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2017-06-25 高建 音乐周报
古典乐坛古往今来从不缺少“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的例子,如果在作曲领域,大家通常还会保持相对独立的创作轨迹,但换做演奏家,那么兄弟姐妹“捆绑”为组合显然更利于事业的发展,法国的双钢琴组合普朗克姐妹就是如此。但与她们来自同一国度的两兄弟:雷诺·卡普松与戈蒂埃·卡普松却分别在强手如云的小提琴与大提琴领域闯出了自己的天地,双双跻身顶级独奏家的行列,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6月14日,雷诺·卡普松登台国家大剧院,为北京观众奉献了他在中国大陆的第一场独奏音乐会。这位不惑之年的小提琴家安排了三部重量级的小提琴奏鸣曲,可以说是毫无保留地展示自己全面而高超的艺术水准。
开场的贝多芬《F大调第五小提琴奏鸣曲》就像作曲家那几部脍炙人口的交响曲一样,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定义了小提琴这件乐器,无数的名家名版为后人树立了太多难以逾越的高峰。卡普松的演奏举重若轻,静谧如微风拂面的旋律款款奏出,没有“音头”,运弓变化的痕迹也无处可觅,在这样的音乐面前,笔者似乎不忍再去解释和争辩“春天”这一后人附加的标题是否符合贝多芬的原意,因为那种真切的幸福感确实会使得一切话语空洞而乏味。当主题旋律交由钢琴演奏时,小提琴的音量降到了极弱,但同时保持着扎实而纯美的音色,那种将舞台的中心完全让给钢琴的默契与谦逊,想来只能从卡普松多年来持续演奏室内乐并且曾在众多指挥大师的带领下担任乐团首席的经历来寻找缘由了。
接下来拉威尔《G大调第二小提琴奏鸣曲》的演绎毫无疑问成了当晚音乐会最为动人的时刻。拉威尔这部创作于上世纪20年代的作品,可以说是颠覆了传统奏鸣曲的结构,并穷尽了这件乐器语汇的可能性。钢琴从一开始就不再作为“伴奏”的角色,青年钢琴家薛颖佳以色彩斑斓的触键铺陈出一种迷幻而难以捉摸的气氛,小提琴却似乎毫不遵循钢琴定下的节奏,自顾自地歌唱,但這绝不是马虎大意下的错进错出,而是作曲家精心构建的效果。在第二乐章的布鲁斯节奏中,卡普松弓下那把曾属于伊萨克·斯特恩大师瓜奈利名琴可在高音区纤细甜美,也可在中低音区浑厚圆融,音乐变化之妖娆足以使人眼前浮现出霓虹璀璨下的豪迈独舞,这确实是独属于法国音乐的自由与妩媚,也只有法国音乐家才能如呼吸般自如地将其捕捉。
在同样精湛的弗兰克《A大调小提琴奏鸣曲》之后,卡普松为观众奉上了两道精致的“甜点”:马斯奈隽永醉人的《沉思》与克莱斯勒戏谑悠扬的《爱之忧伤》,当这些为所有古典音乐爱好者所熟知和喜爱的美好旋律,被一位正值鼎盛年华、才情焕发的小提琴家转化为真实的声音,并充溢着俯拾皆是的“小心思”时,笔者看到许多观众是面带着会心的微笑,微微摇摆着身子聆听完整部作品的。我们的生活是否离不开音乐?这笑容想必已经给出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