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凯 刘顺
[提要] 在推进京津冀产业协同创新系统建设和运行中,政府需要进行角色和职能转变。政府职能在协同创新系统中的定位,决定它既要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又要协调好各节点、各环节的利益关系,以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协同创新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协同创新;政府职能转变
基金项目: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民生调研专项:“京津冀协同发展:河北产业创新升级中政府的职能和作用”研究(立项编号:201501335)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5月15日
一、明确角色定位和作用,强化职能转变观念
协同创新是指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其关键是形成以大学、企业、研究机构为核心要素,以政府、金融机构、中介组织、创新平台、非营利性组织等为辅助要素的多元主体协同互动的网络创新模式,通过知识创造主体和技术创新主体间的深入合作和资源整合,产生系统叠加的非线性效用。
政府作为协同创新系统的重要主体要素,既是创新活动规则的制定者,又是创新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它能够直接而有效地调控创新系统的运行,对市场机制无法发挥作用的地方,凭借其特殊身份完成其他创新主体无法实现的系统功能。一般来说,政府在促进协同创新中主要扮演主导者、协调者和管理者的角色。其中,主导者角色主要是指政府制定促进京津冀产业协同创新的激励规则,通过协同创新计划将不同主体纳入协同创新之中,这些规则主要有资金补助、产权界定、立法支持等;协调者角色是指政府在协同创新计划实施过程中,具有统筹及沟通的职能;管理者角色是指政府应全面跟踪并监管协同创新的启动和落实。与上述角色相关联,政府在对京津冀产业协同创新体系建设和运行管理时具有经济职能、组织职能、协调职能、服务职能和监管职能。
政府角色和职能是社会发展需要的产物,随着社会发展需要的变化而变化。京津冀产业协同创新发展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历史性变革,作为其推动者和促进者的政府,应该树立并不断强化职能转变的观念。在京津冀三地产业发展不均衡和长期以来区域内创新资源和要素自由流动瓶颈严重的情况下,作为独立利益主体的地方政府,为了促进产业协同创新,其角色转换的方向和目标是从竞争性技术创新活动中退出,逐步成为协同创新活动的宏观管理者,市场失效、低效领域的知识供给者,以企业为核心的创新主体的培育者。
政府职能在协同创新系统中的定位决定它既要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又要协调好各节点、各环节的利益关系,以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既要承担起信息网络、通信网络和交通网络等基础设施“硬件”建设工作,又要做好制定法律、法规、制度等“软件”建设,为协同创新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增强协同创新系统牵动力
在协同创新系统演化过程中,仅靠市场机制的调节是不够的,需要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以增强协同创新系统的牵动力。
(一)完善产业协同创新政策体系。协同创新政策体现了政府应该发挥作用的基本原则,能够直接影响并改变创新主体的创新环境,可以改变协同创新参与者的价值取向,有效引导创新主体的创新选择,形成有利于协同创新的行为模式。
构建京津冀产业协同创新政策,首先要梳理省、市区域科技政策,简化审批事项,逐步取消限制条款,促进现有科技创新政策的协调对接,形成统一的税收、土地、金融、人才政策,促进资源无障碍流动;建立健全区域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推动产业政策、金融政策和科技政策融合,在联合制定、共同实施区域科技创新政策方面取得突破;要为完善知识产权开发和保护协作提供法律保障,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二)制定产业协同创新发展规划。在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总体规划基础上,编制产业协同创新路线图及行动计划。由政府牵头,三地工信部门、科技管理部门、产业园区组织部门,连同相关行业专家和研究机构深入研讨,根据三地创新要素分布情况、重要创新节点对外辐射情况、不同产业及区域创新需求情况、区域间产业间创新协同情况,确定产业协同创新的前期行动方案和后续推进计划。在区域层面,要谋划建立协同创新的示范体,如中关村对外协同创新、京津创新共同体、京津科技新干线、京津与河北重点共建的一些创新园区等,以示范体为引领,带动辐射周边。在产业层面,绘制出重点产业及重点技术协同创新路线图,在此基础上凝练出重点协同创新产业链、重点攻关项目等。
