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李 莉
肩负绿色使命 唱响绿城赞歌
——记郑州市碧沙岗公园园林科科长王建郑
文 / 李 莉
郑州市碧沙岗公园园林科科长王建郑在园林一线工作了30年,他把生命融入绿色,用高度的使命感抒写绿城的美丽,用脚踏实地的耕耘收获了一连串荣誉:“全国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先进工作者”“河南省技术能手”“河南省城市园林绿化十大标兵”“郑州市技术状元”“郑州市五一劳动奖章”……
王建郑的父母都是园林人,从小他便对园林绿化知识充满兴趣。成长的路上,他懂得了: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园林人,仅凭热情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过硬的专业技术和本领。
王建郑下定决心,先从月季栽培技术学起。为辨别月季品种,他虚心向老职工学习,从月季的花、叶、枝、刺等方面仔细观察它们的不同之处,同时翻阅学习专业书籍,将报纸、电视、书刊杂志上有关月季品种知识的介绍认真地搜集下来,记在本子上。除了自己钻研,王建郑还多次借参加省内外月季展的机会向专家请教无法辨识的月季品种。久而久之,他从一个原来只能辨识三四个月季品种的“门外汉”,成为能够识别二三百个常用品种的行家里手。2001年,洛阳王城公园由于在运输途中将各个品种的月季混淆在了一起,给即将开展的科研工作带来了难题。经多方联系,王城公园邀请王建郑赴洛阳鉴别月季品种。王建郑通过对这些月季生长态势、花、蕾、茎、叶、刺的仔细区分、反复比较,很快将不同种类的月季分得清清楚楚,其精湛的技术受到了同行单位的赞扬。像学习月季栽培技术一样,王建郑对其他园林知识也同样刻苦钻研,在郑州市举行的各项技术比武中多次荣获“技术能手”“技术标兵”的称号。
在郑州市园林局开展的“登台阶、上水平、创一流”的管理竞赛活动中,王建郑起早贪黑,对全科同事的技术要求非常严苛:草坪切边的高度要统一,宽窄要一致,篱形植物及模纹图案修剪的强度、效果要流畅,就连乔、灌木的修剪都要精细到每个枝条。为让公园南广场中央花坛体现出下沉式广场的景观效果,王建郑和同事们在花坛内栽植了金叶女贞、紫叶小檗、黄杨等灌木,并对模纹花坛的面积、图案、造型进行设计与反复修改,并使用专业的精剪技术、绳线修剪技术,达到了理想的植物造型景观设计效果。由于技艺高超,亮点突出,碧沙岗公园南广场被市园林局确定为全局精细化管理示范样板。
每年春季绿化时节,他都会奔波上千公里,跑遍省内外多个苗圃、林场去选购树苗,从树冠、树形,到树苗的生长状况,每一棵树都要严格挑选。苗木运回后,打坑、栽树、夯土、浇水,他严格把关,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2009年冬天,公园引进了12棵雪松,这些雪松每株有五六米高。为保证这些雪松的栽植成活,王建郑从运苗到卸车,从打坑到培土,从浇水到输营养液,始终坚守在栽植现场。在凛冽的寒风中,他和职工们一锨一锨地铲去冻土,填上好土。为防止树苗被冻伤,他们把每一棵新栽的雪松包上防寒的塑料布和草帘。5年过去了,12棵雪松茁壮成长已成为碧沙岗公园景观的一个亮点。
自2009年起至今,郑州市海棠文化节都在碧沙岗公园举办。为使引进的千株造型海棠达到最佳的景观效果,他和技术人员精心养护,什么时候浇水、什么时候施肥、什么温度适宜,就像呵护新生的婴儿一样细心。大到园林景点的绿化布局、植物配置,小到对每一盆海棠盆景的造型、配盆,王建郑反复斟酌,用心设计。有一次,公园引进了海棠“孔雀开屏”品种,引进时骨架为竹质的,易腐烂,他主动带领大家用手将上千株枝条一枝枝从竹质骨架上掏出,重新编制,将其绑扎到保存期较长的钢筋骨架上,再进行养护修剪。移栽后的孔雀开屏海棠亮相海棠文化节,引起了强热反响,省内外多家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
披上绿装的城市是美丽的,为城市披绿装的园林人更加美丽可爱。王建郑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一个园林人的情怀,而那满园春色是对他辛勤付出的最好褒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