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初中语文教材中寻找作文引源的研究

2017-07-11 10:10顾玲君
关键词:小标题教材作文

顾玲君

赵慧老师曾在《文随境生》一文中真实准确地指出“作文教学的尴尬处境”,即学生作文的程式化、模式化、缺少真情实感。李镇西老师也提出当下的“保险文”“保险分”让作文失去了个性色彩,只留下了官方的色彩。王士荣在《学生写作学》一书中的针对初中生写作问题的调查和分析中指出,初中生的写作积极性不高,缺乏主动性,缺乏兴趣,有52.2%的学生认为课堂教学对自己写作印象不大,效率不高。我在该课题调查报告中,也同样发现,学生很少从语文教材中主动寻找写作时各方面各角度的范本来做参考。如何让学生自觉构建语文教材本身具有写作指导功能的意识,并能形成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思维习惯,是当下语文老师在开展教学和文本挖掘与延伸的重要探究点。在语文教材选入的众多名篇佳作中,从现代文到古诗文,从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都能作为某方面的例子来进行阅读与写作的指导,关键是看老师如何引导,寻找到合适地切入点,个性解读或者微观放大其特点,能让学生从中品味、借鉴、模仿,甚至创造突破。我们可以从写作中常考虑的几个因素和学生存在的重难点入手,反弹琵琶,追根索源,从初中语文教材中找到作文的引源。

一、寻找源头活水,小点入手,巧点开写

《语文课程标准》对作文教学的建议中提到“写作材料准备过程地评价,不仅要具体考查学生掌握材料的丰富性、真实性,也要考查他们获取材料的方法。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等途径,运用多种方法搜集材料。”各地在评分标准时,也根据课标,提出“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叶圣陶在《作文论》中写道:“从原料讲,要是真实的、深厚的,不说那些不可验证、浮游无着的话;从写作讲,要是诚恳的,严肃的,不取那些油滑、轻薄、卑鄙的态度。我们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我们可以发现,这里无一例外的都提到学生自身的参与性,没有自身的参与,就会内容空虚,言之无物。我们大可以用脑子思索、用眼睛观察、用耳朵去听,用口多读,甚至去想象,夏丏尊说过:“经验以外,犹有一重大要素,就是想象”,这样素材才有源头活水。如《鼎湖山听泉》,通过“听”这一独特视角,展现作者笔下的鼎湖山美景,写景不落俗套,一方面真实再现作者的真切感受,另一方面也为我们欣赏美景和模仿写作提供参考;又如《都市精灵》抓住不同地域小动物生存状态,通过对比,思考得出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由此可以让学生把所见的同一事物不同处境的状态充实自己的素材库存;再如《愚公移山》通过想象,把有志者事竟成的主题很通俗生动表现出来,学生可以在习作中用想象的方式创设形象,构思情节;再如《背景》《一双手》通过自己所见所感,采用截取法表现人物形象,我们在指导学生写作时,可以侧重搜集观察这样一个具有代表性特征的方面来集中写人记事。我们要善于观察生活,注重平时的小感小悟的积累,做生活的有心人,巧取角度,细抓特征。

二、抒发真情实感,重在立意,实在真切

王夫之曾说过:“无论诗歌与长行文体,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此话深刻揭示了立意在诗文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立意从狭义角度讲,是确立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作者对人对事的态度、立场、观点的集中体现。中考作文评分标准中要求中心明确、突出,因而好的文章立意鲜明、新颖、深刻、高远,是文章的一大妙门。另外,真情实感是文章之心眼。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写道:“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各地在制定评分标准是提出:“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但当下中学生作文言语失真,由编到造,由空到假,为写而写,为了迎合而写,于是情感的抒发,立意的明确,陷入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境地。因此,有必要让学生看看名家是如何表情达意,升华主旨的。如季羡林的《幽径悲剧》结合时代背景和个人感悟,把一个时代的悲剧、人性的悲剧、社会的悲剧、燕园的悲剧通过微观的藤萝命运,作者的悲喜,深刻而细腻地给我们展示出来,让我们不禁想到不仅是人能折射社会大问题,通过物的变化,依然能洞察烛照一切,只要你真心留意,真情付之。当然,与之相近的还有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再如《散步》,在一家四口三代人面临散步选择时,作为一家之主的我左右为难,而我母亲想到了周全办法,直到最后两对母子背起了整个世界,让我们看到了小时候,都是大人背小孩,年老后,都是当年长大的孩子背大人,这种情形是自然的代代相传,它很好的体现了家庭的和美,情感在这样的寻常小事中找到了落脚点,让我们感受到了最朴实的亲情,也是最动人的亲情。于无雕琢之中见真情,立意清晰而明朗。学生完全可以在自己的家庭生活或人家关系中找寻小事,细腻体味,诉诸真情。