(三)发挥市场机制对协同创新的激励作用。协同创新系统中的政府职能主要在于纠正市场失灵、弥补市场不足。要发挥市场机制对创新的激励作用,一是完善投融资体制,建立风险投资机制;二是改革人才流动机制,以人才流动带动知识流动;三是建立和健全包括人才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等在内的创新服务体系,强化各类市场的宏观管理。加强各类中介机构之间的联系与合作,为知识和人才的流动、科技成果的转化提供有效途径;四是加强组织体系的建设,为协同创新提供组织保障。健全市场机制条件下的创新投入机制,不断完善以财政为引导、企业为主体、金融为支持的多层次、多形式的科技创新投入体系,为协同创新提供物质保障。
三、激励和规范创新主体行为,提升协同创新要素创新能力
(一)提升各要素自身的创新能力。强化协同创新系统各要素自身的创新能力,才能提升系统整体的创新能力。政府在提升企业、科研机构和大学的创新能力方面需要发挥重要职能和作用。一是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主体,自主进行创新决策,分享创新收益,承担创新风险;发挥经济、科技政策的导向作用,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攻关,推动企业向产业链高端攀升;实行普惠性财政补助和分级奖励,全面落实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和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等激励政策,引导企业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提高自主创新产品在政府采购、公共资源交易中的比重;探索采用多主体投入、多样化组建、企业化运作的方式,扶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充实企业研发力量;鼓励在企业内部建设众创空间,引导职工进行技术创新。鼓励企业走出去,在海外建设研发中心,利用国外创新资源,提高创新发展的国际化水平。二是提升科研机构创新能力。制定科学研究的发展規划并组织实施;通过深化科研管理体制的改革,制定形成一系列行之有效而科学的政策和措施;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措施,最大限度地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建立科学合理的科研绩效评价制度和方法。三是提升大学创新能力。突破大学内部以及与外部的体制机制壁垒,促进创新组织从个体、封闭方式向流动、开放的方向转变;促进创新要素从孤立、分散的状态向汇聚、融合的方向转变;促进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的分割状态向科技工作贯通的方向转变;加强知识产权的管理,优化成果收益的分配机制;大力推进大学在协同创新的组织管理、人事制度、人才培养、人员考评、科研模式、资源配置方式以及创新文化建设等方面的改革,有效释放人才、资源等创新要素的活力。
(二)促进各要素间的联合、协作和互动。实现京津冀创新要素间的互动,关键在于加强企业之间、企业与科研机构、企业与大学之间的联系,发挥中介机构的桥梁作用,促进政府各部门间协调。京津冀产学研合作创新可以将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是推动创新活动的一种有效方式,构建协同创新平台是产学研合作的良好载体和空间。一是技术平台。搭建跨区域产业协同创新平台,借鉴中关村协同创新平台模式,由三地政府组织,汇集企业、高校、科研机构、金融、服务中介等搭建京津冀产业协同创新平台。河北省利用京津冀开发区创新发展联盟,组织参加京津冀开发区对接活动,推进京津创新要素外溢转移与河北开发区产业创新需求精准对接;二是管理平台。为了保证协同创新系统稳定健康运行,政府部门需要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经济政策,建立有效的管理、监督机制,加强对协同创新系统各节点的监管;三是服务平台。京津冀共同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强化分工协作,有序推进区域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着力完善平台的服务功能和标准,打造一体化、高效共享的区域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网络体系。
四、优化产业结构和创新机制,提升产业整体创新水平
