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个当国王的机会摆在华盛顿面前?

2017-07-10 20:09段宇宏
同舟共进 2017年7期
关键词:刘易斯华盛顿

段宇宏

纽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收藏有一幅埃玛纽埃尔·洛伊茨的名画《华盛顿横渡特拉华河》。画中描述的场景是独立战争期间,华盛顿率领军队横渡特拉华河,前去袭击英国的黑森雇佣兵,拉开了攸关美国独立命运的特伦顿战役序幕。画作有着强烈的冲击力,宣示着美国革命必胜的光明前景,后来长期作为“爱国主义”的象征,在民间广为传播。

1851年,这幅画在纽约展出时即引起关注,曾有人以当时1万美元的天价收购,几经转手,最后由一位收藏者于1897年捐赠给博物馆。不过到了当代,名画却经常遭遇不严肃的对待。很多美国漫画家结合时事,有的画成“尼克松横渡特拉华河”,有的改为“里根横渡加勒比海”,还有人改成“女权主义者横渡卢比孔河”。

有学者和记者指出,这幅画有很多元素并不符合事实与常识:一、当时美国国旗还未诞生;二、根据气象资料显示,当时的河流相当湍急,华盛顿以这个姿势站立于船头会被晃到河里去;三、当时的大陆军没有这么好的军服和气色,因为缺吃少穿,屡战屡败,士气低落。

解构与修正并没有影响华盛顿的历史地位,无损于他的威望,但人们对这幅画态度的变迁,却暗示了美国社会看待“建国之父”的观念演变——曾经他从平凡变成神话,后来又逐渐从神话再回归平凡。

【“华盛顿牌鸡汤”的诞生】

截至特朗普登上总统大位,美国已有44人当过45任总统(克利夫兰曾不连续地两次担任此职)。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总统所获得的评价会有起伏,或褒多过贬,或贬多过褒,也有褒贬参半的,主要看历史发展导致的美国大众价值观走向。例如在多数人心中,林肯是伟大的总统,他领导北军打赢了南北战争,废除了蓄奴制,享誉全球。可直到今天,美国南方地区一些人仍拒绝称呼那场战争为“南北战争”,而采用“北方侵南战争”“南美利坚独立战争”“二次革命”等称呼,这鲜明地体现出他们的政治价值观,在他们眼中,林肯是个“违宪者”和“战争犯”。

大体而言,开国元勋一代出任总统,生前能得到较多赞誉,死后也愈发被推崇,华盛顿生前就享有后来任何总统无法比拟的声望(他两次获全数选举人票当选总统,这一纪录后世再无人能破)。但华盛顿绝对想不到,自己去世后会变成最受欢迎的“鸡汤故事”主角行销全球,在涉及外国政治名人的励志类图书,或一些广受欢迎的少年儿童读物当中,有关华盛顿故事的引用名列前茅。但这些故事,其实很大程度上是虚构的,意图在于美化华盛顿。

我們先从“小华盛顿砍樱桃树”的故事说起。故事梗概是这样的:华盛顿小时候,父亲赠给他一把漂亮又锋利的小斧子。小华盛顿想,父亲的大斧子能砍倒大树,我的小斧子能不能砍倒小树呢?花园里正好有棵小樱桃树,于是小华盛顿走过去,朝着小树一顿猛劈。父亲回家后,见最心爱的树被砍伤,十分生气。小华盛顿在父亲面前,毫不隐瞒地承认此事是他所为,原因是为了试试斧子是否锋利。父亲闻后转怒为喜,认为无论多少棵樱桃树,也换不来一个诚实的孩子。

这则故事来自书商兼作家梅森·洛克·威姆斯的创意。1799年12月华盛顿去世,普罗大众很想了解这位开国总统之方方面面,威姆斯抓住时机,于1800年及时推出了华盛顿的第一本传记,砍树的故事就是他精心炮制的。威姆斯一反当时喜欢赞颂华盛顿公共品德的习惯,专注于华盛顿的私德,创造了一个新观点——自小就具备出众私德,才成就了华盛顿的伟大。这本传记出人意料地畅销,直到1806年发行第5版时,砍树故事才悄悄地从书里消失,但它造成的影响已无法收回。

