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农业高校科技竞争力提升的对策研究

2017-07-10 19:13姬春
农学学报 2017年8期
关键词:科技成果竞争力科技

姬春

摘要:地方农业高校科技竞争力是地方科技发展与创新能力的集中体现。为了研究地方农业高校科技竞争力提升的对策,本研究以北京农学院为例,运用调研和实证分析的方法,指出了地方农业高校面临着高层次拔尖人才匮乏、科技经费投入结构不合理、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高水平标志性成果少等问题及其原因,并为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具体可行的对策。研究表明,通过制定明确的、符合实际的科技事业发展定位,强化与所在区域经济发展密切结合,与中央部属高校错位发展和协同合作,提高地方农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不断完善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方面,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提升地方农业高校的竞争力。

关键词:地方农业高校,科技竞争力,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cjas17060008

0引言

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打造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核心。在农业领域,农业高校拥有农业领域人才、经费、条件平台和先进的科研理念,集聚着巨大的科技创新潜力,是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指出,高校是开放协同的创新网络的重要一环。中国拥有涉农类高校近100所,其中只有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浙江大学和吉林大学等6所高校属于部属农业高校,其余的全部为地方农业高校。所以,地方农业高校是中国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承担着农业领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重要职责。但是目前,地方农业高校科技竞争力面临着高层次领军人才匮乏㈣、高水平标志性的科研成果少、科研经费投入结构不合理和科技成果转化率相对较低等问题,这些都将直接影响中国现代农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学科建设的程度和产业发展的水平。本研究以北京农学院为例,结合评价体系分析了地方农业高校科技竞争力提升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其存在的原因,最后提出了提升地方农业高校科技竞争力的对策。

1高校科技竞争力背景研究

目前,国际上普遍认同的科技竞争力的概念是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IMD)在《1994年国际竞争力报告》中提出的。在这个报告中提出科技竞争力资产与竞争力过程的统一就是科技竞争力的核心内涵。基于这一概念,可以通过科技竞争力资产和竞争力统一的过程来评价地方农业高校的科技核心竞争力。竞争力资产的内涵是指地方农业高校拥有的科技资源条件平台和已经具备的或是潜在的科技研究能力。具体讲,科技资源条件平台是指主要科研人员等人力资源,以及依托的省部级科研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等;科技研究能力主要指获得科研项目、知识产权成果、科技论文和省部级科技奖励等的能力。竞争力过程指将科技竞争力资产转化为科技成果的能力和效率,包括人才培养的质量、成果转化的效率和社会服务的水平等。

地方农业高校是中国高等教育院校的重要组成,其科技竞争力概念也应该符合上述定义。不同于中央部属高校的“顶天”战略——发展高精尖的现代科技,地方农业高校科技的“立地”战略,是立足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同时,也不同于一般的综合类高校“大而全”的战略,而是要突出农业特色,具有鲜明的行业特征。所以,地方农业高校的科技竞争力概念应具有区别于其他高校的特点。具体讲,地方农业高校科技竞争力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地方农业高校的科技服务要有区域性。要立足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自身的科研资源优势和新技术培训优势,重点解决实际生产和产业发展过程面临的理论和实际问题。(2)地方农业高校的科研成果更注重成果转化效率。农业在中国是主导产业但也是弱势产业,传统农业的提升改造和全产业链创新更加需要科技支撑,地方农业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是体现科技竞争力强弱的一个重要指标。(3)地方农业高校的科技创新形式体现的是技术集成创新。在制定地方农业高校科技竞争力评价指标时要充分考虑这些特点,基于不同的权重处理。

2地方农业高校科技竞争力指标体系的建立

公正、客观的评价地方农业高校科技竞争力,必须按照高校科技竞争力的概念充分考虑所有影响高校科技活动的要素,同时还要考虑到地方农业高校的区域性和行业性的特点。基于前人关于高校科技竞争力的研究成果并结合地方农业高校的特点,笔者从科技竞争力资产和科技竞争力过程两个方面来建立地方农业高校科技竞争力的指标体系(表1)。

科技竞争力资产是地方农业高校科技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由科技資源条件平台和科技能力两方面构成。其中科技资源条件平台属于科研环境和物质条件,是地方农业高校学科建设、研究群体和仪器设备等因素的综合体现,最能代表高校的科研竞争力。科研能力评价的是人力资源和科技水平,包含科研队伍、科研项目、知识产权成果、论文和奖励等,这是地方农业高校科技竞争力最直接体现。科研队伍是科技竞争力的基础,科研项目代表着科技竞争力的发展潜力,而科研论文、自主知识产权成果和科技成果奖励代表着科技竞争力的质量。比如科技论文主要分析国内论文和国际论文的数量和质量,而科技成果奖励则主要由各级政府或国家级行业协会认可的权威奖项作为评价依据,比如国家级的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各省级政府和国家级行业协会颁发的科技奖、进步奖和推广奖等。目前这些公开评审的奖励对于判断科研成果及其质量相对比较公平。