(一)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管理机制创新。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大幅提升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档次,不断向高端、高质、高效方向迈进,切实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打造新的支柱产业为目标,以优势高新企业、科研院所为依托,加快发展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和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培育品牌产品,引导产业聚集,做大产业规模,壮大一批特色产业集群;努力提升现代服务业水平。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增强服务业对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稳定器”“优化器”作用,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现代物流业、电子商务等新业态;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大力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经营机制创新。
(二)创新产业发展模式。政府要从支持企业或产业,转变为支持产业链和产业群,通过改善各种软硬环境,支持发展产业链、产业群中的配套产业、服务业及下游产业,为相关或相近企业形成产业链创造条件,推动本地单一产业形成产业群,推动产业链的纵向横向扩张和延伸,形成跨市跨省的产业群。在培养大企业大集团的同时,重视培养中小企业集群的发展。
五、完善管理、监督机制,保障协同创新系统建设和运行
在积极推动协同创新的过程中,政府应在以下机制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是利益实现机制。政府政策的引导应当解决好公共利益与部门利益的协调问题,充分考虑创新贡献率,坚持效率和公平相统一的分配原则,促使形成创新主体之间规范合约,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形成公平的利益分配方案。
二是动力机制。其中,包括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动力机制、转型发展的动力机制和联动发展的动力机制。
三是政策协调机制。企业发展离不开高校的智力支持和科研院所的技术支持,而高校发展和科研院所的研究工作也离不开企业的资金支持和成果转化,三者合作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与引导。在京津冀产业协同创新系统建设过程中,政府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引导创新主体的创新行为,政策创新起到指挥棒作用。通过完善政府政策协调机制,规范创新主体行为,有效保护创新主体的商业机密和知识成果。
四是创新激励机制。创新过程的高投入、长周期和风险大等需要足够强的风险承受能力,需要风险资金投入与参与,而风险资金投入到创新过程之中需要风险投资机制的配合。从影响技术创新的因素来看,创新激励的方式应从产权激励、市场激励、企业内部激励、政府政策激励等方面着手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激励制度。
五是绩效评估机制。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引导,建立完善的协同创新绩效评估机制,不断完善科技创新评价体系。协同创新绩效评估机制可以从创新环境、政策导向、机制完善、要素投入、成本收益等方面综合评价和分析。
六、建立健全地方政府互助合作机制,优化创新资源的配置、共享和效益
政府部门区域合作是推进跨区域产业协同创新的重要力量。京津冀根据区域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土地资源储备和环境承载力等对产业发展提出总体要求,统一制定区域产业布局规划纲要和相关条例,统一制定区域性的产业发展战略、规划、计划和政策,建立制度性的组织协调机构,构建统一协调的市场规则,实现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体化,通过生产要素跨区域流動和资源优化配置,实现更大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
七、完善协同创新网络,优化创新服务环境
京津冀产业协同创新与区域技术基础、产业基础、资源条件基础、政策基础和基础设施、人才保障等联系紧密,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采取有效措施,努力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
