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环境法的融贯式教学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补充和完善。融贯式教学是通过老师对环境法学知识的整体性把握来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达到一种批判性的融会贯通的境况。这种教学方式可以防止“碎片化”和“机械性”的教学,还能预防“横截面”式的学习方式,对于环境法学课程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融贯式教学方法的践行需要通过对学生归纳总结能力的培养和透过表意把握背后深意的训练,以及批判性性互动提问的教导来完成。
关键词:环境法;融贯式教学;批判性思考;互动提问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6-0172-02
环境法学作为一门具体的部门法学,像其他的部门法一样,需要在课程的讲授中穿插大量的案例,并通过互动交流的方式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但仅仅这样还不够,教育部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修订本科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中明确提出,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基本规格是让学生在掌握本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具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及开拓创新的精神”。环境法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它的讲授除了让学生掌握其基本的理论、学说和观念之外,还应培养学生融贯学科知识,进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创新和灵活应变的技能。为了达致这一目的,融贯式教学就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方法。
一、融贯式教学的理论形塑
融贯式方法是一种整体性的教学模式,它与传统的“填压式”或“储存式”教学模式有着很大的不同。就“融贯”的含义而言,它通常是指“融会贯通”之意,强调的是“一个人对于某一事物或某一知识体系,以前只是有局部的、片面的或阶段性的认识,经过一定时间的知识或经验的积累,开始对其在整体上有了综合性的认识与理解,不再把各个部分或局部看作是分散的,而是彼此间具有某种程度的联系,有了一种贯通整体、豁然开朗的感觉。”[1]融贯式教学就是老师通过对讲授内容的整体性把握来引导学生对知识达到一种批判性的融会贯通,而非仅仅停留在基本含义与表面词义的理解上。显而易见,这种授课方式更多是从方法论的角度来显现一种理想的上课效果。
在融贯式教学中,有两个值得注意的重要因素,一个是主体性要素,另一个是程序性要素。所谓主体性要素,主要指的是“人”的要素——既包括老师也包括学生。对于老师而言,他们是实施融贯式教学的主导性人物。在环境法学的授课中,老师首先要对授课内容有一个整体性的把控,知道哪些内容是要重点讲解的,哪些内容是可以一笔带过或课下自学的。有了这种整体性的认知,老师就可以围绕核心的知识点展开讲解和探讨。当然,这些核心知识点不是孤立的或零星点缀式出现在某堂课上的,而是在一定程度上贯穿课程内容的始终,譬如环境法的概念,无论是在基本原则部分,还是在基本制度方面,它都是一个值得深入讲解的重要内容。对学生而言,他们在融贯式的教学中的角色会从之前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的积极参与。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再是从广度上获得面面俱到的环境法的基本理论知识,而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对一些核心的概念、术语、规则和原则等内容进行纵向深入的批判性思考[2]。
除了主体性要素外,程序性要素在融贯式教学中的作用也至关重要。在这里,程序性要素主要指的是实施融贯式教学的具体步骤。首先,老师对课程内容进行总体框架式的介绍。一门专业课程的讲授就像一座房屋的搭建一样,要想让学生学好它,就要先让学生从外观上对这门课有一个宏观的整体性的认识,这就需要老师通过开篇对一些核心概念、术语和基本理论进行系统讲解,帮助学生大体把握这门课的典型特质。其次,围绕核心的议题展开讲解。核心议题就是了解和掌握环境法学这门专业课的重要理论知识,这些理论知识由老师以关键词和语句的形式提炼出来的,并采用串联式的讲解以点带面地对其进行解释。最后,对重要议题展开批判性探讨。老师对核心议题的讲解不能仅停留在词义和内涵的解释层面,还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对其核心内涵进行深入的批判性思考。譬如,在环境法的基本原则讲解中,通过回顾环境法的概念,引导學生思考公民的容忍义务产生的缘由是什么?存在的正当性理据是什么?为什么要这么规定?等问题。只有通过这种批判性思考,学生才会融会贯通所学的专业知识,才有可能对其所学的知识内容做出理论创新。
二、环境法学中融贯式授课的重要意义
融贯式教学无论是对老师还是对学生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种教学模式不仅需要老师对授课内容进行统摄性把握,还需要学生对其所学内容进行融贯整理并对此展开批判性的思考。将这两方面有机地统一在一起不仅有助于环境法的教学,而且对我们学好其他部门法学和理论法学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防止“碎片化”教学,使教学内容呈现出整体性的面貌。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有效地传递纷繁复杂的教学内容是每一位任课老师都要面对的问题。如果任课老师一味地关注本节、本章内容讲解任务的完成,那往往就会造成“绵延”式的讲解,什么东西都讲到了,而学生一堂课下来仍感觉学的东西七零八碎,串不起来。融贯式教学的最大特质就在于它虽没有面面俱到地讲解,但通过几个核心关键词和术语的讲解,可以将一章或一节的内容都串起来,使得教学内容呈现出立体的体系化效果。