三、巧取形式,先声夺人

形式是指某物的样子和构造,区别于该物构成的材料,即为事物的外形,相对作文来讲,作文的形式指的是作文的外在组织结构和表现方式。好的形式,犹如好的包装,新颖独特的形式能提前达到吸睛的功效,当然,也能为内容的表达提供丰富的表现形式。常规的形式有小标题串联式、题记式、童话寓言式、書信体式、日记连缀式,演讲稿形式、人物对话式、散文诗形式等。如果文体不限,这些都是可以尝试的创新之举。

面对无锡地区近年来侧重记叙文写作,我们可以侧重尝试小标题,让其在结构中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如在《展示华夏文化魅力》一文中,对于贝聿铭的介绍分别用“在美国的建筑界初露头角”“在非议中屡创建筑奇迹”“多变的设计,不变的中国心”三个标题中,把人物的发展经历逐一清晰提炼,又如《我们家的男子汉》一文中,用“他对事物的兴趣”“他对父亲的崇拜”“他对独立的要求”“他的眼泪”“他对生活挑战的沉着”这几个小标题串起这个小男子汉生活的各个层面,形象具体地给我们展示出他面对生活挑战的逐步成长。可以说小标题起到了丰富人物形象彰显个性特点的作用,再如《美丽的西双版纳》中的“高高望天树”“竹楼映蓝天”“悠悠野象谷”“妩媚傣寨水”“笑对生与死”文字形式相近,也几乎是一题一景,从自然到人文的渐进,我们在教学生构思自己的文章时,在省去过渡,需要并举或层进时,不妨可以活学活用。当然,在实际作文教学中,老师可以延伸出更多的小标题时间串连法、空间排列法、层层递进法、镜头组合法、情感串联法、物象串联法等等。

四、运用写作手法,彰显内涵,表现自我

语言是种直观刺激,语言的优劣能显性反应作文水平高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于作文语言的要求是要“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从“鼓励有创意的表达”变成了“力求有创意的表达”,这样的变化可见语言不仅要具有生活化,还要逐渐走向自己的创造性、个性化、时尚性,同时通过语言文字组织,积极丰富内涵,形成自我色彩。时下学生作文语言,或一味追求华丽,生硬少自然有堆砌拼凑之嫌;或词不达意,表达晦涩。其实语文教材中的名家名篇也都是风格迥异,各有特色。就拿朱自清的《背影》和《绿》来讲,《背影》在朴实的文字中,种种伤感的离愁中,展现了多年后释怀的那段父子情,我们不会被文字打扰到,因为我们被情牵着走了,所以朴实的文字来衬托这样厚重的亲情,更为贴切。再看《绿》,文章开篇便是“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而文末又说“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这样浓烈真挚的感情,确实需要浓墨重彩的文字铺陈渲染。《绿》一文中想象大胆,修辞精当,词采华丽,大有工笔细描之感。从情感需要出发,可以在朴素中见风华,也可在绮丽中见匠心。再如《孔乙己》一文中,无数次热闹的笑声中,在反复的“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以及“孔乙己还欠着十九文钱呢”,一次次简单的文字,却不停放大了当时的世态炎凉。反复不仅加深了读者的印象,也很好的表达了作者想要表达的,反复体现了效果,也便成了一种语言特色。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巧妙嫁接。语言独特也可巧妙借助于手法。我们不妨来看《我的叔叔于勒》《变色龙》、《范进中举》这几篇,语言上都具有讽刺性,手法上无一例外地运用了对比,把“变”与“不变”很好的统一在文字中,又可以直观的感受到,甚至《孔乙己》《皇帝的新装》这样的文章也有类似的特征,在语言的积累和运用上,我们要做一个有心人,有心而为之,有时便成为了一种特色和特征。

纵观初中语文教材,我们只能说课文作为教材来讲,本身可以由施教者个性解读,微观讲析的,教材本身也只是一个例子,教师能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有效地开发利用,从教材中探求作文的引源,写作教学便不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本文系江阴市教师专项课题《从初中语文教材中寻找作文引源的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小标题教材作文
教材精读
让机关文稿小标题“亮”起来
精心打造心灵的小窗
小标题作文格式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小标题作文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