科技竞争力过程方面的指标更多的考虑地方农业高校科技成果实际转化的能力和效果,突出区域性和行业性的特点,包括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的效率和社会服务的水平等。为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效率,在评价体系里面增加了推广项目、推广教授和基地的内容,旨在鼓励地方高校科研人员直接从事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同时,为了体现农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质量,在评价体系里面增加了服务认可内容,包括各级政府和协会的采纳情况。

3地方农业高校科技竞争力现状分析

为了科学合理的评估当前地方农业高校科技竞争力的现实状况,笔者以北京农学院为例,按照地方农业高校科技竞争力的评价体系,从4个方面研究了科技竞争力现状。研究发现,地方农业高校的科技竞争力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推动当地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3.1高层次领军人才匮乏

地方农业高校科技竞争力最薄弱的一个方面就是高层次领军人才匮乏。两院院士是中国最高层次的人才称号,最能代表地方高校的科技竞争力。2015年统计显示,全国农业高校共有两院院士65人,大多集中在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等中央部属高校,而地方农业高校仅有6名两院院士,不足全国农业高校院士总人数的10%,说明地方农业高校对于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或是培养能力都比较欠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是教育部2000年以来设立的旨在培育高层次人才的重要项目,也是高校潜在的高层次人才评价指标。全国农业高校2015年获得“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的教师有78人,而地方农业高校仅获得资助8人,还没有浙江大学一个学校获得资助的人多。在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方面,全国农业高校2015年有5人获得资助,而地方农业高校仅有1人获得资助,不足全国高校的3%。但从集中体现团队创新的教育部创新团队建设来看,全国农业高校2015年获得教育部批准的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项目有5个,而地方农业高校入选4个,占全国农业高校的80%。总体上看,地方农业高校高层次领军人才比较匮乏,尤其是与中央部属高校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但是,从教育部创新团队建设来看,地方高校入选数量超过中央院校数量。这说明地方农业高校如果走错位发展和特色发展道路还是很有希望的,毕竟地方农业高校更加接地气,更加熟悉区域经济发展规律。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北京市2015年也启动了科技领军人才的资助项目,北京农学院有1名科研人员入选,表明地方农业高校在高层次领军人才培养方面正异军突起。

3.2科研经费投入结构不合理

科研经费投入一般指高校从各个部门获得用于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放和成果推广等活动的经费。“十二五”期间,地方农业高校高度重视基础科研经费投入,各地区在经费相对紧张的情况下加大对地方农业高校基础研发经费投入。以北京农学院为例,“十二五”期间,学校基础科研经费投入共计45534.6817万元,其中科研项目到账经费26806.3924万元,占总投入的58.87%;上级主管部门专项经费18728.2893万元,占总投入的41.13%。从表2可知,上级主管部门的专项经费投入比重过大,一方面说明政府对农业高校科技工作支持力度较大,另一方面也说明农业高校对政府的依赖程度太高。

接着,笔者又研究了“十二五”期间北京农学院科研经费投入变化规律。如图1所示,“十二五”期间,学校科技经费投入增长迅速,年经费平均增速超过20%。

从以上数据分析来看,地方农业高校在科技经费投入不断加大,体现了对科技工作的重视。但是科技经费的投入结构不合理,政府经费投入太多,而更能体现科技竞争力的自由竞争类项目经费比重不高。

3.3高水平标志性的科研成果少

地方农业高校高水平标志性的科研成果少。高水平标志性的科研成果最重要的评价标准就是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励的数量,即以第一单位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等。据统计,全国农业高校2016年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励为12项,而地方农业高校却只有2项。以北京农学院为例,“十二五”期间,学校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成果奖38项(如图2),其中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北京市科学技术奖11项,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奖9项,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项等。但是,北京农学院以第一单位完成的奖项只有28项且没有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励。另外,学校共发表3403篇文章,其中被SCI检索收录的论文有230篇(如图3),其中发表在影响因子大于5的期刊有15篇、影响因子大于3的47篇。如图2所示,学校SCI论文增长比较迅速,2015年发表了76篇,比2011年翻了一倍。但是,影响因子大于5的高水平论文数量较少,影响因子大于10的SCI论文没有。这些数据显示,地方农业高校高水平标志性的科研成果少。

