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草持续还田腐熟定点监测效果研究

2017-07-10 04:19丛艳静
农学学报 2017年8期

丛艳静

摘要:笔者采用定点监测方法,开展了稻草持续还田腐熟效果研究。结果表明:连续3年稻草还田腐熟,土壤有机质增加,容重降低,土壤理化性状得到改善,水稻产量增加。与无稻草还田相比,水稻增产590.67~774.00kg/hm2,增长7.14%~9.36%;土壤容重降低0.02~0.03 g/cm3,降低1.53%~2.30%;土壤有机质增加0.64~1.34 g/kg,增长1.97%~4.13%;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均有不同程度提高。经方差分析,常规施肥加“谷霖”腐秆剂的稻草还田处理与常规施肥无稻草还田处理之间土壤容重、土壤有机质、土壤碱解氮之间含量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有效磷含量差异达极显著,其余各处理之间土壤理化性状指标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稻草持续还田腐熟不仅能培肥地力,而且增产增收。

关键词:稻草还田;稻草腐熟;定点监测

中图分类号:S141,S158.3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cjas17030048

0引言

稻草作为一种重要的有机肥源,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大量的氮、磷、钾等营养元素,实施稻草还田是解决当前农田有机肥源不足、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农作物产量、品质和降低施肥成本的有效措施,不仅能培肥地力,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同时可减少化肥施用量和农业面源污染,提高农田生态效益。福建省永安市在农业上历代以种植水稻为主,水稻年种植面积1.33万hm2左右,水稻机收面积逐年加大,每年有大量的水稻秸秆产生,实施稻草快速还田腐熟是永安市回收和利用水稻秸秆,提升耕地质量建设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关于稻草还田腐熟的研究报道较多,但多集中在腐熟剂品种适宜性筛选以及不同施肥量、不同秸秆还田量对当季作物产量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等方面,连续多年稻草还田腐熟定点监测的研究报道相对比较少。笔者按照福建省农田建设与土壤肥料技术总站统一安排,开展连续3年(2011—2013年)稻草还田腐熟定点监测试验,从水稻的农艺性状指标、产量、土壤理化性状等方面研究了稻草持续还田对水稻生长和土壤肥力等的影响,以期为永安市水稻秸秆资源有效利用和水稻合理施肥提供参考和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点

试验安排在永安市安砂镇玲珑村,土壤类型为黄底灰泥田,土壤肥力中等。试验前采集试验田块耕作层(0~20 cm)土壤化验,土壤pH 5.4,有机质31.30 g/kg,碱解氮109.67 mg/kg,有效磷58.43 mg/kg,速效钾79.67 mg/kg,土壤容重1.31g/cm3

1.2试验材料

作物类型为烟后稻,品种为‘深两优876,全生育期132天左右,栽插密度19.9 cm×19.9 cm,插25.2万丛/hm2。腐熟剂为“谷霖”牌微生物腐秆剂(粉剂,每袋2 kg),由上海联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1.3试验处理

试验设置3个处理,各小区面积约33.33 m2,不设重复。小区四周设保护行及排灌沟,确保单灌,单排,各小区间田埂高25 cm,宽20 cm。处理1(CK):常规施肥+无稻草还田;处理2:常规施肥+稻草还田;处理3:常规施肥+稻草还田+“谷霖”腐秆剂。常规施肥,按照每公顷施纯N、P2O5、K2O分别为90、30.0、67.5 kg,折25%水稻专用肥(12:4:9)750kg,25%水稻专用肥按照5:3:2(基肥、分蘖肥、穗肥)施用。处理2、处理3在常规施肥的基础上,每公顷还田干稻草1500 kg,处理3结合施基肥,每公顷施秸秆腐熟剂30 kg,与细土拌匀撒施,同时配施尿素75 kg(调节碳氮比),各处理小区其他农艺措施一致。

试验田烟叶收获后,水稻移栽前,把稻草切碎后均匀撒在田中,处理3同时撒施腐秆剂,灌水浸泡或降雨后保持田间湿润7~10天,使稻草充分吸水后不浮起,机耕耙田翻压深度15 cm左右,翻耕后保证稻田有一定含水量(7-10 cm),以利于稻草快速腐熟。

1.4指标测定

土样采集及分析:试验前后分别采集耕作层土壤样品,采样深度为0~20 cm,化验土壤pH、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等主要理化性状指标,各指标测定参照《土壤分析技术规范》,其中有机质采用重镉酸钾容量法一外加热法,碱解氮采用碱解扩散法,有效磷采用0.5 mol/L NaHCO3浸提一钼锑抗比色法,速效钾采用乙酸铵浸提一火焰光度法。测产验收:水稻收获时进行田间实地测产,各小区单打单收单晒,记录稻谷产量及稻草鲜重。收获前每小区选取20丛水稻进行田间农艺性状考察,根据考察结果,选取5丛有代表性的植株样品,带回室内考种。

