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禹九
“白发如银聊往事,青云有路忆良师。”这是不久前笔者和一位多年不见的乡友叙旧,归来有感,偶赋打油诗中的两句。我俩这次交谈,特别提到家乡的一位耆宿——罗驭雄。他曾是充满传奇、叱咤风云的革命人物,也是薪火相传、功在当代的著名教育家。
与毛泽东“同学少年”
罗驭雄,字丹光,1895年出生在湖南安化伏口镇(今属涟源市)。1913年,17岁的罗驭雄和毛泽东同时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他俩同级不同班:毛在第八班,羅在第七班,与蔡和森、何叔衡、罗学瓒等人都是志同道合的校友。
罗驭雄常谈起家乡的历史。安化自古属梅山瑶族地区。相传唐僖宗光启二年(886年),梅山酋长下诏梅山十峒瑶民,宣布与邵州道断绝关系,成为独立王国,直至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朝廷收复梅山,置安化县,取“归安德化”之义。那里山清水秀,风景如画,人杰地灵,有许多文物古迹,引起毛泽东的极大兴趣,于是与罗约定,一定要去安化看看。
这年暑假,毛泽东身背包袱、雨伞、文房四宝,邀请好友萧子升(萧瑜)一同“游学”。他们从长沙出发,经宁乡,直奔安化伏口罗驭雄家,受到罗驭雄和弟弟罗卓雄、族弟罗宗翰(均为湖南一师同学,后来一同参加革命,罗宗翰是烈士)的热情接待。他们一起陪毛泽东参观附近的一些文物古迹。在丰排岭上的古建筑“乐善亭”亭柱上,有一副对联:
刘为兄,张为弟,兄弟们,分君分臣,异姓结成亲骨肉;
吴之仇,魏之恨,仇恨中,有忠有义,单刀匹马汉江山。
毛泽东、萧子升很欣赏这副对联,抄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他们还观看了亭旁的古碑,上面记载清咸丰八年(1858年),安化9个乡的农民攻打县城后写的禁令,如禁止上司坐轿下乡收粮税,改用各地选派户首送粮,等等。这几个年轻人还去了鸟崽崖,欣赏一株参天古柏,聊起“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话题。那次谈话,使罗驭雄萌发了教育兴国的宏愿。
当年,罗驭雄家开了一家药店“小补堂”,家境较为宽裕。当毛泽东离开时,罗驭雄从家里拿出40块大洋,资助毛、萧“游学”。接着,毛、萧两人去安化县城(梅城),住在劝学所,游览了孔庙、东华观、紫云山、北宝塔,看过孔庙内的铜壶滴漏,送过“鼎升泰”“谦益吉”等几家商店的对联……至今,当地还流传着毛泽东到处题字赋诗的许多传说。毛泽东离开安化后,还去了益阳、沅江等地,这次“游学”沿途所见所闻,为以后参加革命作了思想铺垫。
毛泽东回到学校,继续关心国是,参加社会活动。1915年6月,湖南省议会决定要额外征收师范学生10元学杂费,遭到学生强烈反对。毛泽东提笔挥毫,写了一份4000多字的《驱张宣言》,列举校长张干办学无方等诸多劣迹,得到罗驭雄的支持。罗驭雄和同学们将《宣言》连夜张贴在校园的各个角落。“驱张”斗争掀起了轩然大波,当局迫于学生压力,只好将张干免职。同年11月,毛泽东担任一师学友会文牍,时值袁世凯阴谋称帝,毛泽东把汤化龙、康有为、梁启超等反对袁称帝的文章编在一起,题为《汤、康、梁三先生之时局痛言》,印成小册子。罗驭雄冒着生命危险,与同学四处散发,激发和坚定了广大群众反袁的斗志。
为孙中山治丧举旗
1918年,毛泽东和罗驭雄从湖南一师毕业后,毛继续留在长沙组织新民学会和组织赴法勤工俭学。罗驭雄南下广东,途中遭兵劫,身无分文,只好在耒阳县教育科当了一段时间的普通办事员。之后,1922年考入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文史系,在校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罗驭雄受同学蔡和森委托,在校推销《向导》周刊和塔斯社新闻,并与壬绍佑、阮绍元等组织“民权社”,发行《民权周刊》,宣传民主革命。罗驭雄由于撰写了大量的批评时政的文章,引起孙中山先生的注意,由孙中山推荐加入国民党。之后,又受孙的面示,考入国立北京师范大学史地研究班,以学生身份从事革命运动。
