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吴勇军
一个爱钻研技术的“狂人”
——记中国机械工业机械工程有限公司高级项目总监、高级技工崔惠峰
文 / 吴勇军
崔惠峰,1986年7月毕业于中国机械工业部安装技工学校钳工班,1986年8月分配到中国机械工业机械工程有限公司工作,至今已30年有余。这期间,他一直工作在生产第一线,参与工程项目30多个,接触了各种类型和有特殊要求的安装工程。从生产班组成员、组长、队长、主管、项目副经理到项目执行经理,他在一线工作中一步步成长起来,积累了丰富的施工经验,先后取得了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资质。
在三十多年的一线工作中,他埋头苦干,潜心钻研技术,大家都叫他“技术狂人”。在他参与的项目中,处处留下了他技术创新的印记。
1990年广东省云浮水泥厂窑尾电收尘安装,由于电极板面积大、板薄,运输及吊装过程中极易变形,安装到位后矫正空间小,工作量大。根据这一特点,他采取电极板在就位前先冷矫正,后就位,仅这一项工序就节省了一个半月的工期,生产效率显著提高,被法国FCB电收尘专家称赞“是一支非常有竞争力的队伍”。
1991年中山电厂大型柴油发电机组安装工程,设备是由芬兰进口,厂家指导安装的散装设备,在电球和底座之间有4块钢板需刮研后装配,用平面刮刀刮削,效率低下,专家说一星期可以完成一块,大家都很泄气。这时,崔惠峰同志发挥了他善于动脑、刻苦钻研的工作作风,和同事尝试用砂轮机装上切割片,用往后拉的方式磨去亮点,工作效率比单用刮刀刮削高得多,保证了质量,缩短了工期,提高了效率。
“作为一名技术工人,技术是我们的立身之本,提高效率是我们的目标,我们就是要不断跟效率较劲,提高提高再提高。”崔惠峰说。
1996年广东五羊水泥厂管式皮带机安装,需要输送散装水泥到水泥库,和一般的皮带机不同,这种皮带机结构复杂,也没有相应规范资料可以参考,皮带机架安装调整完开始穿皮带时,发现皮带打卷现象严重,在厂家指导下每放十几米皮带,就得用专用工具把打卷的皮带再转过来,非常麻烦,费工、费时、效率低。崔惠峰仔细分析皮带打卷的原因、皮带运行中托辊和皮带的受力状况后,通过实验调整托辊的角度,使皮带安装得以不间断地进行,生产效率得到几十倍的提高。
2008年青岛海工镍矿模块建造,他所在的公司承接了8个模块制作和安装,他在甲板片总装前提出,测量基准的选择和立柱对接处加辅助工装。刚开始中海工还有点怀疑,后来在施工过程中证明效果明显,中海工和业主就马上改进工艺并在全项目推广。他独到的建议,使得中机建设在中海工的名声日益高涨。
“无论在什么岗位,都需要工作中多动脑子,还要多学习多提高。”崔惠峰一直都没有停止学习的脚步,他在工作之余,经过成人高考,取得了大专毕业证书。在工作中,他经常根据施工中出现的问题,组织大家进行培训学习,用实例讲解,提高大家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在设备安装联轴器同轴度的调整时,很多员工只会用2块百分表来计算调整,如果是滑动轴承,轴向窜动量大,轴转动一周,百分表根本不能回零,我专门做课题为员工同事们讲解,用3块百分表来计算调整。在实际工作中,我认为要大胆创新,实践才是检验工作方法和施工技术的最好标准。”
“爱思考,会总结”,他的工法研究结出了累累硕果,先后发表了《水泥厂回转窑安装施工工法》《管式加热炉安装施工工法》《大型综合性模块建造施工工法》《大型模块化施工产业技术研究》等论文。
在三十多年的工作中,他总是严格要求自己,肯吃苦,求上进,不断在实践中锻炼,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着,以强烈的求知精神、认真负责的态度,快乐地学习和工作着。虽然取得了成绩,但他时刻告诫自己,必须不断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理论知识和技术水平,才能坚守“工匠精神”。