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2017-05-21 海杰 音乐周报
艾舍尔弦乐四重奏
上海音乐厅的mini音乐节,从2013年起,于每年的五月举办,已成为一个品牌室内乐音乐节。2017年,美国的林肯中心室内乐协会(CMS)成为驻节乐团,连演三场,笔者因时间有限只欣赏了第一场,亦颇有窥一斑而知全貌之感。
第一场的上半场是贝多芬《降B大调第十三弦乐四重奏(Op.130)》和“大赋格”(Op.133)。其实这原本就是同一部作品,“大赋格”原来是第十三弦乐四重奏的末乐章,因篇幅长大、演奏难度高,后来成为独立的《降B大调弦乐四重奏“大赋格”》,贝多芬同时又为《降B大调第十三弦乐四重奏》补写了一个比较短小的末乐章。因此,我们平时听唱片,几乎都是独立的两部弦乐四重奏,这次CMS恢复历史原貌,将这两部作品连续演奏,担任演奏的是常驻林肯中心的艾舍尔弦乐四重奏,这是个比较年轻且处于上升状态的弦乐四重奏组,各声部平衡严谨,配合默契,音色比较中庸,即便是第一小提琴,声音也毫不张扬,注重整体效果不突出个人发挥。
作为贝多芬晚期风格代表作之一的《降B大调第十三弦乐四重奏》,前五个乐章可以说是思绪万端,浮想联翩:从容的柔板—快板、急板、稍快的行板、德意志舞曲风格的快板、富有表情的柔板。这次现场听艾舍尔弦乐四重奏用“大賦格”结尾,一气呵成,后劲有力,让人听起来比贝多芬后来补写的短小快板结尾更具说服力。
下半场的德沃夏克《A大调钢琴五重奏》,全部更换人马,由大卫·芬克尔、吴菡以及另三位乐手担当。这样,此次来沪演出的成员全班登场。
德沃夏克《A大调钢琴五重奏》是他民族风格的代表作之一,不乏优美感人的旋律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其中的杜姆卡和富利安特舞曲令人耳熟能详、备感亲切。演出中,大提琴家大卫·芬克尔和钢琴家吴菡显然成为中心,他俩座位距离相近,演奏时经常交换眼神并辅之以肢体动作,显得亲密无间、心有灵犀,这是一种灵魂伴侣才有的独特气场和氛围,由此感染带动整个演奏组合进入一种情意绵绵、生动活泼的状态,与德沃夏克的音乐形神合一、相得益彰。
作为华人的吴菡,能率团回到故乡为大家演出,尤其显得兴奋热情,她即兴致词,并与伙伴们安可肖斯塔科维奇钢琴五重奏的第三乐章谐谑曲,火爆刺激、激情四射,如同喝了伏特加般的酣醉尽兴。我以前在唱片上从没听到这样的效果,这就是现场!独一无二的即兴现场!
接着,艾舍尔弦乐四重奏再度返场,安可德沃夏克《第十二弦乐四重奏》中著名的慢板乐章,委婉动听、深情感人,尤其是大提琴独白,催人泪下、无语凝噎。一动一静、一爆一柔的两首安可,完美收场整台音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