在硬件环境建设方面:加快交通、通讯、市政配套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物流服务,提高产业层次和效率,增强地方对产业项目的承载能力;加强智慧城巿建设,推进信息化与城巿化深度融合,增强对创新能力提升的支撑作用和新兴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尤其要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加快公共信息平台和基础数据库建设,推进资源共享与应用,支持智慧政务、智慧交通等示范工程建设。
在软件环境建设方面:要制定和完善一系列激励政策制度,不断优化产业创新升级政策环境;建立健全投入机制,加强金融服务和指导,发展多方式、多渠道的融资服务体系;加强产业链关键环节和重点区域的创新能力建设,掌握和聚集关键核心技术,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大力支持发展各类产业和企业中介服务机构,建立以科技中介机构为主体的协同创新服务联盟,切实解决京津冀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间信息不对称和科技资源共享难等问题;依托各类科技园区、高技术产业园,资助建立科技创业服务中心,为中小企业创业提供服务;发挥政府庞大的信息采集网络功能,强化产业信息服务方式创新,建立便捷、顺畅的信息沟通机制,确保不同主体的创新需求信息和技术信息能够及时、低成本的在区域网络内传导;针对不同对象和不同行业的专业型科技企业,建设专业性“孵化器”网络。
在协同创新人才工程建设方面:京津冀区域既要培养内部人才、保证充足的人才供给,又要鼓励人才流动,降低人才流动的壁垒,还要制定有效的人才吸引、培养与激励措施,带动整个系统的创新水平的提升;要聯合培养优秀人才,促进人才跨地区交流,更好地吸引和使用海内外科技创新人才。通过政府购买培训成果、制定专项计划、定期发布重点领域和行业人才开发目录等方式,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和工程化人才。联合启动科技专家库建设,促进区域科技专家资源共享共用。共建科技人才网,定期发布人才需求、供给信息和高新技术人才目录;在利益分配方面,政府要坚持重视人力、服务人力以及有益社会发展的原则;在分配方式方面,运用技术入股、技术持股的方式,把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未来的报酬与企业经济效益挂钩,风险共担,利益共享;采取多样化人才激励政策,提升人才在协同创新中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八、弘扬创新创业精神,营造协同创新的社会文化氛围
创新归根到底是依靠人的创造性活动,特别是依赖于高级劳动力如工程师、科学家的发现、发明与创造。创新精神的培育既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又是在价值观、制度、环境层面上的氛围熏陶。政府要着力培育区域创新精神,发挥导向作用,鼓励企业敢于探索、勇于创造、善待失败。倡导区域主体之间相互信任、乐于合作,鼓励区域企业融入国际竞争,为京津冀产业协同创新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是激发人们之间交流与产生新思维的重要外部环境。地方政府在制定区域创新政策时,要充分考虑本地区的文化特色,营造有利于区域创新的文化氛围。引导区域内的科技资源和特定要素市场为区域创新发展服务。同时,积极促成企业、大学、科研院所和政府及中介服务机构等创新主体之间合作网络的形成,促进知识传播扩散,实现协同创新要素和创新网络的协同互动。
主要参考文献:
[1]许箫迪.协同创新系统与政府职能转变[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2]沈开艳,陈建华,邓立丽.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提升科创能力研究[J].中国发展,2015.
[3]郭昊.京津冀产业发展定位及模式创新[J].宏观经济管理,2016.7.
[4]王秀玲.京津冀科技协同创新发展路径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5.11.
王凯 刘顺
[提要] 通过对有关资料和文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以及对大学生阅读现状分析,提出有利于大学生阅读的对策,更好地提高当代大学生阅读素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为大学生将来步入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关键词:大学生;阅读现状;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4月19日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是人才素质竞争的时代。苏格兰著名作家卡箫尔曾说过,“书籍是当代真正的大学”。在新形势下大学生更应该阅读。笔者通过对大学生阅读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对策,以期能够更好地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一、大学生阅读现状分析