3.4科技成果转化率相对较低

地方农业高校科技竞争力要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其拥有的国家发明专利等自主知识产权成果就必须要成为推动当地产业提升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评价的重要指标就是转化效率。而目前地方农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普遍较低。以北京农学院为例发现,“十二五”期间,学校获得专利授权267项,其中发明专利115项,实用新型103项,外观设计49项;获得软件著作权授权240项。图4~5显示,地方农业高校在专利和软件著作权申请虽然呈现出稳定增长的态势,且增幅较大,但是,地方农业高校专利转让合同和技术转让合同数量更不容乐观,北京农学院每年也只有10余项获得转让。分析显示,地方农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相对较低。

4地方农业高校科技竞争力遇到的困难

由上文研究可知,不论是基础研究经费投入还是科技成果产出方面,地方农业高校都无法与中央部属高校相比,集中体现在高层次人才、科技资源条件建设和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等方面。通过分析发现,有3个方面的原因造成地方农业高校科技竞争力遇到窘境和困难。

4.1基础研究平台限制高层次人才的发展

由于历史的原因,地方农业高校基础研究条件相对落后,科研成果积淀少,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相对僵硬死板等现状,严重限制了科研人才的发展,自然也就不能吸引在行业内已经具有一定学术影响力的高层次人才,甚至还会出现人才流失的现象。从人才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高层次人才更愿意选择具有较高科研水平和科研实力的平台。比如中央部属高校经过上百年的建设和发展,形成了更加独立更加灵活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同时也为开展科学研究搭建了完善的研究平台和形成了浓郁的学术氛围,尤其是与国内外学术前沿领域的专家和单位有更多合作交流机会,這些都为高层次人才发展提供了较高的起点,也是地方农业高校所不可比拟的。高层次科研人才向更高平台集聚的这种现象就是“马太效应”。不过,随着国家和地方政府对高等教育的重视以及国内外学术交流机会的增多,地方农业高校在科研条件和科研水平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升,有些地方农业高校在某些专业领域的基础研究水平已经接近甚至超过了中央部属高校。比如山东农业大学果树学科的综合评价指标就超过了南京农业大学果树学科,出现了束怀瑞院士和郝玉金国家杰青等一大批有影响力的专家。随着对科技工作和高层次人才的不断重视,地方农业高校普遍提出优厚条件也吸引高层次人才,希望在缺乏基础科研条件平台、科研经费投入和科研团队建设等优势的前提下,通过特色发展和错位发展实现某些领域的点突破。

4.2科技经费结构比例不合理

地方农业高校对当地政府的依赖性太强,从政府渠道获得科研经费投入比重过高。统计数据显示,地方农业高校在基础研究经费中增量十分明显,但对区域经济发展更有提升作用的应用研究及科技服务经费却一直无明显的增幅,有些地区甚至出现了应用研究和科技服务项目拿不到科研经费的现象。出现这种应用项目拿不到科研经费的现象主要原因是受传统学术观念的影响,重理论研究、轻应用开发的现象尤其普遍存在。因此,地方农业高校科研经费结构不合理,基础研究经费多,应用开发经费少,造成地方高校的科研成果市场转化率普遍较低,很多成果被束之高阁。但是,地方农业高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要转变传统思想,根据当地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需求调整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经费的比例,尤其是加大对市场有重要推动作用的应用性研究,实现科研与市场的结合。

4.3科研方向不明确

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是高校的三大职能,其中科学研究是支撑学科建设的核心,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是提升社会服务水平的基础。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科技竞争力就代表了一个学校的社会影响力,甚至决定着一个学校的生死存亡。很多地方农业高校是在高职学校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的,属于先天性“缺钙”,科学研究方面更是基础薄弱。如果地方农业高校在发展定位和研究方向方面与中央部属高校存在同质化,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方面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极有可能面临着生存的危险。由于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为了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和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地方政府越来越重视地方农业高校的科研事业发展。地方农业高校也逐渐明确了这一总的研究方向,不断提升服务社会的科研竞争力,但目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致使高校的科研方向不够明确。这些问题体现了“四少四多”:具有标志性的、社会影响力大的科研成果少,一般性小成果多;应用开发研究和科技服务经费投入的少,基础研究经费多;本领域原创性开启性的科研成果少,重复性“嫁接式”的成果多;协同创新的重大成果少,“小作坊”的成果多。同时,地方农业高校还存在着其他一些问题,比如研究方向散,缺少特色;同行影响力低,缺少“大家”;科研仪器设备多,缺少开发;学术争鸣氛围不浓,科研创新意识不强等。这些问题是地方农业高校面临的普遍问题,严重影响高校的科技竞争力。因此,地方农业高校一定要根据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明确科研发展方向、理顺科研发展思路和完善科研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5提升地方农业高校科技竞争力的对策

地方农业高校面临着高层次人才缺乏、科研经费投入比例不合理和研究方向不明确的问题,课题组总结北京农学院在提升科技竞争力方面所做的工作实践,提出提升地方农业高校科技竞争力的对策。