十几年后,深受欢迎的学生语文课本编撰者——牧师兼大学教师威廉·霍尔姆斯·麦格菲,收录了威姆斯构思的故事,并对某些细节作了更具道德色彩的加工。麦格菲有虔诚的宗教和道德信仰,编写励志故事的动机跟威姆斯相似,他编写的课本被翻译成数种语言,砍树的故事开始跨出国界,百年间他的课本销出了100多万套。

这则故事再经过口头传播和各类出版物的扩散,到1830年代,已然成为美国大众文化的一部分,有人还能借此牟取暴利。

【有碗“鸡汤”与众不同】

自威姆斯和麦格菲开始,“华盛顿鸡汤产业”就呈现一发不可收拾之势。

除了鸡汤外,奇葩段子也不少,“华盛顿有一套木制假牙”“华盛顿能把一枚硬币扔过波托马可河面”……少数为作者自创,多数取材自欧洲,有的段子基于一点史实,但作了大量文学加工。其实这也顺应了一个大势,美国人塑造对新国家的认同过程中,需要一些符号化的人物,来强化共识与凝聚力,这一重担就落到了华盛顿身上。

20世纪头20年,教育水平提升,现代社会学科体系建立,越来越多的美国知识分子认为,应该用现代历史学的研究方法检验有关华盛顿的故事,去伪存真,还原真实的开国总统。在学者和记者们的努力下,很多有关华盛顿的段子逐渐被证伪。1960年代迎来社会和思想大动荡,美国告别“古典时代”,知识界因“左倾化”开始流行“黑”华盛顿,一些激进的左翼学者、文人并不满足于破除神话,澄清事实,他们甚至把对历史和现实的不满追溯到华盛顿头上,如指责他在缔造“父权社会(帝国主义、种族主义、军国主义)”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进入1990年代后,批判华盛顿的风潮已经过去,学界已较少关注华盛顿的问题,一个博士生如果想写有关开国总统军政生涯的论文,可能会显得比较“落伍”。

但有一个关于华盛顿的鸡汤故事最与众不同,在全球知识阶层中的受追捧度超过在大众中的流行度,而且被破解得最晚,那就是“华盛顿拒绝当国王”的故事。故事的大意是:有人力劝功勋卓著的华盛顿当国王,他坚定地拒绝了这个登上权力之巅的机会。

比如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士大夫之一林则徐,他在广州命幕僚陈德培编写有关海外情况集子《洋事杂录》时,便知道海外有个国家叫“米利坚”,该国有一位叫华盛顿的“兵头”率领“米利坚众夷”脱离英国独立,华盛顿被尊为“圣人”,其名讳被用作地名、人名。晚清名臣徐继畬也在《瀛寰志略》里描述:“按,华盛顿,异人也。起事勇于胜、广,割据雄于曹、刘。既已提三尺剑,开疆万里,乃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盛赞其“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袭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为称首哉!”

“华盛顿拒当国王”的故事到底是真是假?故事的生成和传播有相当复杂的过程,但居然是来自记者和学者的一个小小失误。

1781年10月,英国将军查尔斯·康沃利斯在约克镇围城战役中投降,此后英美双方除了零星的小战斗,几乎没有大的战事。1783年9月3日英美签约《巴黎条约》,美国正式独立。

大战休止,就一直盛传军官们牢骚满腹,想发动政变推翻大陆会议,令共和主义者非常恐慌,其中的激进派甚至认为军人们筹划“纽堡阴谋”,指责华盛顿是主谋。不管有没有阴谋,军人们的不满,早在战争年代就已经爆发,华盛顿准备安抚他们的情绪。1783年3月16日,他召集500名軍官开会,向他们发表了著名的“纽堡演说”。

华盛顿是受军人们崇敬的总司令,演说那天,他拖着老迈身体上台,很多人表情凝重。他的演讲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当他掏出眼镜说“先生们,请允许我戴上眼镜,我不仅头发花白,几乎老眼昏花,无法再为国家效力了”时,很多军官已热泪盈眶。

军人的不满并非没有道理,美国独立战争受激进的共和主义理念驱使,开国精英的非军人阶层,因反抗英国而抨击作为英国象征的君主,所以他们普遍厌恶旧大陆的体制,痴迷分权制度。但分权制度在战争年代有缺陷,无法高效动员人力、物力支援战争,紧急时刻难以对战场局面作出迅速决策。大陆会议亦是松散的权力机构,没有“征税权”,倍受钱粮物资短缺的困扰。