1.5数据分析

利用Excel 2003及DPS 7.5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处理间差异显著性分析采用Duncans法。

2结果与分析

2.1稻草还田腐熟不同处理对水稻经济性状的影响

稻草还田腐熟不同处理对水稻经济性状的影响见表1。与处理1(CK)相比,处理2、处理3的株高、穗长、有效穗、结实率、千粒重均有所增加。经方差分析,除处理3与处理1的穗长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外,其余各处理之间株高、穗长、有效穗、结实率、千粒重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稻草还田腐熟后对当季水稻经济性状有一定影响。与未加腐熟剂的处理2相比,加入腐熟剂的处理3稻草腐熟速度更快,回田3~5天后开始发臭变色,5~7天后開始变黑腐烂,稻草的快速腐烂促进了稻苗的早生快发和低节位分蘖,增加了有效穗。

2.2稻草还田腐熟不同处理对水稻产量及产值的影响

稻草还田腐熟不同处理对水稻产量及产值的影响见表2。从表中看出,与处理1(CK)相比,处理2、处理3产量增加,其中处理3产量最高,为9043.33 kg/hm2,比处理1增产774.00 kg/hm2,增长9.36%,处理2比处理1增产590.67 kg/hm2,增长7.14%。经方差分析,该试验点各处理之间产量差异不显著(P>0.05)。

按照国家稻谷收购最低价格(3年)取平均值2.50元/kg计算产值,处理3产值最高,为22416元/hm2,比处理1(CK)产值增加1992.80元/hm2,增长9.76%,处理2产值比处理1产值增加1522.47元/hm2,增长7.45%。经方差分析,各处理之间产值差异不显著(P>0.05)。表明该试验点,在施肥水平及其他田间管理措施一致的前提下,连续3年实施稻草还田(快速)腐熟技术,水稻产量增加,产值升高。水稻秸秆矿化后释放的氮、磷、钾等营养元素,累积在耕作层,对水稻生长起到了一定的释肥作用,为后续水稻生长提供必要的养分。

2.3稻草还田腐熟不同处理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秸秆还田能够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提升土壤有机质及氮、磷、钾等养分含量。试验前、后土壤取样化验结果见表3。从表3中可以看出,试验后土壤容重降低,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土壤pH值升高,但总体仍呈酸性。与试验后处理1(CK)土壤理化指标化验值相比,处理3土壤容重最低,比处理1(CK)减少0.03 g/cm3,降低2.30%;稻草还田腐熟的处理2、处理3的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均比处理1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处理3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为33.77 g/kg,比处理1(CK)增加1.34 g/kg,提高4.13%1表明连续3年定点开展稻草还田腐熟技术后,对土壤理化性状有一定影响。经方差分析,处理3与处理1之间土壤容重、土壤有机质、土壤碱解氮之间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有效磷含量差异达极显著,其余各处理之间土壤理化性状指标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表明该试验点,连续3年实施稻草还田腐熟技术,土壤理化性状得到改善。

3结论

本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常规施肥情况下,连续3年实施稻草还田腐熟技术,与试验前土壤基础背景值相比,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容重降低,土壤理化性状得到改善。稻草还田施用腐熟剂,可加速稻草腐烂速度。与无稻草还田相比,实施稻草还田腐熟,可促进水稻低节位分蘖,分蘖期提前2天,有效穗增多,水稻产量增加,增幅在7.14%以上,这与韦目阔、彭英相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实施稻草还田的小区,土壤容重降低,土壤松软;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均有不同程度增加。说明在施肥水平及田间管理措施一致的前提下,稻草还田(快速)腐熟技术,能够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为后续作物生长提供必要的氮、磷、钾等营养元素,促进水稻增产。

根据永安市2008—2011年耕地土壤测土配方施肥化验结果,结合近几年永安市开展的大量水稻(氮>钾>磷)田间肥效试验,建议在“控氮、减磷、增钾”的原则上,积极鼓励农民根据种植结构,因地制宜实施稻草还田(快速)腐熟技术,减少化肥施用量,达到稻草还田后季作物減量化施肥的效应,转变当地农民“重氮肥、多磷肥,少钾肥”的施肥习惯,提升耕地环境质量。目前,该项技术在永安市全面推广,得到广大农民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