第二,防止“横截面”式的学习,使学习内容呈现出体系化的框架。学生进入高等学校需要接受的是专业化的精英教育,而不是只停留在知识表面的初级教育。融贯式教学强调的就是在整体性了解基本知识框架的基础上,聚焦核心知识点或重要议题的学习上,并由此对所学知识展开纵向深入的思考。例如,通过对环境法概念这一核心议题的讲解,我们知道它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如果我们仅把知识讲解到这一层面,那远远不够。老师应进一步引导学生追问,为什么要设定这一目的?意欲何在?这一目的在环境法的核心内容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是如何体现的?老师通过抛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对讲课内容展开纵向深入思考。
第三,防止“机械性”的教学,批判性地反思教学内容。知识是“经过人的思维整理过的信息、数据、形象、意象、价值标准以及社会的其他符号的产物”因此,知识在累积过程中就会呈现出相对性和流变性的特质。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无需将知识置于“唯一正解”的高度,特别是对人文社科来说更是如此。所以,老师在融贯所讲内容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意识到其所学的内容有其时代性或地域性的限制,随着时间的流逝,有些观点学说会发生变化。而学生通过老师的传授,在经过归纳、整理、思考,修正的过程对所学内容做出理解和反思,对当下的知识提问质询和论辩,批判性地对待所学的知识内容,而非固守僵硬地被动接受。
三、环境法学中融贯式教学的实践应用
融贯式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这既需要老师对讲授内容有一个宏观整体的统摄性把握,也需要学生对此做出积极回应。当然,这种教学方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老师和学生的彼此适应,且在教学中做出适时调整的过程。申言之,老师作为这种教学方式的主导者,既要采取一系列的方式培养学生积极融入这种教学模式中,又要根据不同班级学生的情况做出灵活机动的调整,只有在这两方面有一个了然于胸的把握,融贯式教学的理论践行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成效。
首先,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和正确把握核心要义的能力。融贯式教学的典型特质就是老师要用一种整体性的视域把零散的、局部的、孤立的知识点以核心议题的方式将其整理提炼出来,借助串联式的讲解模式将其表达出去。同时,老师也要将这种方式教授给学生,让学生能清晰地明白老师的讲课思路是什么,老师是如何展开课程内容的讲解的。在老师和学生都很清楚了这种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由易到难地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总结所讲解核心议题的基本内涵,正确把握环境法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则的规定和基本要义。这种训练模式是融贯式教学的初级阶段,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能动性地了解所学专业课程的基础知识,从而为后续的深入思考打下基础。
其次,培养学生透过表意把握背后深意和批判性思考主旨要义的能力。学习知识和批判性思考是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題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及开拓创新精神的重要方面,不能偏废其一[3]。学生在学习和掌握了基本议题的核心内涵后,接下来就要对所学内容进行批判性的反思。在环境法学的专业课讲授中,一些新的规定的出台,其背后往往蕴含着一定的价值理念,如果仅仅停留在字面含义,而不深究其背后的深意,那无论是对法律规定的文意理解,还是对司法实践中的具体操作都无法做出适当的理解[4]。
最后,采用互动提问的对话方式,促进融贯教学的顺利开展。融贯式教学是批判性的融会贯通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的实践需要借助于一定的形式进行,即互问互答的形式。也就是说,在融贯式教学初期,学生对专业课较为生疏,这时需要老师以提问的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所学的核心议题的基本内涵,学生对此做出相应的回答。随着教学进程的推进,学生的思维日趋活跃,学习的内容也日益丰富。这时,老师要引导学生能提出自己的质疑,思考“企业环境社会责任”的意义是什么?它和政府环境责任之间有什么关联吗?诸如此类的一些问题。这时学生由被动接受学习角色向主动发问的积极思考的角色转变,使其学习思维逐层递进,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总之,融贯式教学对老师和学生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它一方面需要老师对授课内容进行融贯性的整体把握,另一方面也需要学生在熟知这种教学方法的前提下,对所学内容进行串联式学习并据此展开批判性的思考。所以,这种教学方法对于法学专业的学习,特别是环境法学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汪劲.环境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2]侯学勇.法律论证的融贯性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9.
[3][美]文森特·鲁吉罗.超越感觉——批判性思考指南[M].顾肃,董玉荣,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4]董玉荣.批判性思考在法哲学教学中的运用[J].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