缺乏有效的财政支撑,战争中前期的形势非常严峻,大陆军军饷匮乏,缺吃少穿,很多士兵就跟叫化子一样,赤着脚,裹着一床破毛毯。在革命激情的驱使下,作为欧洲“专制主义象征”之一的军法制度被废除(后来被华盛顿恢复),导致军纪松散,遭遇训练有素的职业英军的反击,常常一触即溃。由于擅长溃逃,英军甚至给当时的对手取了“飞行兵团”的绰号——农忙时节,很多士兵不管战事吃不吃紧,溜回家里干农活儿。华盛顿曾一度面临几乎无兵可用的危机。

军人们长期被拖欠军饷和抚恤金,别说他们对松散无能的大陆会议充满厌恶,连华盛顿也经常一肚子怨气,他本人同样反对不切实际的革命浪漫主义情怀。

1782年5月,出身于爱尔兰的资深大陆军军官刘易斯·尼古拉在纽约州的纽堡营地给华盛顿去信,表明他对政府形态的看法。他认为,任何政府形态都有它的优缺点,北美精英中流行的对欧洲君主制度“一棍子打死”的看法,有严重偏见,没有看到这种制度的优点。刘易斯特别强调,自己不是绝对君主制的推崇者,更青睐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为了新国家能够存续,建议未来的政府形态,不妨考虑君主制。刘易斯的担忧不无道理,美国诞生之际,地球上从来没有出现过领土如此广阔的共和制国家,君主制度仍是世界的主流政体。当时的常识是,共和制很难在超过城邦幅员的国家有效施行。

华盛顿在“纽堡演说”前两个月也曾极度绝望,他发现,因为大陆会议视“常备军”为“欧洲专制主义”的重要象征,对军队心怀恐惧情绪,应该给予独立战争军人的待遇,哪怕他一再呼吁,仍可能在英美和约签订后泡汤。军人群体是否稳定,是关乎新国家存亡兴衰的大事,带兵多年的华盛顿深谙这个常识。

“华盛顿拒当国王”的故事就起源于刘易斯·尼古拉这封信,实际上刘易斯只是表达了对现状的不满,对有限君主制的偏好,并没有提议华盛顿担任国王。

1823年,军事杂志专栏作家詹姆斯·撒切尔首次完成了故事的原型,他错误地把刘易斯写信之事与后来的“纽堡阴谋”混淆到一起,说刘易斯主张华盛顿当国王。以后故事迅猛传播,细节也越来越“生动”,新的版本中,还添加了“刘易斯建议华盛顿率领军人们起义,推翻无能的大陆会议,自己当国王,被华盛顿严辞拒绝”的情节。

直到当代,不少撰写华盛顿传记的学者和作家都还信以为真。专职于编撰开国元勋文集工作的学者罗伯特·哈格德,近年发表论文《尼古拉事件:刘易斯·尼古拉、乔治·华盛顿和独立战争期间美军的不满》,详尽考证了故事的起源与传播过程,方才拨开迷雾。

哈格德透露了一个信息,近两百年来,这个故事代代以讹传讹,原因居然如此简单,因为撰写华盛顿传记的很多学者和作家误信了前代同仁(尤其是哈佛、杜克大学学者)的“可靠性”,几乎无人去查阅一下刘易斯·尼古拉的信件原文,这对专业人士而言,原本是轻而易举的事。

“华盛顿拒当国王”的故事虽来自于小小的失误,并不真实,但他的公德无可挑剔,人品值得敬仰,他对这个全新共和制国家的诞生功不可没。美国开国精英中共和主义虽然强势,若华盛顿对“独裁”没有免疫力,是个醉心于权力的“野心家”,他大可利用军人和民众对他的爱戴大干一票,当不了国王,也可以当个乾纲独断的“护国公”或“元首”之类。即便不能成功,也会因他的野心造成社会大动乱,葬送掉这个初生而脆弱的国家。

( 作者系资深媒体人)

猜你喜欢
刘易斯华盛顿
华盛顿找马
国会议员、民权偶像约翰·刘易斯逝世,享年80岁
华盛顿智斗盗马贼
画家刘易斯的草稿
刘易斯:被自大击败的拳王
世界上最短的演讲
华盛顿的国防建设思想
美国独立战争中的统帅华盛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