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泰语的亲属称谓对比与分析

2017-07-10 11:28李媛
青年文学家 2017年18期
关键词:泰语文化内涵对比

摘 要:亲属称谓是我们每天都在使用的高频词汇,也是语言文化中必不可少的存在。世界上每种语言都有属于自己的亲属称谓系统,它们蕴含着一种语言背后浓厚的民族文化内涵。汉语和泰语的亲属称谓系统,反映了两种语言各自所代表的民族文化特征。本文旨在通过对比分析汉语和泰语的亲属称谓,说明汉、泰语间亲属称谓的异同,并揭示其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内涵。希望通过本文能让对汉语和泰语感兴趣的人更加了解这两种语言中的亲属称谓,并为汉语和泰语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汉语;泰语;亲属称谓;对比;文化内涵

作者简介:李媛(1993-),女,汉族,云南省昆明市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方向:国际汉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H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8--02

一、亲属称谓综述

人类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群体,每个人的生存都脱离不了和他人的关系,而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亲属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网里最为重要的社会关系。每种语言当中都有一部分詞汇是用来描述亲属关系的,这部分词汇就是亲属称谓词。

亲属称谓,就是对和自己有亲属关系的人的称呼方式。这个词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亲属,二是称谓。亲属和称谓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但又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亲属,《中国大百科全书》将其解释为:“因婚姻、血缘和收养而产生的、彼此间具有法律上权利与义务的社会关系”。称谓,《现代汉语词典》将其解释为:“人们由于亲属和别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

亲属称谓是以自己为中心确立的亲属与本人关系名称的系统,这个系统与婚姻、家庭、亲属等社会文化因素紧密联系在一起。所以,一种语言的亲属称谓系统不仅受该语言系统内部的因素制约,同时也受到该语言背后特定的民族文化、社会制度、风俗习惯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这值得我们去深究和思考。

汉语与泰语同属汉藏语系,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亲属称谓方面也有一些相似点。但汉语和泰语所处的地理环境和所代表的民族文化都大有差别,两种语言的亲属称谓系统自然也大不相同。因此,通过对比、分析汉语和泰语亲属称谓的相似点和差异点,我们可以窥见两种语言背后蕴含的民族文化特征。

二、汉、泰语亲属称谓及主要特点对比

关于汉、泰语的亲属称谓,我想通过以下这个表格来对比和说明。

通过观察和对比,我们可以总结出汉语和泰语亲属称谓的一些主要特点:

1、性别的区分

在汉语的亲属称谓系统中,无论长幼,都要区分性别。比如: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祖父祖母等。

而泰语的亲属称谓系统则不完全区分性别,汉语里的哥哥姐姐在泰语中统称为phi3,弟弟妹妹统称为n?:?4。

2、长幼的区分

在汉语的亲属称谓系统中,对待长辈以父系为主,先区分性别,在男性间再区分长幼,例如:伯、叔——姑。母系则不区分,只用大、小来区分长幼,例如:大姑母——小姑母。对待平辈则既有性别之分,又有长幼之分,例如:兄、弟、姐、妹。

泰语的亲属称谓系统也讲究长幼的区分,每个辈分之间都有相应的年龄区分。泰语里父母的同辈有长幼之分,父母同辈的长者还要区分性别,例如:父母之兄称为lu?2,父母之姐称为pa3;父母同辈的幼者则要以系脉区分,例如:父之弟、妹统称为?a2,母之弟、妹统称为na4。

3、系脉、宗族的区分

汉语的亲属称谓系脉区分明显,父系和母系有着明显的区别。例如:父之父称为祖父,母之父称为外祖父;父之兄弟称为叔伯,母之兄弟称为舅舅;父之姐妹称为姑母,母之姐妹称为姨母。汉语亲属称谓宗族的区分也十分鲜明,叔、伯的子女使用“堂”字,表示姓氏相同,同属一个宗族。例如:堂哥、堂姐、堂弟、堂妹。而姑、姨、舅的子女则使用“表”字,表示姓氏不同,属于不同宗族。例如:表哥、表姐、表弟、表妹。

泰语的亲属称谓系脉和宗族的区分并不是非常明显,同姓和异姓的亲属称谓也没有太大区别。只有父之弟、妹和母之弟、妹有系脉之分,其他称谓都几乎不作区分。例如:父系和母系的己辈长者都统称为phi3,己辈幼者都统称为n?:?4;父系、母系的同辈长者男性都统称为lu?2,同辈长者女性都统称为pa3。

总的来说,汉语的亲属称谓系统要比泰语的亲属称谓系统复杂得多,在性别区分,长幼区分,系脉、宗族区分等方面,汉语亲属称谓都有明确的规定和原则。相比之下,泰语的亲属称谓系统就显得较为笼统,没有像汉语称谓系统一样严格的性别、长幼、系脉、宗族之分。

三、汉、泰亲属称谓及文化内涵对比

语言不仅是信息的载体,也是文化的载体,是反映社会的镜子,具有很强的民族文化性。而语言中的亲属称谓词是维系人类社会关系的重要纽带,更能体现一个民族的社会文化心理。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汉、泰语的亲属称谓都承载着深刻的民族文化内涵,我们通过比较分析两者蕴含的文化内涵,可以窥见汉、泰两个民族各自的文化个性特征。

1、汉语亲属称谓有大量尊称、谦称,而泰语没有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奉行中庸之道,盛行谦让之风,这样的文化传统也在汉语的亲属称谓系统里表现得淋漓尽致。汉语称谓词中有长辈、他人和自己之分,对待长辈要敬,对待他人要尊,对待自己则要谦。这就使得我们在汉语中大量使用尊称来称呼他人,使用谦称称呼自己。例如,在称呼他人的亲属时,我们为了表示尊敬,会在他人亲属称呼上加“令、贵、尊、高、贤”等敬辞;而在称呼自己的亲属时,我们则会为了表达谦卑而使用“家、舍、小、拙、贱”等谦辞。