(一)阅读态度
1、大学生阅读态度现状。大部分大学生都认为阅读很重要,但肯真正静下心来花时间去阅读的人却是少之又少。梁春芳在杭州16所高校的调查中发现,87%的被访者认为阅读是一件有趣的事情;92.2%的被访者认为在大学里阅读是重要和较为重要的;认为阅读对大学生影响不大的不足5%。这说明大学生认为阅读是相当重要的,但在阅读数量上却出现了极大的不对等性。吕冬梅在广东海洋大学进行的问卷调查中发现,在阅读数量上,每学期读书5本以上者仅28.7%,而读书1~5本者却占70.3%,还有近2%的学生是零阅读量。认为阅读很重要,但阅读数量却非常少,这反映了大学生还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阅读态度。
2、成因分析。受中国传统教育影响,读书被认为是一种高贵的事情,在古代人们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将读书看作进入上层社会的唯一道路。新中国成立后,人们更是认为考大学可以出人头地,过上富贵的生活,于是出现了参加高考的热潮。读书的重要性从古至今都没有减弱,但在当今这个时代,大学生为什么阅读量如此之少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原因:一是没有良好的阅读环境。在大学,学生上课地点是不固定的,上课次数也与中学时期相比大大减少,学生大多以宿舍为单位进行生活、学习。而一个宿舍里爱学习的人毕竟是少数,受到不良环境影响很多人会停止阅读;二是忙于社团活动及各类比赛。大学中的社团活动丰富多彩,大学生为锻炼自己、结交朋友、拓展人脉而进入社团。参加各类比赛则是为了增加学分、提升自己、获取荣誉、增强就业竞争力;三是自制力差,沉迷于网络游戏。大学生有大量的空余时间,为了打发时间便将大把的时间投入到虚拟的网络游戏中,虽然获得了一时的快感,但失去的是无价的青春与宝贵的知识。
(二)阅读方式
1、阅读方式现状。在古代,文字先是被刻画在石壁、陶瓷、龟甲、兽骨和青铜器上,后来被大量书写、刻画在竹筒、木简、皮纸上。造纸术的出现,文字开始被写在纸上,于是出现了纸质书籍且使用至今。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以新技术为支撑的媒体,即新媒体。现在是传统阅读与电子阅读并存的时代,传统阅读仍是主要的阅读方式,但电子阅读将成为一种潮流。新媒体技术使得阅读方式由“深阅读”变为“浅阅读”,在这个生活快节奏、就业压力大的社会,快餐式阅读已经成为一种时尚。通过网络人们可以很便捷地搜索到自己想要的图书影像资料,可以关注实事新闻,可以用手机在任意的地方进行阅读,手机连接的是知识的海洋。
2、成因分析。大学生具有较高知识水平,思想开放,易接受新兴事物,可以说大学生是最早接触到电子网络的一批人。在网络中,他们可以相互交流,可以阅读海量的书籍。由于大学竞争压力大,“快速阅读法”在大学盛行,只看表面文字,不作深入思考,这样可以阅读更多的书籍。
从阅读惯性,从文本可靠性、从地域覆盖面、从阅读成本等综合判断,传统阅读是一种最基本、最普及的方式。新媒体阅读具有形式多样、类型丰富、信息量大、便于复制的特点。大学生在网上获取信息更加便利,还可以进行下载、打印。新旧媒体可以相互转化,将网络上的文本通过打印机可以转变为传统的书籍。
(三)阅读内容
1、阅读内容现状。大学生大多将空闲时间花在了本专业的学习上,阅读本专业书籍既能增长专业知识,又能系统地把握知识结构与发展脉络,还能巩固课堂知识,有利于提高课堂上的学习效率。目前,大学生对文学类书籍较为感兴趣,刘静在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对大学生阅读书籍类型调研发现,文学艺术类文献以41.7%的比例高居榜首。大学生渴望从经典文学作品中得到精神的洗礼,提升自身文化素养。德国著名作家歌德说过,“读一本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有人因读一本好书而明确了未来前进的方向,最终实现了人生价值。通过英语四六级、计算机国家二级考试已成为大学生毕业后自身竞争力强有力的体现。张健等的研究显示外语、计算机、非本专业类书籍、教辅类等排在前列。值得一提的是,笔者经过调查发现,阅读网络小说已成为一种潮流,很多人都在阅读网络小说,学生喜欢看玄幻、科幻、言情类小说,而上班族则喜欢看历史、都市类小说,一些著名的小说作者一部作品有时可以收入上百万,这是知识就是财富的一种别样体现。
2、成因分析。现实社会中就业竞争压力大,大学生为了提高自身竞争力必须学好本专业文化知识,取得优秀的专业成绩,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读名人传记、励志类书籍可以帮助大学生汲取精神营养,树立战胜困难的勇气与决心,寻找成功的因素。拥有本专业优秀的成绩显然是不够的,为了能够有更好的发展机会,多考一些其他的证书也是一种证明自己能力的体现。至于看网络小说的成因则是为了休闲娱乐,放松心情。
(四)閱读动机与目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阅读动机(目的),总体可分为为了就业、提高综合素质、休闲娱乐、兴趣等,下面将进行一一分析。
