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懿翀
一项原本被寄予厚望的交易制度,在实践中却遭遇了不小的挫折和困难。
2017年6月1日,新三板做市指数以1070.72点收盘,盘中下探1069.35点,有效击穿了2016年8月31日的最低点1073.47。在此后的16个交易日中,新三板做市指数几乎没有像样的反弹,一路下挫,至6月23日,新三板做市指数收盘价为1056.58,再次创下了新低。
从周线看,新三板做市指数已经连续拉出了11根周阴线,而同期无论是主板还是创业板指数,都已有了数周的上涨,新三板做市指数弱势的程度由此可见一斑。这也彻底宣告了之前7个多月的上涨仅仅是反弹而已,也验证了《中国民商》2016年10月刊文章《新三板能否否极泰来?》所言:“新三板能否从反弹行情,走向趋势反转的上涨行情,现在来看还为时太早”的结论。
那么,新三板做市指数缘何会走出如此不堪的走势?何时能够止跌?新三板要想实现真正的“否极泰来”,当前急需采取哪些措施?
利空在哪儿?
新三板做市指数自今年3月29日创下反弹的新高1162.54点之后,一路下挫,几乎没有出现像样的反弹,这充分凸显了投资者信心的严重不足。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资金的严重不足。
在国家金融去杠杆的大背景下,连A股都鲜有新增资金的入场,新三板就更别有非分之想了,资金不大量流出就是比较好的情况。换而言之,新三板依旧是存量资金在博弈,没有新增资金入场,要想反转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更为严重的是,今年前3个月的那一波所谓“集邮行情”,是资金扎堆布局拟IPO的企业推动的。而随着大量的企业宣布拟IPO并停牌,这相当于锁定了很大一部分的流动性,直接导致场内博弈的存量资金的大幅减少。
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监管层对拟上市企业审核的趋紧,不少过会无望的企业又撤回了IPO申请。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已有7维航测、迈奇化学、和顺科技(833566)、国安达(835486)、挖金客(834003)等多家新三板企业陆续终止了IPO。这将在一定程度上使部分“集邮”资金撤离新三板。
其二,是投资者信心的严重不足,这是新增资金不入场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主要是新三板的改革滞后于投资者的预期所致。
一年前,新三板推出分层制度,将挂牌公司分为创新层和基础层。分层制度被视为多层次市场体系内部的一次重大创新,由此激发了很多投资者的想象空间:监管层可能很快会在创新层推出竞价交易等制度红利。
然而,一年多时间过去了,这些利好并没有兑现,社会各界期待的通过适当的制度倾斜,来改善新三板流动性的愿望落空了。加上不少的创新层公司主动申请停牌或离开创新层,更加加剧了投资者的悲观情绪。
此外,包括创业层的不少企业的业绩下滑,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因素。截至2017年6月21日,新三板公司已经增至19家。其中,11家企业都是因为期末净资产为负值被ST。
在多重利空作用之下,新三板在投资者眼中俨然成为了一个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未来走向何方?
尽管新三板做市指数已经连续下跌了11周,但何时止跌,何时出现真正的反转,无论是投资界的大佬还是资深专家,都不敢给出明确的答案。
首先,从技术层面来看,连续11周的下跌之后,反弹可能近在咫尺。但从历史上的走势来看,依然难言见底在即。
2016年下半年,新三板做市指数曾经连续走出了13根周阴线。目前11周的下跌依然还有下跌的空间。而即使是出现了几周的反弹,如果走势很弱,没有利好刺激的话,继续下行的概率则非常之大。
其二,从资金层面来說,中短期而言依然难言乐观。美联储的持续加息、国内货币政策的中性偏紧,都表明投资新三板的资金不可能出现疯狂。
进入“后集邮时期”之后,缺乏新的概念的刺激,特别是一些拟定IPO企业撤回申请,能否留住这部分资金都是一个未知数。戈碧迦、根力多等概念股早已出现了较大幅度的调整。截至6月23日,这些股的股价已跌破了定增价。
5月9日,作为第一家主动终止IPO的新三板企业,迈奇化学IPO终止审查后复牌,开盘瞬间就由停牌前的14.3元最低暴跌至3.11元,最大跌幅88%,当天收盘4.4元,跌幅70%。迈奇化学带给“集邮”资金的警示意义不言而喻。
近期关于三类股东的问题更是引发了业界的大讨论,南山资本创始合伙人周运南担忧,如果之前排队的IPO企业因三类股东而批量退回新三板,这将对“集邮”概念股产生致命的打击,引发新三板二级市场的又一次崩盘。
其三,最为关键的是,市场一直期待的改革何时能够兑现?这是激活存量资金和吸引新增资金的关键要素。
申万宏源证券首席分析师桂浩明表示,新三板以及创新层在制度设计上,的确存在太多需要改革的地方。
他认为,现在最为重要的还是要明确新三板作为独立市场的定位,切实改进流动性,为各项功能的发挥创造条件,也为今后的更好发展打下基础。
不过,我们也不能过于悲观。新三板目前虽然很是骨感,但是,改革肯定会不断向前推进。真正的精明投资者,往往会在市场极度绝望和悲观的时候,淘到比较便宜的成长性标的。而这,正是考验投资者眼力和定力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