1924年,罗驭雄任北师大学生自治会主席和总干事。旋又当选为国民党北平特别市党部第一届执行委员会常委、组织部长,与萧瑜、范士荣召开各界会议,商讨组织“反对优待清室大同盟”。7月,又与路友于、郭春涛、黄日葵联络北京50余个爱国团体,成立“反帝大同盟”,开展“废约”(废除不平等条约)运动。11月,孙中山北上,成立国民会议促成会宣传委员会,罗驭雄任宣传委员,公开国民党党员身份,负责与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青年团进行联系。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罗驭雄为治丧处成员。4月2日,在北京中山公园为孙中山先生举行葬礼,参加者30万人。据《孙中山先生葬事始末》一文记载,在孙灵柩移厝碧云寺时,“马湘手执宋庆龄夫人赠送的红色花圈随后,罗驭雄等手执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帜前导。吴稚晖、杨杏佛、李烈钧等均随执绋……”
6月,“五卅”惨案之后,北京20余万人在天安门举行反帝游行集会,罗驭雄主持大会,领队游行至东交民巷使馆区,抗议日本在华暴行。
孙中山逝世后,风云突变。11月,国民党保守派在北京西山召开会议,反对孙中山联俄﹑容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加紧对跨党左派的陷害。此时,罗驭雄已不宜在北京活动,经李大钊介绍去安徽大学任讲师。白色恐怖继续向全国蔓延。1926年,孙传芳派兵在安庆搜捕国民党党员,罗驭雄又无处藏身,只好回湖南讲学。不久,由毛泽东、李维汉、夏曦推介,任湖南省立第一中学校长。次年春,湖南6所省立师范及3所中学高中部合并,成立省立高级中学,仍由罗任校长。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罗驭雄率全校师生员工2000余人通电反蒋,并设法掩护李维汉脱险。罗驭雄因此遭国民党通缉,在通缉名单189人中位列第43名,刚好排在刘少奇之后。
湖南省立高级中学被迫停办,1928年春罗驭雄准备去上海,途经南京时,遭蒋介石特务抓捕,以“湖南教育界赤匪巨头”罪名囚禁于白鹭洲监狱。罗在狱中患病,经易培基等人安排保外就医,又回到湖南。不久,应聘至武汉大学和武昌中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再次回安徽大学执教。
1931年,罗驭雄应乡友唐生智之召,往返于沪、港、湘、汉之间,联络“倒蒋”。次年宁粤合议成功,改组南京政府。罗驭雄任国民政府军事参议院主任秘书近4年。这段时期,罗驭雄虽与毛泽东处于不同的革命阵营,但仍保持着较好的私交。
国难期间献身教育
如前所述,罗驭雄不忘初心,先后在安徽大学、武汉大学、中华大学任教,担任过湖南省立一中校长。他献身教育事业多年,最具影响力、最有成效的是:抗戰期间离职回乡,白手起家创办英武中学。这是安化县有史以来第一所民办中学。
1980年,罗驭雄在武汉撰写“为《英武中学校景》题词”,对创办英武中学的经过作了如下介绍:“公元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后,敌人放肆入侵。是年冬,我回离别二十五载的安化县梅城。原拟联合人民救国抗日,被阻未成。当知全县人民七十万,自辛亥革命二十多年,还未设立中学一所,遂不顾困难,不用公款,创立湖南私立英武中学。旋择城东启安坪为校址,赖各方协助,兴建校舍,按高初中级别,招录青年,进行教育。在前期结业者,愤国难未除,多奔前线杀敌,后期学友受爱国思潮激励,参加祖国建设。现在各地工作的不胜其数。”