1、阅读与就业。我国是人口大国,2016年高校毕业生就达765万人,就业压力巨大。大部分毕业生会选择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发展。要想在发达城市发展,进入一个不错的公司,需要具有足够的竞争力,而竞争力是可以由大学里的各类证书、专业成绩所体现的。要获得证书和优异成绩就必须阅读,这也体现了当代大学生阅读的功利性目的,只阅读对自己有帮助的书籍,有趣的是学生功利性越强,阅读效率越高。
2、以提高自身素质为目的。世界充满未知,大学生的求知欲很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大部分知识可以从书本中获取,书本中的知识是前人实践的总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文康等在黄山学院问卷调查发现,71%的大学生认为应当博览群书,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这说明大部分大学生认为阅读是可以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我国坚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大学生应多阅读相关书籍,提高文化素质,立志成才,为国家发展作贡献。
3、休闲娱乐目的。大学竞争激烈,大学生时刻处在一种紧张的环境中,这时就需要放松大脑,看一些新闻杂志,有利于缓解压力。休闲娱乐为目的的阅读往往采用速读、抓重点信息,这样可以节省时间,缓解疲劳。
4、以兴趣为目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很多人的成功便是因为兴趣。有了兴趣,便会去了解去认识会深入的钻研。一个人一旦对某件事感兴趣,那他的学习效率会非常高,对某事物感兴趣,大学生便会去阅读与之有关的书籍,而一旦对某事物不感兴趣,那就不会去阅读或阅读效率很低,以兴趣来决定阅读什么书籍在高校并不少见。
二、引导大学生阅读的对策
(一)图书馆层面。(1)图书馆是大学生阅读最主要的场所,担负着引导大学生阅读这一重大使命。图书馆要想吸引大学生阅读,其本身的藏书就必须丰富,所以图书馆应增加书籍的数量和种类,多购买学生需求大的,符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及时更新书籍;(2)加强新生的入馆教育,例如可以对新生进行考试,发给新生一份有关图书馆借阅信息题库,新生在网上进行测试,考试合格者才能获得借阅资格,这样有利于新生迅速掌握图书馆服务信息;(3)图书馆可以定期或不定期举办读书活动,如书友会、读书心得交流会等。为有效避免有些学生“无书可读”,图书馆可以定期推出各类书籍的书单;(4)图书馆应建立一种有创意的阅读促进机制。如可以参考时下流行手游《王者荣耀》中的排位制,每年以借阅书籍的一定数量为标准,将读者分为青铜、白银、黄金、铂金、钻石、王者这六个等级,为防止作弊行为,必须提供读书笔记给图书馆才可记入排位,最后对达到一定等级的学生进行奖励。
(二)教师层面。受传统教育影响,教师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力。在中小学阶段,学生对老师的话有一种盲目的信任,认为老师说的一定是正确的。大学里老师的影响力虽有所下降,但还是对于大学生有着一定的影响,因此教师在引导大学生阅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新生进入大学,自制力较低,面对着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往往会忽视阅读,这时候就需要教师进行正确的引导,教师可以将优秀书籍推荐给学生,召开座谈会,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强调阅读的重要性。
(三)个人层面。图书馆与教师对于大学生阅读有着一定的影响作用,但最重要的还是大学生本身。“该不该读”、“读什么”、“怎么读”都是大学生决定的。大学生要充分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要勤阅读、读好书、使用合适的阅读方法。大学生应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将传统阅读与新媒体阅读有机结合,将阅读视为有助于自身并一生都要坚持下去的事业。
主要参考文献:
[1]梁春芳.大学生读什么书——杭州16所本科高校阅读状况调查[J].中国出版,2009.4.
[2]吕冬梅.基于多校区大学生阅读新特点的阅读指导[J].江西图书馆学刊,2010.2.
[3]吳金仲.大学生阅读现状与高校图书馆阅读指导[J].情报探索,2009.7.
[4]刘静.当代大学生阅读现状调查和阅读推广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1.18.
[5]张健等.大学生阅读倾向分析和阅读引导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