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潮
作曲家作品集的出版在其艺术历程中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它有助于全面反映作曲家的创作技法和观念,提供给读者以直观的艺术享受,并呈现整体性的学术信息。当然,前提是作品要足够多,足够丰富,足够影响力。《张千一歌曲创作精选》(下称《精选集》)完全符合上述条件,其出版与传播令读者充满期待。
《精选集》是张千一在其近千首歌曲中精选出的60首,这些代表作涵盖了多种体裁与题材,如藏族题材的“雪域飞赞歌”、多民族题材的“多彩好民族”、颂扬美好时代下的祖国风貌的“真情颂祖国”、发扬传统经典文化题材的“感悟《道德经》”、代表影视音乐题材的“银屏绕回声”、舞台戏剧类体裁中的“舞台扬旋律”。歌曲虽然以题材作为分类而安排了上述不同板块,但也反映出作曲家在音乐形式上的各种探索,其中以独唱为主,也涉及到重唱、对唱、合唱等。在演唱的难度上也是差别较大,满足了各种不同层次人群的需求。虽然这些作品风格迥异,但均有着鲜明的个性,具有突出的张千一旋律特点及其韵味,饱含着浓情厚意,如在《相逢是首歌》等作品中饱含着军人的真挚情怀,在《传说》等作品中蕴涵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情感,在《青藏高原》等作品中充盈着高亢悠远的高远情结,在《说给大海》等作品中沉积有祖国的热血情谊,在《远山》等作品中充斥着舞台戏剧张力的情愫。
可以說《精选集》的出版满足了以下各种所需:一是学术的准确性之需,虽然读者可以在各种渠道获得张千一歌曲乐谱,但很多难以保证准确,作为一般性的爱乐者传唱倒也无妨(如一般演出、卡拉OK),但作为学术研究之用,准确性是必需,因为就连笔者这样的与张千一同过学并长期研究其作品的人所获得的曲谱也有错误,何况他人。二是现代声乐教研的实践之需,张千一的声乐作品不断被院校师生用于专业课之需,其中最为急需的就是钢琴伴奏正谱,此次出版,张千一约请不同的作曲家根据原伴奏特点而为之配写了钢琴伴奏谱,千一对伴奏谱从和声到织体都进行了仔细斟酌,这些新增探索恰到好处地满足了现代声乐演唱之需。三是音乐史料建设之需,随着当代音乐研究的深入,史料建设是基础性环节,张千一的声乐作品近年来已经成为硕博士论文,各类研究专题的对象之一,此次谱集的全面展现无疑为此类人免除了奔波求证之苦,尤其是像某些非常难觅的如《格萨尔》《马头琴》《阿拉里哟》《月亮和兵》《道不空空》《二十四节气》《江山美人》等乐谱,都是包括笔者在内的研究者所急需的。此外,《精选集》的每个主题板块的前面,都题写画龙点睛、富于哲理的短文、短诗,满足了读者深入地理解各部分的音乐内容,还可以以别样的趣味展现了作曲家所思所感。所附的60首歌曲的经典版本音响,也是满足读者之所需,视谱赏乐演唱,集多美于一体。
正如作曲家在书序中所言,写一首好的歌曲其实是非常难的艺术创造,《精选集》较为集中地展现其创作的技法与观念。曲集展现了张千一创作手法的多样性,既有传统民族旋律的线性思维,也有结合现代调性的多维观念,他将民族性进行了深入的现代性融会,如《嫂子颂》以长白山民间音乐中发展出核心素材——大二度音程上行的动机,以此而构成贯穿于全篇的旋律;还从人民大众的审美需求进行了艺术性深化,如《相逢是首歌》《神仙不说话》在平实的叙说式的音调中将富有质感的淳朴艺术美以亲切的语气表现出来。
具体来看,曲集中反映出的创作技法首先表现在旋律奇异之美的设计上,《青藏高原》《在那东山顶上》《雅鲁藏布》《香格里拉》《家园》《在银杏树下》《茶马古道歌》《玉龙情歌》《江山美人》等歌旋律中的奇异之秀美令人拍案叫好。在旋律及其意境中不断营造奇思妙想已经形成为张千一的个性标识,如《青藏高原》运用藏族音乐特有舞蹈性韵律所发展而成的主歌部分,运用五度、八度音程大跳发展而成的副歌,具有了咏叹调式的手法所蕴涵的巨大音乐张力,从而表现穿透云霄的悠远舒展意境。其作受人喜爱除了旋律朗朗上口的因素外,还有着突出的演唱炫技效果,如《传说》将音域拉宽,增加了高低音区的不同艺术效果,还对最后音乐张力的发展提供了空间。艺术效果好但非常适于演唱技艺表现,也是其作受欢迎的因素之一,如《说给大海》在男高音最美的音区所做的舒展语气表达,如其主歌部分“你是一片蓝蓝的海”和副歌部分的“大海,蓝蓝的海”等处,就是发挥了男高音演唱的最好优势(音区及节奏),展现出华丽、明亮的男高音抒情性、英雄性的可听性美感音质。调性及其意境的巧妙转换是张千一声乐创作技术涵量的又一体现,如《马头琴》《阿拉哩哟》运用羽调与宫调的调式对比来对比抒情、悠远意境,《道不空空》以“横向阴阳调式——角调式设计及纵向阴阳和弦的并置运用”(作曲家语)等思维来扩展歌曲的艺术空间。张千一在很多歌曲中以民族调式中的游移性来发展作品的移步换景式的音乐情境,是他作品在短小的歌曲结构中能够产生意境丰富、色彩斑斓的奇异之美的表现所在。
这些或朴实平和或奇异俊美或跌宕起伏或宛转悠扬的作品,被集中于《精选集》中呈现,读者有幸可以全面地临赏其形态,其韵律,其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