罗驭雄在乡创办英武中学,使偏远山城的莘莘学子,在国难期间有了就近入学的机会,家乡人无不拍手称快。鄙人是在抗战中期1940年春入学英武的。至今犹记得当年罗校长的身影:圆圆的脸,留着些胡子,经常穿着一身竹布长衫,常在校园里转悠,了解教学情况;每逢周一举行“纪念周”,他带着浓重的“伏口腔”,领着大家念孙中山的《总理遗嘱》,念完后讲话,讲他当年跟随孙中山进行革命活动,为什么“现在革命尚未成功”等,平时较多是讲解时局。
时值抗战中期,日寇侵占武汉后进入湖南,梅城离前线只有100公里。战火蔓延到家门口,一向幽静的山城顿时动荡起来:每逢防空警报声响起(当时梅城没有汽笛,以敲钟代替汽笛),课堂上一片慌乱,同学们纷纷跑出教室外,寻找避难处。有一次,一架国军飞机在与日机交战时受创,坠入梅城近郊农田。老乡们好奇,络绎不绝去观看飞机残骸。罗校长抓住这件事对大家说:“现在我们国家的军事力量不如日本。大家应静下心来,好好学习,为国家的强大准备好力量。如果日本人打到我们家乡,我们要团结起来,各尽所能,一致对敌。”
为了办好学校,罗校长竭尽心力,四方奔走,聘请各地名师学者来校执教。我的国文老师龚翼星是光绪举人,精通古文诗词和书法。在课堂上,他不只是授业解惑,还教育我们如何做人。我至今记得龚老师的一首诗:
感事
武昌天下脊,三户覆秦心。
始祸宁知此,横流直到今。
李陵终背汉,刘豫已投金。
未是天骄贵,神州自陆沉。
这首诗是龚老师1938年从南京回湖南、路过武昌时所作,借“李陵背汉”“刘豫投金”的历史故事,斥责汪精卫等叛国投敌,以致“神州自陆沉”;又借用“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典故,教育我们湖南(古楚国)学生应有“三户覆秦心”,即抗日救国之心。“革命”“爱国”“抗日”,在英武中学受到的这些启蒙教育,使我们终身受益。
罗驭雄的教育思想是“有教无类”。他说:“圆的不稳,方的不滚。是龙入海,是虎归山。不拘一格育人才。”为此,解放战争期间,他还聘请共产党员熊邵安、吴襄、刘若云等人到校任教,支持和掩护共产党组织的地下活动,使英武学校成了有名的“红色学府”。
英武中学自1938年开始办学12年,在2000来个毕业生中,有不少出类拔萃的人才。如校友龙驭球是清华大学土木系教授、力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龙教授曾对我说:“我在学术上能有今天的一点成就,和当年罗校长对我们的培养、教育和帮助分不开。我会永远记得他。”
一封信救刑场一命
1950年,私立英武中学停办,校产由政府接收,后来改建为氮肥厂。校长罗驭雄一度遭遇厄运,差一点被枪毙。这是怎么回事呢?1951年3月,在镇反运动中,一生追求革命和教育救国的罗驭雄被捕入狱,1952年以“恶霸罪”被判处死刑。当罗驭雄被绑赴刑场执行枪决时,有人在他的口袋里发现毛泽东写给罗驭雄的一封信,内容如下:
驭雄学兄教席:
二月十四日大示敬悉,深感盛意。所指干部中的缺点错误,所奉多有,必须整饬。倘有所见,尚祈随时示知。来京一节,似可从缓,工作或学习均以就近从事为宜,未审尊意以为然否?
此复,敬颂
教安
毛泽东
一九五○年四月十九日
原来,1950年2月,在阔别25载、经历沧桑巨变之后,罗驭雄在湖南给毛泽东写了封信,希望能在京工作或学习。毛没有忘记旧谊,及时复信,劝罗“就近从事为宜”。毛复信后不久,1950年6月,罗被任命为湖南人民军政委员会参议室参议。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在1951年镇反运动中,罗驭雄被当地政府判死刑。这个被误判的可不是一般人,而是一位老革命家、教育家,是伟大领袖的学兄!人们在刑场发现毛信后,大惊失色,立即向有关领导报告,随即作了改判:罗虽免于一死,仍认为“有罪”,改判有期徒刑10年;1957年5月又改判为“教育释放”。直到1981年,罗驭雄才被彻底平反,再次任湖南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
罗驭雄1983年12月病逝于武汉,享年88岁。
(作者系文史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