛丽的信中写道:“我原谅你是因为你不完美,我也是。所有的人都不完美,即便是那些在我公寓外乱丢垃圾的人……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条很长的人行道,有的很整洁,而有的像我一样,有裂缝、香蕉皮和烟头。你的人行道跟我的很像,但或许没有我这么多的裂缝。”他不仅跟玛丽分享着生活中单调的快乐,给她解答任何问题,更会尊重她、包容她,这便是灵魂伴侣吧。
在圣丹斯电影节发布的预告片中称这是“一个神奇的友谊(one amazing friendship)”。玛丽去看望了马克思,当她带着小婴孩终于赶到纽约时,马克思却在那天早上安详地去世了,脖子上还挂着那本用以辨识面部表情的画册,依稀还能闻到他身上的甘草和旧书味道。她查看着这个笔友的家,熟悉的气息扑面而至:打字机上摘下的“M”键、自己儿时的自画像、送给他的半瓶眼泪;视线继续上移,则是二十二年来给他写过的每一封信,被熨得平平整整地粘满了整个天花板。此时响起的音乐如唱诗班的浅吟,充满了神圣的光辉,那丝丝入扣的小提琴声流淌入心。导演让这段友谊延续到了永远,直入灵魂,一如马克思给玛丽的原谅信上写的“你是我最好的朋友,你是我唯一的朋友(you are my best friend,you are my only friend)”,那是文字不足以表达的感动。
亚当·艾略特很擅长讲故事,对影片的节奏、色彩和镜头的把握都很完美,对白也非常幽默有创意,他在采访中曾说:“我十分反感‘残疾’或‘残废’这两个词。我的所有角色都是不完美的,而且我坚信,我们所有人都是有瑕疵和缺陷的,我的想法就是把这些缺陷展示出来,并且为人们的不完美、不纯粹的东西赞扬和鼓掌。”正是由于他高尚的出发点和从小对孤独的感悟,才制作出了一部部精良的作品,他的影片中多有涉及残疾人、妓女、流浪汉等易被人忽视的弱势群体,他总会时刻关注着人性中的那份感动。《玛丽和马克思》是直接以主角的名字来命名,从这一方面来讲,也充分体现了导演的淳朴和对角色们的充分尊重。《玛丽和马克思》在烂番茄网上的“Tomatometer”至今依然高达95%。很多时候,与其说亚当·艾略特是个导演,不如说他是个匠人。他关注着身边的小人物,多年如一日地去塑造心目中的形象,去探究人生的困境,书写情感的创伤,展现人性的光辉,不忘初心,执着地制作着黏土动画,他书写着悲伤的故事,却总会给人温暖的感觉,让人获得情感上的共鸣。他擅长选取优秀的故事题材,从全新的视角去讲述充满人生意义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边缘人的微笑是带着眼泪的,使动画电影既是儿童的精神乐园,又是成人的梦幻天堂,构成成人与儿童的双重视界。
[1]大卫·休谟.人性论[M].贾广来译.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15.
[2]杨晓林.好莱坞动画电影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3]王丽华,张鹏.动画编剧与导演[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4]周鲒.动画导演[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
[5]史蒂夫·卡瓦利耶.世界动画史[M].杨功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
[6]亚当·艾略特.玛丽和马克思[OL].云起君的博客,http://i.mtime.com/gmzyq/.
作 者:刘蒙,广西师范学院2015级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编 辑:张晴 E-mail:zqmz06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