5.1制定明确的科技事业发展定位

随着中国农业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地方农业高校均已在学校章程中明确了各自的发展定位和目标。根据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战略布局,地方农业高校的科技事业发展定位要具有地域性、行业性和应用性的特点,因此大多数学校定位在教学科研型大学。社会评价显示,地方农业高校不具备重点大学的学术声誉和社会名气,但是也都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和优势。比如,《北京农学院章程》就明确了要建设都市型现代农林大学目标和服务北京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定位,并且在长期服务北京郊区都市型农业发展的实践中形成的特色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和尊重。地方农业高校要摒弃“大而全”的发展思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立足于自身学科优势和专业特点,从实际发出制定科学的事业发展战略。北京农学院与中央部属高校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同属于农业高校院校,在坚持有选择性地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同时,必须要走差异化发展道路。中国农业大学从事“顶天”的科技工作,北京农学院从事“立地”的工作。因此,地方农业高校要将发展定位在应用性研究和技术开发,重视科技成果的直接转化落地,将论文直接写在大地上。

5.2地方农业高校科技要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为推动地方农业高校科研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农业科技进步,大力提升地方农业高校科技竞争力水平,各地均出台了一系列的支持高校发展的措施。比如北京市教育委员会联合北京市财政局和北京市科學技术委员会等有关委办局设立了旨在提升市属高校科研创新能力的“市属高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项目”。该项目要求北京市属高校科技创新工作必须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紧密结合行业企业,能够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突出学校发展的创新优势及特色。北京农学院根据北京市现代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的整体布局,围绕“食品安全、生态环境和现代农业”整合现有资源组建科研团队,积极投入到北京都市型现代发展。这些年,北京农学院围绕北京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需求,在“政、产、学、研、推”结合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并在推广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基础上探索出“1+1+X”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和“推广教授+村官”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因此,地方农业高校要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通过培养都市型现代农业人才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5.3地方农业高校需要与中央部属高校协同发展与合作

“单兵作战”在知识爆炸的今天已经没有了出路,协同发展与合作是当今世界的主流趋势和潮流。国外的高校在学科建设、课题攻关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合作。这些合作形式包括共建实验室或研究机构、联合培养研究生、或围绕某领域集中研究和建立临时合作机构等。很多地方也出台了鼓励协同发展和合作的政策和措施,地方农业高校很有必要学习借鉴这些合作形式。北京地区拥有众多的高水平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教育人力资源丰厚。为发挥好利用好这些独特的资源优势,北京市鼓励市属高校在学科建设、学生培养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开展形式多样的合作。北京农学院围绕北京林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等重大科研问题,联合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和河北农业大学等京津冀中央和地方院校组建了北京林果业生态环境协同创新中心。利用北京林果生态环境协同创新中心这一平台,北京农学院与中央部属院校在人才培养、资源共享、学科共建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实现共享。因此,地方农业高校应该深化与中央部属高校的交流和合作,探索更多的合作途径和合作形式,最终实现科技资源的最大效益。

5.4地方农业高校需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前提是必须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近年来,高校取得了丰富的科技成果,但是大多数成果被束之高阁,只有极少数科技成果在实际生产中实现了第一生产力。因此,提高科技成果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显得刻不容缓。研究表明,地方农业高校的成果转化率更低,实际转化率不足10%。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地方农业高校部分研究成果与市场需求对接不上,需要不断提高成果的成熟性和实用性才能应用市场。另一方面是科技成果的推广资金和人力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北京农学院针对这些问题出台相应的政策鼓励科技成果转化。比如,针对研究成果成熟性和适用性差的问题,学校在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建立孵化器,从条件和资金上支持学校科研项目的熟化,帮助科研人员尽快将科技成果推向社会。另外,学校还出台《北京农学院创业十条》等一系列科技奖励文件,鼓励学校科技人员离职创业和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学校的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的直接对接,解决科技发展与社会需求不一致的问题。

5.5地方农业高校需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地方农业高校科技竞争力强,不仅体现在科技资源和科研水平等“硬件”上,更体现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软件”上。随着地方农业高校科技竞争日趋激烈,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至关重要。为了消除影响科技竞争力健康发展的体制和机制束缚,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坚持机制创新与科技创新相结合,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推动科技创新。比如,北京农学院为提高科技竞争力,在考核机制上不断摸索,变“个人考核”为“团队考核”,鼓励研究方向相同的科研人员组建科研团队,联合攻关,发挥科研团队“1+1>2”的效应。因此,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将成为地方农业高校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使之更好的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

猜你喜欢
科技成果竞争力科技
着力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线上平台解决“转化难”
科技助我来看云
福建省:出台新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国家食药监总局:促进监管科技成果转化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责任竞争力:企业可持续发展 的必选项
科技在线
“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