但泰国受到这种孔孟文化的影响并不大,泰国人虽然同样提倡礼貌待人,但对中庸之道、谦让之风并没有太多讲究。所以,泰语里没有汉语里的敬辞和谦辞,有的只是一些本身带有尊敬意义的敬称,并不像汉语里需要加上一些敬辞和谦辞来说明和表达。

2、汉语有明显的亲属称谓等级意识,而泰语不明显

汉语的亲属称谓系统将性别、长幼、系脉、宗族等因素严格地区分开来,有着明显的亲属称谓等级意识。每种亲属称谓在家庭当中都有相应的特殊地位,体现了男女有别、长幼有序、系脉分明、宗族有别的传统等级意识。辈分不同,亲属称谓也不同,长辈可以直呼晚辈的名字,但晚辈却不能反而为之。即使年龄差距巨大,年纪大的晚辈依然要按照辈分来称呼年纪小的长辈。举一个较为极端的例子,有的中年人晚辈依然需要称呼其辈分较大的未成年人长辈叔叔或阿姨。同辈之间,也因为系脉的不同而有不一样的亲属称谓,但都要讲究长幼区分,年龄大者可以直呼年龄小者的名字,反之则不可。另外,旧时的中国女性地位较为低下,女子在出嫁之后,在亲属称谓方面需要在无儿女时随丈夫称,有儿女后随儿女称。夫妻间的称呼,女人也不可直呼丈夫姓名,古时多用老爷、官人等尊称丈夫,以表示对其一家之主地位的尊敬,而男性对女性的称呼则没有太多讲究。

泰语的亲属称谓系统则没有那么明显的等级意识,没有严格的性别、系脉和宗族区分,只存在一定的长幼、辈分差别。但是同辈之间的长幼区分也并不严格,年纪小者只要不是年龄差距很大,也可以直呼年纪大者姓名。兄弟姐妹之间也不分父系、母系,一律统一称呼。泰国的男女也相对平等,夫妻之间关系平等,不存在中国旧时男尊女卑的观念。一些亲属称谓既可以用于男子,也可用于女子。夫妻之间可以互称姓名,在双方亲属称谓上也都隨对方称呼,不需要随子女称呼。

3、泰语中尚存王室亲属称谓,而汉语没有

泰语中存有一套专门用于王室的亲属称谓,这与泰国的社会制度有着很大的联系。在泰国的封建领土或封建奴役制社会当中,各个社会阶级的地位也是相对稳定的。各阶级之间界限分明,在政治、经济、文化,甚至亲属称谓等方面都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因此,泰国统治阶级为了表明自己至高无上的地位,在亲属称谓方面借用了孟—高棉语中用于王族的一部分亲属称谓来称呼其王族亲属,以用来与平民百姓加以区分。

虽然在中国古代的汉语文献中,我们也可以找到一些关于帝王、君主的亲属称谓,这些称谓大多是在亲属称谓的前面加上“皇”字。例如:皇太后、皇儿、皇子等等。但这些亲属称谓都只存在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如今的中国早已不再使用那些带有皇族色彩的亲属称谓了。

4、泰语里有一套梵语和巴利语的亲属称谓,而汉语没有

泰语中有一套借用于印度巴利语和梵语的亲属称谓,这是由于泰国受到来自印度文化的影响,以及泰国人与孟人、高棉人杂居的原因。公元五世纪至十三世纪,一部分泰族人与孟人、高棉人杂居,泰族人在和他们接触和交往的过程中学习和吸收了他们的文明。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所以这些文明都在语言中起了反映,泰族人和孟、高棉人的杂居和接触交往导致了泰语对梵语和巴利语亲属称谓的借用,形成了泰语里这套梵语和巴利语的亲属称谓。现如今,这套亲属称谓在泰国的使用率已经非常低了,只有僧侣还在使用,普通大众,尤其是女性对这套亲属称谓知之甚少。

另外,泰语中除了这套借用于梵语和巴利语的亲属称谓之外,也有借用于汉语,尤其是潮汕话的亲属称谓。这些从汉语借用的亲属称谓词在现在的泰语里使用得也已经很少,只集中在一些北部方言地区和华裔聚集地区。

而汉语则没有什么借用其他民族语言亲属称谓的情况。虽然汉族人也和各种少数民族杂居过,但是由于汉语本身是一种较为强势的语言,并不太容易借用外族语言,相反,倒是有很多其它民族语言借用汉语亲属称谓的情况。

参考文献:

[1]赵元任. 汉语称谓[M]. 商务印书馆,1980.

[2]朱俊玄. 汉语和泰语亲属词探讨[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4).

[3]张含. 简论汉语亲属称谓的文化内涵[J].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4(5).

[4]崔希亮. 现代汉语称谓系统与对外汉语教学[J]. 语言教学与研究,1996(2).

[5]何霜. 壮语、泰语亲属称谓之文化内涵[D]. 广西民族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1.

猜你喜欢
泰语文化内涵对比
《暹罗馆译语》与现代泰语读音差异
中日两国胶囊旅馆业的发展对比及前景展望
克里斯托弗·马洛与陶渊明田园诗的对比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英国电影中“愤青”与“暴青”对比研究
浅谈法语习语的文化内涵
浅析提高泰语阅读技能之我见
浅谈《泰语听力》课程教学改革实施方案——云南省精品课程《泰语听力》系列论文
泰语中的英语外来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